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促进“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向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集人文性和工具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综合性和形象性等多种特点于一身,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学科特点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思维和思想交流,是获得知识、培养感情的手段。但语言这个工具不是一个空壳,它是思想的直接显示,因而语文又具有人文性。在民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学生不再被视为“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起了变化,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引领,灵活安排教学,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自由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多样表达,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学生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真情,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一次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不规定作文题目,不固定作文时间,让学生即景抒情、有感而发,要求学生体现“三真”,即写真事、抒真情、说真理。从最后的反馈情况来看,这样规定的作文,学生叙事具体生动,感情真挚细腻,并且有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得到熏陶
民主是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本条件,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染。教师要把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放在首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到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内容范围是很广泛的,学习语文的途径也很广泛。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文化的要素就是作为他历史性知识方式的陶冶,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的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
1 组织互动式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智慧的个体;而探究则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侧重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活动。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和质疑,要求教师让学生“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担心学生的答案不是自己的预期,于是教师往往以逸待劳,而这做法也在不自觉中阻碍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记得一次文言文练习讲评,批改后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加以订正,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答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请学生上台讲解分析。事实证明,这种课堂形式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比平时要高得多。
2 组织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学校即社会,社会及学校。”“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我国在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激情澎湃地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说语文的学习绝非教师强加于学生的作业,而是学生参与社会、与人沟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学生当前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正在急剧萎缩,而且又处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应试本位多重夹击之中。这样势必弱化了学生接受信息感受社会的机会与条件。学生没有广泛的生活空间,又怎么能把纯真而灵动的天性展现出来呢?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最直接,最基本、最丰富的素材。
三、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陶行知认为:“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1 重视朗读、美读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培养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课程内容也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来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古人非常强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理解和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都未读准、断句也没搞清就开始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形象性优势,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艺术性和科学性都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改革趋势尤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多媒体应运而生,彻底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在练习当中,多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层教学操作方便,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让学生当堂订正、当堂巩固,这样不仅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自信,而且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了训练。
在高效课堂环境下,教师应树立绿色的学生观,把学生当做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在课堂中营造民主氛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对于育人规律的遵循,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一、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呈现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思维和思想交流,是获得知识、培养感情的手段。但语言这个工具不是一个空壳,它是思想的直接显示,因而语文又具有人文性。在民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学生不再被视为“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起了变化,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引领,灵活安排教学,做到以人为本,给学生自由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多样表达,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学生用自己的真实语言表达真情,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一次作文教学中,我采取了不规定作文题目,不固定作文时间,让学生即景抒情、有感而发,要求学生体现“三真”,即写真事、抒真情、说真理。从最后的反馈情况来看,这样规定的作文,学生叙事具体生动,感情真挚细腻,并且有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情境中得到熏陶
民主是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本条件,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染。教师要把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放在首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到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内容范围是很广泛的,学习语文的途径也很广泛。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文化的要素就是作为他历史性知识方式的陶冶,陶冶作为某一时代世界和宗教的历史现实性的语言是充满生命力的,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
1 组织互动式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智慧的个体;而探究则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侧重强调学生主动、积极的活动。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与他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和质疑,要求教师让学生“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担心学生的答案不是自己的预期,于是教师往往以逸待劳,而这做法也在不自觉中阻碍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记得一次文言文练习讲评,批改后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加以订正,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答题中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请学生上台讲解分析。事实证明,这种课堂形式使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比平时要高得多。
2 组织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学校即社会,社会及学校。”“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我国在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激情澎湃地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说语文的学习绝非教师强加于学生的作业,而是学生参与社会、与人沟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学生当前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正在急剧萎缩,而且又处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应试本位多重夹击之中。这样势必弱化了学生接受信息感受社会的机会与条件。学生没有广泛的生活空间,又怎么能把纯真而灵动的天性展现出来呢?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最直接,最基本、最丰富的素材。
三、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以适应时代需要、发展学生个性
陶行知认为:“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1 重视朗读、美读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道德的培养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时,课程内容也呈现出简洁、明了、有条理和新颖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
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来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古人非常强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理解和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都未读准、断句也没搞清就开始对文章大意进行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形象性优势,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艺术性和科学性都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改革趋势尤为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多媒体应运而生,彻底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活力。在练习当中,多媒体的运用发挥了它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层教学操作方便,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让学生当堂订正、当堂巩固,这样不仅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自信,而且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了训练。
在高效课堂环境下,教师应树立绿色的学生观,把学生当做有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在课堂中营造民主氛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对于育人规律的遵循,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是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