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世界的入口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日本东京长大。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世界是很遥远的地方,住在东京都新宿区的小巷里,我的活动范围特别小,跟大世界简直沾不上边似的。如果有人告诉我,你也是世界的一分子,恐怕我会以为他是个骗子。
  从我家到学校,走路不到三分钟,而且巷子特别窄。窄到什么程度呢?两个行人擦肩而过都需要侧身。
  那一带密密麻麻盖的木造房子,都是平房或者两层楼,包括我自己的家。所以,我的世界不仅很小,而且很矮。
  下课回家以后上河合乐器的音乐教室、书法班、珠算班,都是在走路五分钟的范围内。有时候,替母亲去买东西,也都在家附近个人开的蔬菜店、面包店、鲜肉店、南北干货店。平时去的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同一个学区里面的一些朋友家。路上要经过一条大马路叫大久保通,有个红绿灯,看右看左后走过马路,对当时的我来讲,是最大的冒险了。
  我懂事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一辆车了。到了周末,父親会开车带我们去东京郊外的河边、海边、山区等等。讲距离的话,大概每一趟都有上百公里吧。但是,我并不觉得我的世界因此而扩大了多少,因为我只是坐在父亲开的车子里,并没有离开父母提供的环境。
  有几次,我自己去过住在东京东部的姥姥家,是大约一个小时的旅程。单独一个人出门,坐电车看窗外的风景,那感觉很自由。我从小就喜欢火车多于汽车,因为火车上有别人,有社会。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1970年的暑假里,父亲开车走了500多公里路,带我们去大阪参观了世界博览会。我们手里有一人一本所谓的“世博会护照”,进一个场馆就给你盖一个印章,和真正的护照上盖出入境图章一样。我恨不得拿那本护照,到各个国家的场馆去收集更多的印章。我进入了一个东欧国家的场馆,好像是匈牙利的。里面有什么展览,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却至今忘不了,那场馆里卖着一种食品,是当地风味。我特想尝一尝,所以跟母亲要了钱,买来吃。上面有白色的酱,看起来像生日蛋糕上的鲜奶油,可是吃起来一点也不甜,反而是酸酸的。现在回想,应该是酸奶油(sour cream)吧,可当时的我就是吃不惯,偷偷地扔掉了,因为生怕母亲知道了以后会骂我浪费钱。没有错,我是浪费了钱,但我是被它的异国情调所吸引,就是想尝一尝,结果吃不惯都心甘情愿,因为吃不惯的东西更加充满异国情调。世界的入口在哪里?我大概是那个时候开始寻找的。
  上了初中以后,我看了许多日本人写的旅游文学。也许跟大阪世博会上的经验有关吧,对大家想去的美国、英国、法国等,我始终不大感兴趣。反之,相对少有人去的地方,如东欧、西班牙,还有南太平洋上的岛屿新喀里多尼亚等地方,会刺激我的旅游梦想。
  不过,无论如何梦想,当时的我是没有条件去国外的。所以,我初中时候的初步计划是:尽量在日本国内单独旅行。我深信旅行会打开世界的门。
  从高中一年级开始,我每逢学校假期,都买当年日本国铁的周游票,并预订青年旅社的床位,去单独旅行一个星期。
  高中毕业以前,我进行了总共五六次的单独旅行。只有一次,和一个女同学一起去了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结果,我觉得没有单独旅行好玩,因为单独旅行才能够真正离开平时的生活、平时的自己,也能够尝到孤独的滋味。在没有人认识我的环境里,试图扮演跟平时有所不一样的自己,或者稍微调整一下原有的个性,我认为那才是旅行的乐趣。但有朋友在身边,哪好意思临时改变人格?人家会以为我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了。
  平时的生活是在父母给予我的环境里进行的,离开那环境意味着我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但是,世界的入口究竟在哪里?
  我生平第一次出国是大学二年级的夏天,到北京参加了四个星期的汉语进修班。
  在众多国家里面,怎么选择去了中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早一年春天上大学的时候,作为第二外语,我选修了汉语。那究竟为何选择了中文?是因为我觉得中国很亲近,也因为我觉得中国好遥远。大概“遥远”的感觉更加重要,毕竟我寻找的是世界的入口。
  关于1982年夏天在北京的经历,我在《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那本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所以在这儿不赘述了。总而言之,那四个星期的经验,对我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许多忘不了的经验里面,最重要的大概是,有一天晚上,我去北京火车站看见了一班列车正往莫斯科出发。那个时候,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是欧亚大陆上的国家。从北京出发,可以通过西伯利亚平原到莫斯科,在那儿换车,就能去柏林、巴黎、罗马、伦敦、阿姆斯特丹。那晚,目送着国际列车,我由衷受了感动。就是在那一刹那,我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世界的入口,当然并不限于北京火车站的国际列车站台。我估计,其实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世界的入口。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我们从小就听说过。然而,不是在书本上、不是在电视上、不是在银幕上,而是在现实中,自己亲身体会到的时候,你大概才会看到世界的入口。
  只要认真寻找世界的入口,你一定找得到世界。因为世界本来就属于大家,世界也属于你。
  (陈亮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旅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
其他文献
道元禅师在《正法眼藏》中提到了“爱语”这个词:  “在与人接触时,若总是能让自己持有一颗体贴之心且用温柔的话语说话,那么你说的这些话便是爱语。”  道元禅师说的这一点,即使谁都懂,实践起来也绝非易事。很多時候,我们并不是想说一些话攻击对方,或故意要伤害对方,但结果就是伤了对方的心,或和对方发生了争吵。  以体贴之心,说温柔之话。这固然是不太容易达到的境界,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向着这个方向前进。求其上
期刊
说起加拿大雁,有些人或许会抱怨它们脏、会传播疾病、繁殖太快,但是对于我爸爸来说,大雁是一种神奇的鸟儿。爸爸在格林伍德市长大,每當夜里听到大雁拍打着翅膀从天空中飞过的声音,他就会从床上跳起来,跑到窗户旁边,看着一道黑色流光在夜空划过。在春天的早晨,他在农场里挤牛奶时,看到一群大雁从南方飞向北方,他会停下手里的活计,倾听它们的叫声。  爸爸成年后搬到了温尼伯市,在一家商店工作了三十年。他每天早上穿过一
期刊
太阳升起,葡萄架被照亮。有一些阳光从葡萄藤间穿过,照在地上。葡萄藤错综复杂,因而地上的阳光被映衬成了一幅密密麻麻的线条画。远看似有图形,近看却是粗粗的笔画,大曲大折,收得很紧。  太阳慢慢升高,地上的这幅画在院子里移动,先是裹住一朵花,后又爬上台阶,最后落在了那扇门板上。这幅画移动到哪里,哪里便成了它生动的一部分。最后,这幅画在门上变成了竖条状,把门装饰得古朴而典雅。遠远地看上去,好像门上挂着一件
期刊
人工智能(AI)怎么与生物联系到一起?未来癌症的攻克方向有哪些?人工光合作用能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吗?外星生命真的存在吗?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最强大脑”们——近70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菲尔兹奖得主汇聚一堂,讨论了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话题。  AI与生命的连接之问  “我一直很好奇,怎么让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连接在一起?比如把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编程,或
期刊
1918年的大流感是一场全球性灾难,其导致的死亡人数甚至超过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数,从全球史视角对这场流感进行探讨和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和战争条件下的疾病传播及其影响。  流感的起源与全球性传播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造成大量人员感染和死亡,使交战各国陷入与敌人和疾病同时作战的困境。流感发生之初,英、法、德等交战国因战时新闻管制而均未报道,中立国西班牙的报
期刊
爱当蓝领的荷兰人  有这么一种说法:“神创造了世界,荷兰人创造了陆地。”荷兰国土的20%是荷兰人民自己开垦出来的,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填海造陆吗?在荷兰,比起白领工作,人们更偏爱蓝领职业。可能是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荷兰人认为最可靠的是掌握一门技术。在这种危机意识下,荷兰人不会轻易地改变职业。荷兰人对技术职业有着普遍的尊重与优待。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上职业学校,其中人气最高的专业是木工技术。
期刊
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因病在台湾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他是写过《乡愁》的余光中;他是课本里陪伴一代又一代成长的余光中;他是用文字温暖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余光中。  浓到化不开的乡愁  到台湾,到香港,到美国,那都是日后的事,21岁以前,余光中一直成长于生他养他的祖国大陆,这里是他的根。在那个动荡的特殊年代,辗转漂泊的生活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余光中祖籍
期刊
警惕肥猫状态  我是1988年开始进入电视圈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湾华视,最初的职责是一天到晚守在电话旁等新闻线索。四年时间,凭着执着的冲动和热情,我从一名青涩记者成长为华视强档新闻节目的主播。  当工作日趋顺利,我已完全掌握做电视新闻的技巧时,我却越来越觉得乏味。一出门就知道今天会碰到什么人,这个人会说什么话,甚至出门前就可以写好稿子,然后把访问内容往里头放就成了。每天例行公事地出镜、赶新闻、上新
期刊
我父亲从盒子里取出它们的那一刻,我和哥哥就知道,我们永远都不会丢弃它们了……  盒子运到瑞士的家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上面只写着一个在克罗地亚的回执地址。那是一个被称作家的地方,但也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在瑞士家中说克罗地亚语,居住的小镇里有很多克罗地亚人,但克罗地亚对我来说仍旧遥远难及。  1991年,克罗地亚爆发战争,我的父母就此离开克罗地亚与我们相聚,我的哥哥和我都出生在瑞
期刊
大学毕业前夕,教授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考题:有甲、乙、丙、丁四个人,他们都身无分文,可甲欠着乙100元,乙欠著丙100元,丙欠着丁100元,而丁又欠着甲100元,也就是说,这四个人每一个人都欠着别人100元钱,同时他们又是拥有100元的债主,怎样才能用一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解决这一矛盾,使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互不欠钱呢?  同学们苦思冥想,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当然,靠他们自身是无法解决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