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已达7.31亿,城镇人口也已达7.9亿,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我”,“数字化生存”为何人见人爱?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时代“我”和“你”的关系,探讨了“数字化生存”的机理成因,以及带给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自我;符号化
从洪荒到现代,人类一路走来。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直到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信息的DNA也传遍了整个世界。当这种情形刚刚出现的时候,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敏锐地指出,人类将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看今日之世界,就可感知数字化生存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现实。
信息技术发端于西方,也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引领出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它比西方互联网文化更年轻、更忠实、更着迷于速度与规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不能不让人思考,数字化生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化生存为数字又将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谁在数字化,为何而生存?
谁在数字化,为何而生存?这还得从人的本性说起。马克思说,“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①即人要靠信息传播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德国学者卡西尔也认为:只有在社会中,在与“你”的交往中,人的主体性才称自己为“我”。②
我国在传统上是一個农业社会(1949年城镇化率为7.3%,1978年为11.8%),而人口流动小的农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在千万乡村的人们很容易找到社会认同,人在其中的社会联系更多是传统的人际交往。
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型,我国的人口流动大大增强。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2008年的1.5亿左右,2014年达到2.53亿人……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拥有7.9亿城镇常住人口。③
人口流动了,谁在上网呢?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为26个,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城镇网民占比72.6%,规模为5.31亿。全國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6.95亿。④
伴随着社会转型,一方面,那么多的人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向陌生的世界;另一方面,熟人社会自身也在经历快速的转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惟有不变的是:人的社会联系还得建立,因为人要生存。
这么多的人流动或城市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为了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我”,而信息社会的到来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层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需要。
与此同步,人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数字化、虚拟化。生存数字化,并不是说其他交往方式不存在了,而是数字化生存在生存中占主导了。
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用户每天接触媒体的有效时间为5.6个小时,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为2.77小时。⑤
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网民更喜欢参与所有网上活动。一份全球研究显示,在互联网5大使用领域:搜索、通信、电子商务、发布消息和移动互联网,中国每一个都是第一。⑥
数字化成主导,人们的生活将有怎样的变化?美国的“脸书”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注册人数超过10亿;我国的QQ、微信、微博等注册用户也达数亿,类似这样的社交网站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
在网络普及率方面,最高的是英国89 .8%,接下来是德国86 .2%、美国84 %,中国是45.8%。⑦在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建立的关系已经在数量和频率上超过了传统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我国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我”还是原来的我,“你”却不一定是原来的“你”了。在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对象是实际的人,即物理的“你”。而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不断见证着“你”的转变:从网络文化刚开始时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到曾经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人们赖以社会联系的“你”,从物理转向了镜像。而当这种转变发生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转身,但要转向何方?借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二、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7亿多网民,他们在网上都在干什么?2017年1月最新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给出了答案:截至2016年12月底,使用率超过50%的行为有9类,分别是:即时通信(91.1%),搜索引擎(82.4%),网络新闻(84%),网络视频(74.5%),网络音乐(68.8%),网上支付(64.9%),网络购物(63.8%),网络游戏(57%),网上银行(50%)。
除电子邮件外,其他应用用户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网上外卖、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3.7%和28.0%;手机应用方面,手机外卖、手机在线教育课程规模增长明显,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6.2%和84.8%。⑧
不难看出,消费商务化已呈现出我国网民网络应用的洪荒之力。
新技术如网络、手机等,开始都是有钱人的专宠。如一块板砖式的大哥大刚出道时1万多元,能叫的BP机刚出道时3000多元,一个286电脑刚出道时上万元……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都在变,这些原来多用于商务领域的技术也步入了寻常百姓家。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6年7月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6.95亿。10岁至59岁网民占总数的93%。而正是由于新技术的大众化,才有了可以谈及的数字化生存之空间和平台。
其实在2008年,有一个被人忽视的里程碑式变化:全球互联网消费的IP流量第一次超过了商业的IP流量。如今,消費和娱乐早已发展成我国网络应用的主力军,并在不断嬗变深化。如网络约租车等才出现一两年,用户规模在2016年就達2.25亿。⑨网络消费和娱乐成了人们建立社会联系的方式,而那些虚拟的“你”正在其中。
有社会学家指出:要成为消费的物品,物品必须先成为符号,数字化生存正是这样。如今,人类的生活正在融入赛博空间,人们把生活的一切都搬上了网络。网络促进了“脱离物质化”的经济结构变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等器官感受真实的物质世界。现在,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我们同样可以在数字空间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真实的”感受。
美国学者波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消费的社会逻辑根本不是对服务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占有……它不是一种满足的逻辑。它是社会能指的生产的操纵的逻辑。”“能指”可以同“所指”分离,“能指”本身可以变成消费客体。
何谓“能指”?何谓“所指”?按照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解释:“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知觉音像”,“所指”是它的“意念心像”。“知觉音像”是符号的物理形式,“意念心像”是符号的精神概念。在索绪尔看来,“能指”和“所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双面体,犹如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互为依存,但在网络空间,这个双面体正在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符号的“知觉音像”得以神话般重现,即其‘物理形式’可以被镜像般感知。其实,人们感知到的只是用0和1构筑出的“虚拟的事物”。所谓“虚拟的事物”,即人们可以看到这个“物体”,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也可以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看到“物体”的变化,包括各种情况下的变化,甚至可以“触摸”到这一“物体”,但事实上,人们所看到、听到、摸到的“物体”并不存在,它们是由0和1一堆数字构成的一个“虚拟”的世界。就是说,人是真实的人,但接触到的却是一个虚拟世界,这种亲密接触在之前的社会形态中是不曾有过的。
现在全球网民已达30多亿。记得在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是“你”,就是互联网上的“你”,在全球媒体中展现激情,缔造新数字时代民主。想想,数字化生存的“你”是何等的荣光!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尔·盖茨说,目前只是因特网时代的黎明,当互联网的太阳逐渐升起,如同自然界人们看到的将不只是美好。而且信息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天才的预言:失去根基、信息泛滥、无穷无尽的新信息形式的泛滥,是各种程度的精神类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互联网的纯真年代已经永远过去,不可能再重现。放眼即将到来的未来,互联网世界的色彩依然是更加复杂和微妙,充斥着创新、变革、变质乃至堕落。
三、数字化生存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仅仅在十多年前,互联网文化还像《百年孤独》中所说的:“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指指点点。”时至今日,互联网如同一股洪流,流进了无数年轻和不再年轻的身心,我国10岁至59岁网民已经占总数的93%。
据国家信息中心推算,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达到11亿人,人人互联将基本实现。⑩数字化生存者是如此之众,人们都用它做什么?又将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呢?
现在,网络正在成为“消失”的技术,因为它已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难以分辨。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约6.6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1.3亿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62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2.9亿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有人预测2020年互联网设备终端将达500亿连接,因为它不光是我们看到的手机、电脑,还有可穿戴设备,还有物联网方面的终端。而且有人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连接数量将比美国和日本高出更多。
物联网让人与日常生活中的万物互联互通。当其建成之时,想想,那是怎样的一个神奇世界!就像庄周梦蝶,究竟是人在网中,还是网在人中?于是,数字化互联网成了人的第二神经和社会皮肤。
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指出,我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2012年,互联网首次作为一项明确的战略方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国人。
有了机遇,何愁没有发展?现代化建设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不难看出互联网在其中将大有作为。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如网络安全、网上隐私、网上犯罪、网上攻击等,但互联网发展将一路前行。
有人说,真实的世界越糟糕,虚拟的世界越美好……这只是数字化生存嬗变中的阵痛。当信息成为社会的DNA,当数字化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方式,就注定了信息时代的人们与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一样,不但有发展而且必将有超越。
未来学理论告诉我们,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在某些人看来充满了风险,但在我看来,却充满了魅力!
注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版,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2页。
③《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1/20/t20170120_19752962.shtml,2017年1月20日。
④⑧⑨《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2017年1月22日。
⑤乔栋:《用户每天接触移动媒体2.77小时》,人民网,http://it.people.com.cn/n/2015/0123/c1009-26436373.html,2015年1月23日。
⑥西蒙·坎宁:《澳大利亚人报:中国将主宰互联网文化》,《参考消息》2010年4月6日。
⑦⑩陈乐伟:《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达到11亿人》,南方报业网,http://news.ycwb.com/2015-04/20/content_20115446.htm,2015年4月20日。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8/c_12195221.htm,2016年6月8日。
于子茹:《关于互联网,习近平做过这些重要论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0/c_128911200.htm,2016年4月20日。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自我;符号化
从洪荒到现代,人类一路走来。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直到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信息的DNA也传遍了整个世界。当这种情形刚刚出现的时候,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敏锐地指出,人类将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看今日之世界,就可感知数字化生存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现实。
信息技术发端于西方,也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并引领出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它比西方互联网文化更年轻、更忠实、更着迷于速度与规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
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不能不让人思考,数字化生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化生存为数字又将给人们和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谁在数字化,为何而生存?
谁在数字化,为何而生存?这还得从人的本性说起。马克思说,“人的交往活动,是人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①即人要靠信息传播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德国学者卡西尔也认为:只有在社会中,在与“你”的交往中,人的主体性才称自己为“我”。②
我国在传统上是一個农业社会(1949年城镇化率为7.3%,1978年为11.8%),而人口流动小的农业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在千万乡村的人们很容易找到社会认同,人在其中的社会联系更多是传统的人际交往。
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型,我国的人口流动大大增强。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万到1984年的2000万,又到1995年的8000万,再到2008年的1.5亿左右,2014年达到2.53亿人……根据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长到2.91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拥有7.9亿城镇常住人口。③
人口流动了,谁在上网呢?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为26个,农村网民占比为27.4%,规模为2.01亿;城镇网民占比72.6%,规模为5.31亿。全國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6.95亿。④
伴随着社会转型,一方面,那么多的人离开熟悉的地方走向陌生的世界;另一方面,熟人社会自身也在经历快速的转变,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惟有不变的是:人的社会联系还得建立,因为人要生存。
这么多的人流动或城市化,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为了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我”,而信息社会的到来契合了我国经济、社会等层面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发展需要。
与此同步,人的社会联系也越来越数字化、虚拟化。生存数字化,并不是说其他交往方式不存在了,而是数字化生存在生存中占主导了。
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用户每天接触媒体的有效时间为5.6个小时,其中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为2.77小时。⑤
与其他市场相比,中国网民更喜欢参与所有网上活动。一份全球研究显示,在互联网5大使用领域:搜索、通信、电子商务、发布消息和移动互联网,中国每一个都是第一。⑥
数字化成主导,人们的生活将有怎样的变化?美国的“脸书”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注册人数超过10亿;我国的QQ、微信、微博等注册用户也达数亿,类似这样的社交网站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
在网络普及率方面,最高的是英国89 .8%,接下来是德国86 .2%、美国84 %,中国是45.8%。⑦在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建立的关系已经在数量和频率上超过了传统的人际关系。这种情况,我国也不例外。
时至今日,“我”还是原来的我,“你”却不一定是原来的“你”了。在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对象是实际的人,即物理的“你”。而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有这样的至理名言不断见证着“你”的转变:从网络文化刚开始时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到曾经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人们赖以社会联系的“你”,从物理转向了镜像。而当这种转变发生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在不知不觉中转身,但要转向何方?借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二、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7亿多网民,他们在网上都在干什么?2017年1月最新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给出了答案:截至2016年12月底,使用率超过50%的行为有9类,分别是:即时通信(91.1%),搜索引擎(82.4%),网络新闻(84%),网络视频(74.5%),网络音乐(68.8%),网上支付(64.9%),网络购物(63.8%),网络游戏(57%),网上银行(50%)。
除电子邮件外,其他应用用户规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网上外卖、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增长最快,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3.7%和28.0%;手机应用方面,手机外卖、手机在线教育课程规模增长明显,年增长率分别达到86.2%和84.8%。⑧
不难看出,消费商务化已呈现出我国网民网络应用的洪荒之力。
新技术如网络、手机等,开始都是有钱人的专宠。如一块板砖式的大哥大刚出道时1万多元,能叫的BP机刚出道时3000多元,一个286电脑刚出道时上万元……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切都在变,这些原来多用于商务领域的技术也步入了寻常百姓家。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6年7月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户。其中,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户;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6.95亿。10岁至59岁网民占总数的93%。而正是由于新技术的大众化,才有了可以谈及的数字化生存之空间和平台。
其实在2008年,有一个被人忽视的里程碑式变化:全球互联网消费的IP流量第一次超过了商业的IP流量。如今,消費和娱乐早已发展成我国网络应用的主力军,并在不断嬗变深化。如网络约租车等才出现一两年,用户规模在2016年就達2.25亿。⑨网络消费和娱乐成了人们建立社会联系的方式,而那些虚拟的“你”正在其中。
有社会学家指出:要成为消费的物品,物品必须先成为符号,数字化生存正是这样。如今,人类的生活正在融入赛博空间,人们把生活的一切都搬上了网络。网络促进了“脱离物质化”的经济结构变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等器官感受真实的物质世界。现在,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我们同样可以在数字空间拥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真实的”感受。
美国学者波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消费的社会逻辑根本不是对服务和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占有……它不是一种满足的逻辑。它是社会能指的生产的操纵的逻辑。”“能指”可以同“所指”分离,“能指”本身可以变成消费客体。
何谓“能指”?何谓“所指”?按照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解释:“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知觉音像”,“所指”是它的“意念心像”。“知觉音像”是符号的物理形式,“意念心像”是符号的精神概念。在索绪尔看来,“能指”和“所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双面体,犹如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互为依存,但在网络空间,这个双面体正在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符号的“知觉音像”得以神话般重现,即其‘物理形式’可以被镜像般感知。其实,人们感知到的只是用0和1构筑出的“虚拟的事物”。所谓“虚拟的事物”,即人们可以看到这个“物体”,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也可以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看到“物体”的变化,包括各种情况下的变化,甚至可以“触摸”到这一“物体”,但事实上,人们所看到、听到、摸到的“物体”并不存在,它们是由0和1一堆数字构成的一个“虚拟”的世界。就是说,人是真实的人,但接触到的却是一个虚拟世界,这种亲密接触在之前的社会形态中是不曾有过的。
现在全球网民已达30多亿。记得在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年度人物是“你”,就是互联网上的“你”,在全球媒体中展现激情,缔造新数字时代民主。想想,数字化生存的“你”是何等的荣光!
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比尔·盖茨说,目前只是因特网时代的黎明,当互联网的太阳逐渐升起,如同自然界人们看到的将不只是美好。而且信息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天才的预言:失去根基、信息泛滥、无穷无尽的新信息形式的泛滥,是各种程度的精神类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互联网的纯真年代已经永远过去,不可能再重现。放眼即将到来的未来,互联网世界的色彩依然是更加复杂和微妙,充斥着创新、变革、变质乃至堕落。
三、数字化生存将给中国带来什么?
仅仅在十多年前,互联网文化还像《百年孤独》中所说的:“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东西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指指点点。”时至今日,互联网如同一股洪流,流进了无数年轻和不再年轻的身心,我国10岁至59岁网民已经占总数的93%。
据国家信息中心推算,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达到11亿人,人人互联将基本实现。⑩数字化生存者是如此之众,人们都用它做什么?又将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呢?
现在,网络正在成为“消失”的技术,因为它已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难以分辨。
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约6.6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沟通交流,约1.3亿人利用互联网学习和接受教育,约6200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约2.9亿人通过互联网安排旅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交流沟通,密切相互间的关系。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有人预测2020年互联网设备终端将达500亿连接,因为它不光是我们看到的手机、电脑,还有可穿戴设备,还有物联网方面的终端。而且有人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连接数量将比美国和日本高出更多。
物联网让人与日常生活中的万物互联互通。当其建成之时,想想,那是怎样的一个神奇世界!就像庄周梦蝶,究竟是人在网中,还是网在人中?于是,数字化互联网成了人的第二神经和社会皮肤。
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指出,我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2012年,互联网首次作为一项明确的战略方向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目标是要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国人。
有了机遇,何愁没有发展?现代化建设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不难看出互联网在其中将大有作为。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如网络安全、网上隐私、网上犯罪、网上攻击等,但互联网发展将一路前行。
有人说,真实的世界越糟糕,虚拟的世界越美好……这只是数字化生存嬗变中的阵痛。当信息成为社会的DNA,当数字化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方式,就注定了信息时代的人们与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一样,不但有发展而且必将有超越。
未来学理论告诉我们,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在某些人看来充满了风险,但在我看来,却充满了魅力!
注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版,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2页。
③《国家统计局: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701/20/t20170120_19752962.shtml,2017年1月20日。
④⑧⑨《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2017年1月22日。
⑤乔栋:《用户每天接触移动媒体2.77小时》,人民网,http://it.people.com.cn/n/2015/0123/c1009-26436373.html,2015年1月23日。
⑥西蒙·坎宁:《澳大利亚人报:中国将主宰互联网文化》,《参考消息》2010年4月6日。
⑦⑩陈乐伟:《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将达到11亿人》,南方报业网,http://news.ycwb.com/2015-04/20/content_20115446.htm,2015年4月20日。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08/c_12195221.htm,2016年6月8日。
于子茹:《关于互联网,习近平做过这些重要论述》,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0/c_128911200.htm,2016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