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数感 发展数感 强化数感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而能够获得的,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的直觉、对数字的敏感随时判断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减少错误、提高正确率。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用数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经过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及关系的感觉、感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二、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1、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
2、注重操作实践的教学指导。操作实践指导,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除法的平均分这个内容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把准备好的6个桃子和2个盘子拿出来,请学生分这6个桃子,看每个盘中盛多少个桃。强调一次一次的分……从教学中,学生在亲生体验中从而实现其认识的消化,促时了平均分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学生亲自动手,从实际操作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注重在交流研讨中学习。交流研讨能使学生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思维能得到发展。例如:第六册102页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先出题目,组织学生读题后,教师设疑:题目中问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被动的听讲变为主动参与,使其在交流中,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4、通过转变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角色主要指师生的角色,例在教学第六册除数是三位数除法时,教师首先出示两位数的除法算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后请几个学生复述法则,然后教师出示一道三位数的除法算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索空间,然后鼓励一名学生来当小老师,把这道题讲解给学生听……讲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临感受,让学生评议,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采用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这种方法适合在中年级教学中使用,要求学生在同学之间进行,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例:在同学之间对一套检测试题的处理,把学生好、中、差试卷调换分发在同学手中,而教学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结束后,请优秀的学生把自己批阅的试卷和差生互相探讨,这样差生的不足得到弥补,优秀学生又得以表现,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6、选择归类的应用。选择归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我在教学第八册小数的基本认识时,让学生认识小数的出现是在分数的基础上产生的。1米的1/10可以表示为0.1米,3分米是1米的3/10,可以表示为0.3米,1角是1元的1/10,可以表示为0.1元……在此让学生掌握规律选择归类来认识小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我们必须也清晰地明白,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体验数感 发展数感 强化数感
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极其重要的。“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而能够获得的,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数学的直觉、对数字的敏感随时判断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减少错误、提高正确率。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生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用数学的方法有意识地观察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经过学生对具体情境的数量及关系的感觉、感知及情感体验的结果。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二、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1、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与学习不能截然分开,而要互相渗透。学生在游戏中要快乐的接受新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独立性形成和发展。
2、注重操作实践的教学指导。操作实践指导,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操作,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小学数学第三册,除法的平均分这个内容的教学中,首先,请学生把准备好的6个桃子和2个盘子拿出来,请学生分这6个桃子,看每个盘中盛多少个桃。强调一次一次的分……从教学中,学生在亲生体验中从而实现其认识的消化,促时了平均分的理解,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练,学生亲自动手,从实际操作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注重在交流研讨中学习。交流研讨能使学生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思维能得到发展。例如:第六册102页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先出题目,组织学生读题后,教师设疑:题目中问题是什么?条件是什么?……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被动的听讲变为主动参与,使其在交流中,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4、通过转变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角色主要指师生的角色,例在教学第六册除数是三位数除法时,教师首先出示两位数的除法算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后请几个学生复述法则,然后教师出示一道三位数的除法算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索空间,然后鼓励一名学生来当小老师,把这道题讲解给学生听……讲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临感受,让学生评议,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采用合作互动学习。合作互动这种方法适合在中年级教学中使用,要求学生在同学之间进行,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例:在同学之间对一套检测试题的处理,把学生好、中、差试卷调换分发在同学手中,而教学只讲结果,不讲过程,结束后,请优秀的学生把自己批阅的试卷和差生互相探讨,这样差生的不足得到弥补,优秀学生又得以表现,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6、选择归类的应用。选择归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我在教学第八册小数的基本认识时,让学生认识小数的出现是在分数的基础上产生的。1米的1/10可以表示为0.1米,3分米是1米的3/10,可以表示为0.3米,1角是1元的1/10,可以表示为0.1元……在此让学生掌握规律选择归类来认识小数的实际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这也会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我们必须也清晰地明白,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