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如何对待学术批评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yida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鲁品越教授的反驳文章《对{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一文的答复——兼论健康的批评文风之建设》(注:以下文内除另注出处者,均引自此次讨论中的有关文章,不再一一注出),读后颇多感慨。因为该文提出的所谓“不能以浮躁的批评文风来克服学术上的浮躁”,在笔者看来,不过是为拒绝批评找借口而已。
  鲁教授在“答复”中,先申辩自己的那条被批评为“伪注”的注释,“决不是故意作假”:“我一向自以为自己的文风比较老实、严谨,当然懒惰之事偶也发生,但决不是故意作假。”“实际情况是我写作此段引文时没有参考任何中文译文。这些英文极其简单,根本不需要‘学贯中西’,稍识英文者就能一目了然。我的英文水平虽然不高,但作为一个毕竟翻译了几十万字英文书籍与文章的人,犯不着为如此简单的文字去作假。”
  不过,鲁教授承认批评者所指出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也的确是个问题,“正如批评者所说,‘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将刊名搞错。这种疏忽与失误的确不可原谅。更不可原谅的是:在编辑追问注释有无问题时,我自以为原文都核对过,不会有问题。”然后,鲁教授又诚恳地表示:“批评者指出这一错误,我深表感谢。我先前将引文上的学风严谨集中于对原文及其上下文的忠实把握,力图扎扎实实读原文,不歪曲原文的总体意思,翻译得比较准确。现在我知道,这样做远远不够。不但要在学术内容上严谨,而且在技术上更要特别严谨,万万不能留下空子。此事上的技术性疏忽是我学术生涯上的一次严重的教训。在这方面,我真诚地向这位批评者表示感谢,也希望其他学者从中得到教训。”
  以上态度基本上还算是一个接受批评的应有态度,是值得欢迎和提倡的。如果我们的学者都是以这种态度对待批评,学术批评也就有了一个可以正常展开的基础。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鲁教授大笔一转,开始了对批评者的无端指责。
  首先,鲁教授认为批评者的学风并非“真正健康”,是“抓住一些并非故意而为的疏漏与失误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并非君子之为,无利学术发展”。而鲁教授自己不是“圣贤”,就连苏轼那样的“千古之大师”,都难免“将赤壁之战的原址搞错”,“何况我们这些庸碌之辈”。一言以蔽之,似乎鲁教授可以犯错误,而读者却不能批评。当然,鲁教授并没有公开说不允许批评,他甚至还提到“作品的疏漏必须指出,这是好事”,但他接着的一句就是“但不能以攻击为目的”。读了这些话,以及后面一些类似文字,就不能不使人怀疑其认错态度的真诚了。
  什么叫"PA攻击为目的”?不妨先将批评者的有关文字摆出来,请大家看看有没有“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的言论:“最近看了《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所刊的第一篇文章——《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让我失望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注释。……作者在该文中的第一条注释(第4页)的确让人感到是‘伪注”’。/“鲁晶越教授的这一条注释是这样写的:SamuelP.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Diplomacy,New York,Summer,1993(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4页注1)。正是这一条看似规范的注释让人看到作者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然而,中文所说《外交》是约定俗成的译法,它的英文名称是Foreign Affaim(外交事务或对外事务等)。这样,中文的此‘外交’就不是英文的此‘外交’(Dlplomacy),而是英文的彼‘对外事务’(Foreign Affairs)。这个刊物非同小可,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晴雨表,……它是表达美国政界、商界和学界各种人物重要外交思想(现在也涉及经济)的喉舌。这样一本极其重要的刊物,如果是真的读过的话,应该是不会把名称写错的。”/“本人这里暂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加以猜测,鲁品越教授很可能是把中文的名称翻译回去的,并没有看过原期刊。但是,将中文‘翻回’英文往往是要‘失真’的。……当然,这位哲学教授没有犯题名错误,因为中文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上就有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只是期刊英文的名称写错了。这种不可能也不应该写错的地方却偏偏写错了,让人不可思议。笔误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其中的原委,恐怕只有文章的作者自己知道。”/“现在学术论文中的伪注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作注’喜欢外文,否则似乎不够档次,不能表现出其学贯中西的气象。但是,引用外文书刊的条件是自己必须亲自读过或者至少是认真核对过。我觉得,在学术论文中作‘伪注’也是一种学风问题。因为文科文章中的注释,如同科学论文中的数据一样,是不能作假的。”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能够找出什么“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的言论吗,批评者只是批评鲁教授的岂个注释有“错误”,这一点鲁教授也是承认的。当然,批评者将该“错误”视为“伪注”,并发表看法说,“在学术论文中作‘伪注’也是一种学风问题。因为文科文章中的注释,如同科学论文中的数据一样,是不能作假的”。虽说语气上并不十分地客气,但够得上“以攻击为目的”的“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的“非君子之为”吗?我真不知为什么鲁教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鲁教授在指责批评者“缺乏根据”时,最应当拿出他所提倡的“根据”来,但是很遗憾我们却没有看到。
  很显然,鲁教授最为恼火的是批评者使用了“伪注”、“作假”这兩个词。他在接着的一段文字中提出,批评者是有意“将疏漏与作假相混淆”,是“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硬要将这类疏漏‘拔高’为学风上的‘伪注’,是非常不实事求是的‘扣帽子’的行为”;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加论证,无限上纲,凭其不合逻辑的想象罗织罪名,以至进行人身攻击,不是正确的批评态度,也与该批评者口口声声力倡的‘严谨学风’背道而驰”。“失误就是失误,作假就是作假,二者之间本质不同,必须严格区分开来,进行不同方式的批评”。(马斗全:《假已如斯》(学术批评网/学界观察,2002年6月7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2154&type:1003)揭露了两则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故意捏造文献的“作伪”,可以参考)
  又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人身攻击”之类的语言,这些姑且不论。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是,鲁教授提出的故意作假还是无意成假的问题。为说明问题,我们在此非常有必要引进两个法学概念——“作为”与“不作为”。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说法,“作为”是“指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所禁止的某种积极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依照法律或自己的职务应该实施、并且能够实施的行为而不实施”。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将被称为“伪注”的那些注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故意“作为”的作假,即本来没有该文献,自己生造出来,或明知是假却还要引用的;二是“不作为”作假,即原本不知道是假的或有问题的文献,引用(包括从其他文献中引用)时本应仔细核校却没有核校的。故意“作为”的作假与“不作为”的作假,其实只是程度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前者往往更加恶劣。具体到鲁教授的那条注释,显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因为按照程序,鲁教授应查找“刊登此文的印刷品杂志”并仔细核对,如果实在找不到原刊,就应公布文献的真实来源,比如说“引自Xx网”。没有看到原刊,却非要冒充看到过原刊,这算什么,而且,没有看到原刊,怎么就知道从网上下载的那篇文章与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是同一文章或丝毫没有出入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很严谨地考察和引用了亨廷顿的英文原文”,又如何能保证没有搞错呢?这能算是“文风比较老实、严谨”吗?如果这一点鲁教授还是有把握的或没有意识到不对的话,那么最“不可原谅的是”,鲁教授是知道该刊刊名并没有核对过的,虽说“时间一长,此道本该很简单的工序便忘记了,疏忽了”,但在“在编辑追问注释有无问题”的情况下,还会想不起来?——他却仍然“不作为”!并且还“自以为原文都核对过,不会有问题”。难道编辑追问的注释,只是原文而不包括刊名出处,鲁教授这种作法能算是无意中的“失误”吗?
  鲁教授本来应当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规矩去做却没有做。正是由于自己的“不作为”,而产生了“伪注”。这不是作假又是什么呢?而由于不负责任,“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当然属于学风问题,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注释的“疏漏”。——要知道,并不是只有抄袭剽窃才算是学风问题!
  至于批评者称其为“伪注”,不过是指出一个事实罢了,何必大惊小怪!顶多是“作假”这个词在被批评者听来有些刺耳而已,但事实明摆在那里,换个说法比如鲁教授说的“疏漏”或“失误”,也并不能改变“作假”的实质。从鲁教授的“不作为”和批评者的言论来看,我认为批评是恰如其分的,是“实事求是的批评”,并没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也没有“不加论证,无限上纲”,当然更没有仅“凭其不合逻辑的想象罗织罪名,以至进行人身攻击”。倒是鲁教授有点气急败坏,有失学者风度。他对批评者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人家批评者并没有说他是主观故意“作假”,而他非要在这里“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是只能欲盖弥彰吗?
  退一步讲,即使被“攻击”(如果这种很正常的批评但被批评者认为“刺耳”的用语,也算是“攻击”的话)了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难道大家看了错误都当没有看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对了,或者先恭维一番,然后再提点小小不同看法,才算是“健康的批评文风”?关键的问题是,鲁教授的确“以讹作真”地“犯了不应该犯的错误”。鲁教授应该反思的是,自己在《中国社会科学》这样严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做到一丝不苟了吗,为什么不多想想自己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呢,只辩白了一两句“自己并非国际政治专业的学者,以前也不知道此杂志(据我所知,许多摘哲学的人都不知道此刊)”之类,就可以反过来“理直气壮”且莫须有地指责批评者是“无限上纲,诋毁他人人格”了吗?
  在文章的最后两段,鲁教授又提出说法:“真正能够推动学术发展的批评,其重点始终应当在学术思想内容本身,而不能以技术上的准确与否为中心。”“技术上准确……毕竟只是外在形式,而不是实质性内容。……近年来的学术批评之风日盛,这是好事,但批评的中心似乎老是集中于找人家的在技术上与形式上的漏洞,而故意回避或者根本不涉及论著的学术思想本身。这种批评固然具有促使作者严谨做学问的良好作用,然而毕竟只是学术批评的初级阶段。如果长此下去,则会舍本求末,将人们的精力集中于如何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上,并不能真正推进学术思想本身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真诚地希望人们对拙作的实质性思想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特别是对批评者所提的这篇文章的实质性内容的批评,……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这样的围绕学术思想内容的批评,实在太少了。”
  鲁教授提的问题当然是对的,笔者非常赞成,我们目前的学术批评的确有点“初级阶段”的味道。但这“初级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批评,特别是在许多学人都不把“技术上的准确与否”当回事的现阶段,尤其值得大力提倡。我们不能因为是“初级阶段”,就将其说成是“故意回避或者根本不涉及论著的学术思想本身”,就认定其“长此下去”,“会舍本求末,将人们的精力集中于如何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上,并不能真正推进学术思想本身的创新与发展”。这个问题说来话长,笔者也不想在此多费口舌,只想提醒鲁教授,学术规范是学术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果非要说学术规范没有多少必要性或者是“小儿科”,笔者也没有办法。我想鲁教授也不是这个意思,他不是也说“这种批评固然具有促使作者严谨做学问的良好作用”吗,鲁教授在这篇反驳文章中强调思想重于规范,不过是“在乎山水之间也”。说实在的,我真为鲁教授惭愧,尤其是他所指责的对象不过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人物’(初涉学界的年轻人,)。鲁教授这样盛气凌人的姿态,想要给这位年轻人以及其他许许多多青年学子作何榜样呢,
  在本文结束的时候,不由地又想起了鲁教授文中提到的苏轼的例子:“其代表作前后两篇赤壁赋”,都“将赤壁之战的原址搞错”,“此事若是发生的今天,被批评家们抓住,恐怕定判学术死刑无疑矣,然而我中华民族毕竟胸襟宽大,此事并不影响此文成为千古名篇”。鲁教授那篇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大作是不是“千古名篇”,自有行家评判。苏轼的文学作品与鲁教授的学术论文,两者其实并不具有可比性。苏轼的错误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见景生情”,是可以允许的一个“美丽的失误”,因为人们对其要求主要是“美”而不是“真”;学术论文就不同了,我们对其要求是“真”,美当然也在要求之列,但这是次要的甚至不是必要的。再说了,伟大人物的缺点或错误就可以成为我们犯错误的理由吗?
  最后说一句:“伪注”在当前学风浮躁的大环境中也是常见的现象,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它并不是正常或应当的;而明知不对却非要强“为之辞”,就更不足取了。笔者所要批评的,正是这后一点。
其他文献
10月9日,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现场工作会在南海区西樵镇召开,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省政府秘书长陈坚、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景安、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21个地级以上市政府
资产阶级政治文明是世界近现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重要成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并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因此,该专题
本文从减小光阑片的外形尺寸出发,建立起一种圆弧边多边形光阑面积的一整套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条件,在光阑片的设计中又推出一套新的计算方法。 In this paper, a set of form
开发音乐教学资源对老师来说是不可推卸的任务,而对学生来说则是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音乐知识,我们必须落实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在学
1.前言在流体力学中,激光风速测定法是一种很好的已有技术。它可以对体元中随机分布的速度作远距、独立、非接触测量,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近几年,由于有了光学纤维和相应附
装过浆糊或其他圆形的空盒子,都可用来制作玩具。这里介绍十种玩具。其中有些玩具可指导大班幼儿制作。一、小话筒(图1):这是利用“固体传声比气体强”的原理制作的。取空盒
“142857”看似平凡的一组数字,其实非常神奇,为什么说它神奇呢?我们把它分别乘1,2,…,6看看,142857×1=142857, “142857 ” Seemingly ordinary group of numbers, in fa
对山东省青岛市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上部结构嵌固部位设置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对上部结构嵌固部位分别设置在管道夹层的顶板、管道夹层楼板、基础底板三种情况进行计算分析,
诗歌鉴赏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每年高考中考生失分较多的一道题。诗歌鉴赏的根本点是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准确解读,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诗人表达这种思想的艺术手法。要准确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读懂诗句,对诗歌语言文字有大致的理解。古代诗歌是用文言形式、简练的词句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疏通诗歌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文言的知识来应对。    一、借助文言词义理解疏通诗句    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
前言:随着光电子技术逐渐成熟,各种新型光电器件及光电材料的不断涌现及广泛应用,品种繁多的光电子产品已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光电子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