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老,是我们对前辈著名剧作家李天济老师的亲切称呼。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总觉得他根本没有远去,好像还在我们中间,无拘无束地说笑,一忽儿发表富有哲理的奇谈妙论,一忽儿指点电影喜剧结构的32套路,或者,随意地开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
音容笑貌犹在,悲欢离合如昨,他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济老,为我们留下了欢乐与笑声
自不必说由他编剧的《今天我休息》带给人们的祥和与喜悦,《姑娘今年二十八》带给少男少女的恋爱诀窍,也不要说《爱情啊,你姓什么》带给人们的笑声中的人生思考,单说我们作为后辈与他的工作相处与私人交往,就有不少趣闻难忘。同事朋友相聚,只要一说起济老,首先跃入眼帘的必是他那张朱元璋式的超长下巴,以及那张下巴上的嘴唇里发出的永不枯竭的爽朗笑声。就拿“济老”这一称呼的由来,就有一段富有济老特色的掌故。有一次在永福路52号的阳台上同事闲谈,刚才还在逗乐的济老突然停止了说话,神情变得凝重,带着思索似的,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们发问:你们搞的啥子鬼名堂?把艾明之称为艾公,把徐桑楚叫作楚公,而独独叫我是济老,这好像……他后面没有说下去,只是把目光注视着我们。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觉得他要怪罪我们了……不想,他自己却轻轻笑了起来说:想想也是,除了济老还能怎么叫呢?总不能叫我济公吧!打这以后,济老这一称呼似乎有了经典的含义,大家越叫越亲切,越顺溜,甚至有点神圣了。
即使身处逆境,济老仍不失乐观品行。文革中他被当做“牛鬼蛇神”挨批,批斗会就在当年拍《今天我休息》的摄影棚进行。想当初他与导演鲁韧、主演仲星火在此耗费了多少心血拍成了一部人们喜闻乐见的喜剧片,时过境迁,今天却成反面角色在这里被“打倒”,是悲是喜?是“革命”还是“演戏”?不要说参加批斗会的群众云里雾里,就连他自己也搞不清。当时我们也在场,只见他对造反派的批斗连连低头“认罪”,但看得出心中满腹委屈与不解。由于天冷,他浑身哆嗦,无法站立,被批斗者反剪双手动弹不得,弓腰弯背像只大虾米。我们油然想起他在《乌鸦与麻雀》中扮演的国民党侯科长的神气活现相,戏中的角色与戏外的济老天差地别,不仅令人哭笑不得,而且半信半疑这是不是在现实中?这时,又见他用力扭头瞅了瞅造反派,示意他已冷得鼻涕滴得长长的,快滴到地板上了,场内发出了一阵哄笑,突发的喜剧效果冲淡了严肃的批斗气氛。造反派居然勒令他“滚下台去擦掉鼻涕再上来挨斗”,就这样,一场批斗会在笑声中不欢而散,而这场荒诞戏剧却让我们至今难忘。
济老还有一种天生俱来的冷幽默,皆因他满身喜剧细胞,不用他生搬硬套,更不用他挤眉弄眼,幽默感会自然而然地找上他。上影文学部里有两位同事,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和社会上的一个单位联合办了个文艺夜校,对方特邀济老去给学生上课,当面说定,每次会派车到济老家接送。派车接送,再有想象力的人对这个“车”字,除了轿车,还能有什么猜想?然而,出乎意料的事就是发生了!当济老按约定的时间,从家里出来准备上车时,这才看见,停在他家门口的是一辆拉杂物的黄鱼车,车上放着一张木头椅子,济老稍一迟疑,什么都明白了!他二话没说,任凭来人恭敬地把他搀扶上车,坐好,神定,“吱吱嘎嘎”的黄鱼车便上了路。济老闻着满车刚装过海鲜的鱼腥味,先自我解嘲一番,心想不管是创作剧本体验生活,不管是出演角色拍外景,更不管是作为特邀嘉宾上镜头,名牌轿车、游轮专座、豪华机舱都享受过,还就这黄鱼车没坐过,今个体验一次也挺有意思。就这样,我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剧作家,西装革履、神采奕奕、手捧装满讲义的皮包,坐在破黄鱼车上在马路上一颠一颠时,引来了众多过路行人的惊奇目光。此时的济老,想不幽默也难,教授坐黄鱼车,剧作家坐冷板凳,这不是一道独特的马路风景嘛!济老才不计较呢,他像拍戏进入角色一般,一副绅士派头,向注目的行人招手致意,引来了一串善意而又会心的笑声。事后,有了解情况的同事为济老不平,要找那个学校交涉,但遭到济老坚决阻拦。济老说:人家承诺有车接送,事实是做到了,当时又没声明只限汽车,无论怎么说,黄鱼车也是车,人家没有欺骗,你去责问他理由何在?再说我的目的是授课,管他什么车,只要讲好课就行,如果上春晚、赴宴会用黄鱼车接送,你们再去交涉也不迟。一番话说得令人啼笑皆非,大家只得在一阵哄笑后不了了之。
济老,给我们留下了高尚的人品
他人品的高尚体现在亦庄亦谐,浑然一体。对于济老这一为人处世的特点,所有和济老相处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济老的庄是一种和他性格脾气融为一体的气质,绝不做作,更不虚伪。济老的谐,也是他宽容待人、胸怀宽广、与世无争的自然流露。有人会因为济老客串演过不少喜剧角色,而把他生活中的谐和演喜剧混为一谈,其实,他从来不把生活当演戏,生活就是生活。他有自己遵循的做人原则。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济老虽获解放,但是只能控制使用,还不能从事他的编剧创作工作。此时,上影厂奉上面的指示,要重拍《第二个春天》,这部戏的原编剧、部队老作家刘川被请到上海。上影厂便指定济老带一个青年同志参与剧本的修改、讨论,也就是协助编辑工作吧。刘川和济老原本相熟,开始工作以后似乎没有什么生份之感。但是,这次剧本修改,既要保持原作的特色、风格,又要把不合当时潮流的东西拿掉,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讨论方案时,有时,刘川都表示想不出什么新招了,而济老此时却会挺身而出,拿出一个一个他考虑的新方案,供大家讨论选择。应该说,重拍的《第二个春天》中凝聚着济老的大量心血!但是在电影的完成片上却看不到济老的名字。那个青年同志曾私下对济老说:你也太天真了!想出那么多好点子,干什么都要倒出来?自己不会存一点,留给以后自己用吗?想不到济老听了,神色一变,很严肃地说:你还年轻,但你要给我永远记住,你在讨论别人的剧本时,就要像对自己的剧本那样动脑筋,想到的好点子都要贡献出来,只有这样,将来你搞自己的东西时,才会有更新更好的点子冒出来!否则,你一辈子只能有这几个点子,用光也就完了,作品完了,人也完了!上影文学部的一批青年同志就是在艾公、济老和沈寂老师等老一辈的教诲、提携下成长,后来都成为有所成就的剧作家。那位青年同志至今对济老当年说的那番话仍记忆犹新。他说:济老的这番话我受用了一辈子!真是刻骨铭心的金玉良言…… 拍成《第二个春天》后,济老又受命带另一个青年同志远赴东北去协助创作一个剧本。第一站到了哈尔滨,入住某省级招待所。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济老和那个青年同志早早就来到了餐厅,但餐厅还未开门。济老像个孩子似的把眼睛凑到门缝上朝里张望,随后满脸惊喜地回头说:这里的人生活真阔气,你猜早饭吃什么?蛋炒饭!餐厅的门开了,一眼看去,一张张桌子上,果然摆着一碗碗黄澄澄的蛋炒饭。但等坐下来仔细一看,根本不是什么蛋炒饭,而是玉米和米混合烧成的饭!那一粒粒烧得开了花的金黄色的玉米,的确可以和蛋花乱真,把生活经验那么丰富的济老都给骗了。当即引起了周围一阵哄笑。这时,我们的济老却面不改色,还一本正经地向服务员请教:你们这儿把这种饭叫做什么?服务员说叫大碴子饭。于是济老喜滋滋地一面说:大碴子饭这辈子还没有吃过,今天算是尝尝鲜。然后一口一口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那个青年同志看到济老的模样,不禁语带讽刺地说:你倒是真把这难以下咽的东西当蛋炒饭在吃了。济老微微一笑说:这句话你说对了,我是把它当作蛋炒饭在吃。搞我们这行的人,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不要去?三百六十行什么人不要接触?甜酸苦辣什么样的生活不要经历?你想天天都吃山珍海昧,那是做梦!碰到这种你觉得难以下咽的东西你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朝好里想,你就能有滋有味地吃下去了。你说这是自我欺骗也好,是精神麻醉也好,反正是自己骗自己,又不是去骗人,犯不了法。不信你试试看。那个青年同志真的照济老的话去做了,结果,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理性上知道济老说的是对的,但要在实践中完全心悦诚服地做到,实在太难了。这也许就是我们达不到他的艺术成就的原因吧。
对于吃,济老的确做到了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山珍海味他能吃出一套美食经,品尝的色香味可写成一个剧本;而萝卜干泡饭他也能凑合,把萝卜干当作海参吃照样吃得有滋有味。“文革”中他被关牛棚,常常写检查,饿得饥肠辘辘,冒着风险串连了几个“牛鬼”棚友溜到徐家汇老街,吃一碗油豆腐线粉汤解馋。正当狼吞虎咽时,被盯梢而来的看管人员逮个正着,结果线粉汤没吃着,反倒被当作“阶级斗争新动向”挨了斗,他的检查上只得再添“狠抓私字一闪念,斗私批修油豆腐”。“文革”结束,他获“解放”,到永福路52号文学部上班,在创作上焕发了青春。他与其他老编剧一样,“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常常挑灯夜战,苦心经营,把文学部当作“剧本铁匠铺”,称磨砺剧本为“打铁”。他步入老年后的所有剧本就是百炼成钢打磨出来的,每天“打铁”到深夜,就带几个青年同志到附近一家饮食店吃夜宵,还逗乐说,不吃蛋炒饭,不吃牛肉面,单吃油豆腐线粉汤,月月吃,天天吃,吃他个痛快,把关牛棚时没吃到的那碗线粉汤,统统给补回来。
济老,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电影作品
济老人品好,人缘好,演技也好,加上形象独特,故而参演的电影不少:《乌鸦与麻雀》中的“乌鸦”侯科长,《夜半歌声》(重拍片)中的夜间守门人,《阿Q正传》中的狱卒,《围城》中的老学究……人各有貌,栩栩如生,其中《乌鸦与麻雀》堪称经典,他的“乌鸦”形象永存于上海电影博物馆。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剧作家,他的电影作品更是脍炙人口,《爱情啊,你姓什么?》《姑娘今年二十八》屡屡获奖,《今天我休息》《小城之春》当之无愧地载入了中国经典电影史册。
《今天我休息》拍摄至今已有50多年,半个世纪久演不衰,导演鲁韧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重映此片,照样引起轰动。人们说,物欲横流的今天,太需要影片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了。是的,济老在创作此剧本时,深入到最基层派出所,采访了几十位天天走街串巷了解民情的户籍警,体会到一个社会的和谐,哪怕是一个小区的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普世价值,由此而找到了独特的构思:通过“马天民”休息日一天的活动,该休息却无法休息的忙碌劲儿,该谈对象却大出洋相的“傻”劲儿,使一个普通民警助人为乐的热情与处理个人问题的笨拙得到鲜明对比,闹出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喜剧桥段,这才使可爱的“马天民”长久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马天民”已经成了为人善良真诚、专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乃至今天的影迷仍然昵称饰演者仲星火为“老马”,而介绍济老时总要提到代表作《今天我休息》。
《小城之春》是为中国电影史留下重彩浓墨的一部经典。济老在二十岁出头就以杰出的才华写成了这部作品,电影拍摄于1948年,著名导演费穆执导,由李纬、韦伟主演,此片以抒情的笔调、委婉的节奏刻划了几个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处境,陷于感情纠葛的苦恼以及对人生前途的迷茫。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当时就被世人所公认,济老被誉为“崭露头角的青年编剧”,他当时年轻,虽有点受宠若惊,但也没沾沾自喜。费穆很钟情此片,但隐隐约约有种预感,他到临终时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绝不会为了人家的喝彩而拍电影,问题是我的感受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果然,不理解此片的情况随即而来,时隔不到几年,大概是囿于当时对文艺作品评判标准刻板化的影响,这部影片就淹没无闻了。在说到济老的艺术成就时,对此片也不予提及。所以年轻的同志就根本不知道中国电影史上还有过这么一部优秀电影,更不知道济老那么年轻时就曾写出过这么重要的一部作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整个文化环境逐渐宽松活跃,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也渐渐有些改变,慢慢地在媒体上出现了这部影片的名字,香港电影界更把此片选为十大经典之一。也就在那个时候,上影厂调来此片的拷贝,在厂内放映。映后还举行了研讨会,济老也亲自参加了,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但是,有一位资深媒体人兼影评家,是和济老同时代的人,却发表了一通对此片完全否定的意见。他主要的论点就是说:此片拍摄于国难深重的年代,但影片完全不反映这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却津津乐道男女私情的曲折起伏,变化莫测,它完全是一部麻醉人民的麻醉剂!此公在侃侃而谈时,一些青年同志早已坐不住了,但济老却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几个青年同志把济老拉出会场,对他说:我们实在听不下去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他还在说这种话,我们要发言驳他。济老一听,急忙央求似地对大家说:不要驳他,不要驳他,人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要允许人家有不同观点。时代是发展了,你们年纪轻,认识跟得快,但也要允许有跟得慢一些的人,甚至有人要保留自己的意见。一个文艺作品大家有不同看法,这是好事,不要强求一律嘛……我们自己在这上面吃的苦还不够多吗?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三十年都等下来了,再等等,也没什么大不了。经济老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得听他的了……重返会场后,原本滔滔不绝的此公,见既没有人呼应他,也没有人反驳他,自己也觉得兴趣索然起来,也就偃旗息鼓了。
然而,时间会证明一切,又隔多年,理解《小城之春》的人猛增起来,人们不仅理解而且产生强烈共鸣,给予此片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以高度评价和赞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被评为电影经典。著名导演田壮壮沉寂的十年中,每年必看《小城之春》,他认为此片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爱伦理”百看不厌,由此而重燃激情,他决定重出江湖的第一步就是重拍《小城之春》,提出在艺术风格、色调节奏,甚至连海报设计都要与原作保持统一,并且特意在片头呈现“献给中国电影的先驱者”。遗憾的是,新片拍成,济老已离世多年,他虽然没看到后辈人重拍的《小城之春》,但“先驱者”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人生易老,笑声不老;岁月难留,经典永存。
这就是济老,对于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在我们的记忆里消失?
音容笑貌犹在,悲欢离合如昨,他究竟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济老,为我们留下了欢乐与笑声
自不必说由他编剧的《今天我休息》带给人们的祥和与喜悦,《姑娘今年二十八》带给少男少女的恋爱诀窍,也不要说《爱情啊,你姓什么》带给人们的笑声中的人生思考,单说我们作为后辈与他的工作相处与私人交往,就有不少趣闻难忘。同事朋友相聚,只要一说起济老,首先跃入眼帘的必是他那张朱元璋式的超长下巴,以及那张下巴上的嘴唇里发出的永不枯竭的爽朗笑声。就拿“济老”这一称呼的由来,就有一段富有济老特色的掌故。有一次在永福路52号的阳台上同事闲谈,刚才还在逗乐的济老突然停止了说话,神情变得凝重,带着思索似的,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们发问:你们搞的啥子鬼名堂?把艾明之称为艾公,把徐桑楚叫作楚公,而独独叫我是济老,这好像……他后面没有说下去,只是把目光注视着我们。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觉得他要怪罪我们了……不想,他自己却轻轻笑了起来说:想想也是,除了济老还能怎么叫呢?总不能叫我济公吧!打这以后,济老这一称呼似乎有了经典的含义,大家越叫越亲切,越顺溜,甚至有点神圣了。
即使身处逆境,济老仍不失乐观品行。文革中他被当做“牛鬼蛇神”挨批,批斗会就在当年拍《今天我休息》的摄影棚进行。想当初他与导演鲁韧、主演仲星火在此耗费了多少心血拍成了一部人们喜闻乐见的喜剧片,时过境迁,今天却成反面角色在这里被“打倒”,是悲是喜?是“革命”还是“演戏”?不要说参加批斗会的群众云里雾里,就连他自己也搞不清。当时我们也在场,只见他对造反派的批斗连连低头“认罪”,但看得出心中满腹委屈与不解。由于天冷,他浑身哆嗦,无法站立,被批斗者反剪双手动弹不得,弓腰弯背像只大虾米。我们油然想起他在《乌鸦与麻雀》中扮演的国民党侯科长的神气活现相,戏中的角色与戏外的济老天差地别,不仅令人哭笑不得,而且半信半疑这是不是在现实中?这时,又见他用力扭头瞅了瞅造反派,示意他已冷得鼻涕滴得长长的,快滴到地板上了,场内发出了一阵哄笑,突发的喜剧效果冲淡了严肃的批斗气氛。造反派居然勒令他“滚下台去擦掉鼻涕再上来挨斗”,就这样,一场批斗会在笑声中不欢而散,而这场荒诞戏剧却让我们至今难忘。
济老还有一种天生俱来的冷幽默,皆因他满身喜剧细胞,不用他生搬硬套,更不用他挤眉弄眼,幽默感会自然而然地找上他。上影文学部里有两位同事,不知是通过什么渠道,和社会上的一个单位联合办了个文艺夜校,对方特邀济老去给学生上课,当面说定,每次会派车到济老家接送。派车接送,再有想象力的人对这个“车”字,除了轿车,还能有什么猜想?然而,出乎意料的事就是发生了!当济老按约定的时间,从家里出来准备上车时,这才看见,停在他家门口的是一辆拉杂物的黄鱼车,车上放着一张木头椅子,济老稍一迟疑,什么都明白了!他二话没说,任凭来人恭敬地把他搀扶上车,坐好,神定,“吱吱嘎嘎”的黄鱼车便上了路。济老闻着满车刚装过海鲜的鱼腥味,先自我解嘲一番,心想不管是创作剧本体验生活,不管是出演角色拍外景,更不管是作为特邀嘉宾上镜头,名牌轿车、游轮专座、豪华机舱都享受过,还就这黄鱼车没坐过,今个体验一次也挺有意思。就这样,我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剧作家,西装革履、神采奕奕、手捧装满讲义的皮包,坐在破黄鱼车上在马路上一颠一颠时,引来了众多过路行人的惊奇目光。此时的济老,想不幽默也难,教授坐黄鱼车,剧作家坐冷板凳,这不是一道独特的马路风景嘛!济老才不计较呢,他像拍戏进入角色一般,一副绅士派头,向注目的行人招手致意,引来了一串善意而又会心的笑声。事后,有了解情况的同事为济老不平,要找那个学校交涉,但遭到济老坚决阻拦。济老说:人家承诺有车接送,事实是做到了,当时又没声明只限汽车,无论怎么说,黄鱼车也是车,人家没有欺骗,你去责问他理由何在?再说我的目的是授课,管他什么车,只要讲好课就行,如果上春晚、赴宴会用黄鱼车接送,你们再去交涉也不迟。一番话说得令人啼笑皆非,大家只得在一阵哄笑后不了了之。
济老,给我们留下了高尚的人品
他人品的高尚体现在亦庄亦谐,浑然一体。对于济老这一为人处世的特点,所有和济老相处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济老的庄是一种和他性格脾气融为一体的气质,绝不做作,更不虚伪。济老的谐,也是他宽容待人、胸怀宽广、与世无争的自然流露。有人会因为济老客串演过不少喜剧角色,而把他生活中的谐和演喜剧混为一谈,其实,他从来不把生活当演戏,生活就是生活。他有自己遵循的做人原则。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济老虽获解放,但是只能控制使用,还不能从事他的编剧创作工作。此时,上影厂奉上面的指示,要重拍《第二个春天》,这部戏的原编剧、部队老作家刘川被请到上海。上影厂便指定济老带一个青年同志参与剧本的修改、讨论,也就是协助编辑工作吧。刘川和济老原本相熟,开始工作以后似乎没有什么生份之感。但是,这次剧本修改,既要保持原作的特色、风格,又要把不合当时潮流的东西拿掉,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讨论方案时,有时,刘川都表示想不出什么新招了,而济老此时却会挺身而出,拿出一个一个他考虑的新方案,供大家讨论选择。应该说,重拍的《第二个春天》中凝聚着济老的大量心血!但是在电影的完成片上却看不到济老的名字。那个青年同志曾私下对济老说:你也太天真了!想出那么多好点子,干什么都要倒出来?自己不会存一点,留给以后自己用吗?想不到济老听了,神色一变,很严肃地说:你还年轻,但你要给我永远记住,你在讨论别人的剧本时,就要像对自己的剧本那样动脑筋,想到的好点子都要贡献出来,只有这样,将来你搞自己的东西时,才会有更新更好的点子冒出来!否则,你一辈子只能有这几个点子,用光也就完了,作品完了,人也完了!上影文学部的一批青年同志就是在艾公、济老和沈寂老师等老一辈的教诲、提携下成长,后来都成为有所成就的剧作家。那位青年同志至今对济老当年说的那番话仍记忆犹新。他说:济老的这番话我受用了一辈子!真是刻骨铭心的金玉良言…… 拍成《第二个春天》后,济老又受命带另一个青年同志远赴东北去协助创作一个剧本。第一站到了哈尔滨,入住某省级招待所。第二天早上吃早餐时,济老和那个青年同志早早就来到了餐厅,但餐厅还未开门。济老像个孩子似的把眼睛凑到门缝上朝里张望,随后满脸惊喜地回头说:这里的人生活真阔气,你猜早饭吃什么?蛋炒饭!餐厅的门开了,一眼看去,一张张桌子上,果然摆着一碗碗黄澄澄的蛋炒饭。但等坐下来仔细一看,根本不是什么蛋炒饭,而是玉米和米混合烧成的饭!那一粒粒烧得开了花的金黄色的玉米,的确可以和蛋花乱真,把生活经验那么丰富的济老都给骗了。当即引起了周围一阵哄笑。这时,我们的济老却面不改色,还一本正经地向服务员请教:你们这儿把这种饭叫做什么?服务员说叫大碴子饭。于是济老喜滋滋地一面说:大碴子饭这辈子还没有吃过,今天算是尝尝鲜。然后一口一口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那个青年同志看到济老的模样,不禁语带讽刺地说:你倒是真把这难以下咽的东西当蛋炒饭在吃了。济老微微一笑说:这句话你说对了,我是把它当作蛋炒饭在吃。搞我们这行的人,天南海北什么地方不要去?三百六十行什么人不要接触?甜酸苦辣什么样的生活不要经历?你想天天都吃山珍海昧,那是做梦!碰到这种你觉得难以下咽的东西你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朝好里想,你就能有滋有味地吃下去了。你说这是自我欺骗也好,是精神麻醉也好,反正是自己骗自己,又不是去骗人,犯不了法。不信你试试看。那个青年同志真的照济老的话去做了,结果,他深有感触地说:虽然理性上知道济老说的是对的,但要在实践中完全心悦诚服地做到,实在太难了。这也许就是我们达不到他的艺术成就的原因吧。
对于吃,济老的确做到了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山珍海味他能吃出一套美食经,品尝的色香味可写成一个剧本;而萝卜干泡饭他也能凑合,把萝卜干当作海参吃照样吃得有滋有味。“文革”中他被关牛棚,常常写检查,饿得饥肠辘辘,冒着风险串连了几个“牛鬼”棚友溜到徐家汇老街,吃一碗油豆腐线粉汤解馋。正当狼吞虎咽时,被盯梢而来的看管人员逮个正着,结果线粉汤没吃着,反倒被当作“阶级斗争新动向”挨了斗,他的检查上只得再添“狠抓私字一闪念,斗私批修油豆腐”。“文革”结束,他获“解放”,到永福路52号文学部上班,在创作上焕发了青春。他与其他老编剧一样,“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常常挑灯夜战,苦心经营,把文学部当作“剧本铁匠铺”,称磨砺剧本为“打铁”。他步入老年后的所有剧本就是百炼成钢打磨出来的,每天“打铁”到深夜,就带几个青年同志到附近一家饮食店吃夜宵,还逗乐说,不吃蛋炒饭,不吃牛肉面,单吃油豆腐线粉汤,月月吃,天天吃,吃他个痛快,把关牛棚时没吃到的那碗线粉汤,统统给补回来。
济老,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电影作品
济老人品好,人缘好,演技也好,加上形象独特,故而参演的电影不少:《乌鸦与麻雀》中的“乌鸦”侯科长,《夜半歌声》(重拍片)中的夜间守门人,《阿Q正传》中的狱卒,《围城》中的老学究……人各有貌,栩栩如生,其中《乌鸦与麻雀》堪称经典,他的“乌鸦”形象永存于上海电影博物馆。
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剧作家,他的电影作品更是脍炙人口,《爱情啊,你姓什么?》《姑娘今年二十八》屡屡获奖,《今天我休息》《小城之春》当之无愧地载入了中国经典电影史册。
《今天我休息》拍摄至今已有50多年,半个世纪久演不衰,导演鲁韧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重映此片,照样引起轰动。人们说,物欲横流的今天,太需要影片倡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了。是的,济老在创作此剧本时,深入到最基层派出所,采访了几十位天天走街串巷了解民情的户籍警,体会到一个社会的和谐,哪怕是一个小区的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普世价值,由此而找到了独特的构思:通过“马天民”休息日一天的活动,该休息却无法休息的忙碌劲儿,该谈对象却大出洋相的“傻”劲儿,使一个普通民警助人为乐的热情与处理个人问题的笨拙得到鲜明对比,闹出了许多妙趣横生的喜剧桥段,这才使可爱的“马天民”长久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马天民”已经成了为人善良真诚、专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乃至今天的影迷仍然昵称饰演者仲星火为“老马”,而介绍济老时总要提到代表作《今天我休息》。
《小城之春》是为中国电影史留下重彩浓墨的一部经典。济老在二十岁出头就以杰出的才华写成了这部作品,电影拍摄于1948年,著名导演费穆执导,由李纬、韦伟主演,此片以抒情的笔调、委婉的节奏刻划了几个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处境,陷于感情纠葛的苦恼以及对人生前途的迷茫。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当时就被世人所公认,济老被誉为“崭露头角的青年编剧”,他当时年轻,虽有点受宠若惊,但也没沾沾自喜。费穆很钟情此片,但隐隐约约有种预感,他到临终时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绝不会为了人家的喝彩而拍电影,问题是我的感受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果然,不理解此片的情况随即而来,时隔不到几年,大概是囿于当时对文艺作品评判标准刻板化的影响,这部影片就淹没无闻了。在说到济老的艺术成就时,对此片也不予提及。所以年轻的同志就根本不知道中国电影史上还有过这么一部优秀电影,更不知道济老那么年轻时就曾写出过这么重要的一部作品。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整个文化环境逐渐宽松活跃,评判艺术作品的标准也渐渐有些改变,慢慢地在媒体上出现了这部影片的名字,香港电影界更把此片选为十大经典之一。也就在那个时候,上影厂调来此片的拷贝,在厂内放映。映后还举行了研讨会,济老也亲自参加了,讨论的气氛相当热烈。但是,有一位资深媒体人兼影评家,是和济老同时代的人,却发表了一通对此片完全否定的意见。他主要的论点就是说:此片拍摄于国难深重的年代,但影片完全不反映这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却津津乐道男女私情的曲折起伏,变化莫测,它完全是一部麻醉人民的麻醉剂!此公在侃侃而谈时,一些青年同志早已坐不住了,但济老却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几个青年同志把济老拉出会场,对他说:我们实在听不下去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他还在说这种话,我们要发言驳他。济老一听,急忙央求似地对大家说:不要驳他,不要驳他,人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要允许人家有不同观点。时代是发展了,你们年纪轻,认识跟得快,但也要允许有跟得慢一些的人,甚至有人要保留自己的意见。一个文艺作品大家有不同看法,这是好事,不要强求一律嘛……我们自己在这上面吃的苦还不够多吗?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三十年都等下来了,再等等,也没什么大不了。经济老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得听他的了……重返会场后,原本滔滔不绝的此公,见既没有人呼应他,也没有人反驳他,自己也觉得兴趣索然起来,也就偃旗息鼓了。
然而,时间会证明一切,又隔多年,理解《小城之春》的人猛增起来,人们不仅理解而且产生强烈共鸣,给予此片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以高度评价和赞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被评为电影经典。著名导演田壮壮沉寂的十年中,每年必看《小城之春》,他认为此片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爱伦理”百看不厌,由此而重燃激情,他决定重出江湖的第一步就是重拍《小城之春》,提出在艺术风格、色调节奏,甚至连海报设计都要与原作保持统一,并且特意在片头呈现“献给中国电影的先驱者”。遗憾的是,新片拍成,济老已离世多年,他虽然没看到后辈人重拍的《小城之春》,但“先驱者”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人生易老,笑声不老;岁月难留,经典永存。
这就是济老,对于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在我们的记忆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