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情感的围观,实现洽谈和引申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t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现代文学基本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词条,即“个人的事”“真实表达”。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条联系在一起,不仅现代文学的写作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也变得明朗起来。可以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所谈及的事情才真正可靠,其思想情感才表现出一种经验性。而这些经验恰恰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思想的知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与作者情感思想经验的洽谈,并由此实现由课本到生活的引申,避免学生在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中进行情感围观,使其能够在面对作者从心灵机杼中产生的文字画面时,表现出一点点动容。
  一、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现代文学文本当作一件作者个人的事介入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标志全面进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其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是:追求个性化的主观情怀。可以说,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无论是散文抑或诗歌,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观追求。所以说,将现代文学文本内容概括为作者个人事件的描绘毫无不妥。而这又会导致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围观作者生活的感觉,有些读者会排斥这种感觉,直接放弃阅读;而有的读者会止于情感围观,达不到对作者文本怀有真挚的认识程度。这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排斥阅读和情感围观的两群人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文本之中,在阅读中尽到介入作者个人事件中的义务,进而能对作者的情感产生清晰的认识,这对于阅读活动而言是最为基础的要求。
  以老舍为例,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散文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即1928-1937年五四文学革命以后第二个文学迅速发展期,出现人文主义文学,其主要以市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及个人夙愿,并遵从人自由意志的抒发,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想北平》便具有这一特点。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此时作者在山东济南,想到危急时刻的北京,作者那种忧心忡忡、想念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可以说,作者是以北平的形势作为背景,围绕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通过对比的形式来抒发对北平的眷念。无论是眷念抑或思念都是作者个人的事情,为了避免学生进行情感的围观,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文本所表现的作者个人的事件中。
  正所谓“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它与围观者的明显区别在于——“一直保持思考和认识的状态”,而不是如围观者那样以看热闹的心态在阅读。当教师将旁观者的身份赋予学生,学生便会拿捏好阅读分寸进行文章的解读。如有学生在阅读之后概括出这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详细说明行文脉络:我对北平所知甚少——我真爱北平——对北平的爱难以描摹——巴黎与北平对比,突出我对北平掩饰不住的喜爱——我喜爱北平的什么——扣题“想北平”。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该篇散文做了清晰的认知,这会为接下来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二、以朋友的身份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与作者洽谈的平台
  随着阅读的深入,许多对文本内容的疑问会浮现在眼前,所以,作为读者会不断地问及“为什么”,而被问的对象则是作者。但作者对自己的构思目的向来是缄口不提的,这一方面会导致读者无法深入阅读文本,另一方面则会使读者自作多情地过分解读甚至曲解,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不愿在现代文学阅读教学课上看到的。因此,教师要想到一种方法,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与作者洽谈的平台。但如何拉近呢?首先教师应改变学生的与作者身份不平等的想法,即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信心,引导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实现平等姿态的阅读。如教师可以营造一个阅读友人来信的情景,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在深入閱读《想北平》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将本篇文章改成书信的形式进行默读。当学生读到自己的昵称:亲爱的×××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真的在阅读友人来信的感觉,这帮助学生蕴藉了情感,对接下来深入理解文章奠定了真挚的情感基础。当读到“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这两句,学生会切实地感受到作者对北平强烈的爱,因为强烈,而为知之甚少、不能说出感到惭愧和无力。因为情感的拉近,学生会去探究作者抒发这些情感的目的,通过继续阅读,学生就能理解作者是为下文对北平印象的描绘埋下伏笔,因为知之甚少,因为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所以接下来言说的只是那点“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在这里,作者和读者以现代文学文本作为平台实现了情感的洽谈。
  三、以个人的身份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现实生活的经验启发
  一个词的整个意义存在于它慢慢取得的联想之中,何况是一篇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现代文学文本。作者将思想和情感作为经纬,为我们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所以,读者在阅读时总会获得某一经验带来的惊喜,这种经验会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但前提是作为读者要以个人的身份体悟现代文学文本所构造的情感世界,只有个人身份情感的介入,才能实现阅读向个人生活引申的过渡。当然,有时候,读者获得的乐趣,可能来源于作者在无意的情况下写下的东西。但无论是哪种,当阅读活动生成,学生由文本向生活体悟的飞跃就已经开始,而这正是阅读最终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个人的身份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现实生活的经验启发。
  学生阅读《想北平》感受最深刻的并不是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之情,也不是作者笔下北平的“动中有静,尽显自然”的特点,可能打动每一位学生的是前几段对北平知之甚少的愧疚,以及不能将爱说出的无力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个人的身份情感出发,进行一次由文本到自身生活感悟的跨越和引申。如有些学生阅读“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这句,联想到自己对故乡也是知之甚少的,这又从一个角度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并使其获得“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故乡,我所爱的也只是我的那点故乡”。
  现代文学在文学史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作者在作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了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实现对作品各个角度的认识,进而实现由文本到自身生活的审视,以此令现代文学阅读课充盈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其他文献
《新课标》(2017年版)指出:“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群视域下以专题阅读为导向,以任务单为引导,进行有效的任务设置,将学生的思维从浅表逐步引向深层,优化阅读学习效果。  一、注重整体设计,读薄文本  首先,以主问题来设置任务,读薄文本。在主问题引领下进行专题阅读,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有方向性。教师要分析不同文本的相似性,从而找到共同的议题,从而准确
期刊
何为专题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引领学生围绕某一个议题进行多篇文章的阅读。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数量,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问题:文本缺少有机组合,随意选择文本,致使专题阅读的主题目标不明确;只注重形式缺少实质,许多课堂只是讲究形式上的专题阅读,实际操作中还是单篇阅读的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生在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意义的构建,只关注阅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要理解这段话,语文教师有必要将目光聚焦到“体验与感受”上,这也许是摆脱教学困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如何通过体验感受的途径走进文学作品呢?  一、通过体验,理解人物  为了让学生走进《素芭》,初步感知人物,了解印度
期刊
从教十余年,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想法,对学生的学习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将心比心地去尝试学法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历来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型更是不加重视。如有很多学生在古诗文记忆这一块,看似最容易的背诵,掌握起来却还是显得比较吃力。特别是背诵时添字、漏字、改字现象极为普遍,好不容易会背了,默写的时候又错字连连,6分
期刊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微写作,以其篇幅短小、内容聚焦、表达自由的特点,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近年高考,北京已经将类似“微写作”形式的题编入了试卷。可见“微写作”在高中生写作训练中越来越重要。  如今的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都会设法寻找写作的捷径,尤其希望教师教授写作的套路。学生眼里的“套路”,其实是写作相对固定的基
期刊
【案例背景】  我校拥有智慧教室、录播教室、教学资源平台等,方便教师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石钟山记》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考察性质的游记,文字浅显易懂,语言障碍不多。题材贴近学生生活,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这些特点为教师进行古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  【案例描述】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营造了轻松氛围,在课件上出示《洗儿
期刊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曾说:“作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说一句话,即总须预备驳难,这叫做应敌。”这句话告诫学生,在分析推理中要有应敌意识。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与灵魂。而学会应敌与辩驳,是说理的至高要求。  那么,“敌”从何而来?结合下面语段,试述之。  做人一定要有个性,这样才会有自我的风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
期刊
“纲目”一词,“纲”指的是概要总则,“目”则指的是细则,这一词汇在生物学范围中最为常用,而笔者此时将其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联在一起,并非是真的要对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而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再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整体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提升他们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一、关注体裁,透析文学作品的架构 
期刊
“阅读”和“研究”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又有区别: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个人体验,在共鸣中逐步触摸到文本的价值;研究则是按科学程序尽量排除非常个人化的情绪体验,提取具有共通性的要素,形成模式化的认知。语文特级教师倪江认为,没有阅读的研究不是真研究,没有研究的阅读也不是真阅读。诚然,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是“戴着镣铐起舞”,既要兼顾高考成绩的优劣,又得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正有所收获,在二者之间寻找
期刊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展开,在小说阅读教学和考查过程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题型已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初露锋芒了。如: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鲁迅的经典小说《理水》,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为:“《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高考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是:“小说中历史与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