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精微设计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州园林》从游览者和设计者两个视角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研究者抓住课文这一特点设计了三个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把握课文的說明结构和说明顺序,训练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突破文化美的认识难点,在中西方园林的对比中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思维与批判能力。
  【关键词】《苏州园林》;三层级阅读理论;说明方法;自然和谐;虚实结合;对比;文化之美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学习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语言。
  2.理解设计者们的匠心,体会文本背后的文化韵味。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文中的苏州园林有什么特征?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可以从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入手
  【思考路径】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同时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这些都与前面的总括句密切相关。文章从四个主要角度和三个次要角度逐一分析,有总有分、层次分明。从逻辑上看,课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整体概说到具体分说的顺序来安排的。
  2.多种说明方法的灵活运用
  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比如:在突出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而讲究自然的特点时,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宫殿、住宅的布局和苏州园林进行比较;介绍苏州园林的池沼追求自然时,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的例子;介绍苏州园林树木俯仰生姿的特点时,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3.语言使用的准确、严谨
  课文在词语的使用与内容的概括上都力求准确。比如,在“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标本”一词的使用就非常精准。该词的使用,意在强调苏州园林对我国各地园林的影响,它是我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又如在介绍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时,作者说“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用语准确,富有意味。
  此外,文章使用的限定词语也很有分寸。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大多”一词,表明绝大部分是引用活水,也有少部分不是。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懂文章在写什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理解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特点入手,感知作者有条理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说明方法及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涉及怎么写的问题。内容与形式,二者密不可分。作为文本解读的第一层,释义层既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解码:苏州园林作为我国人民非凡智慧和杰出创造力的代表,不仅美在景致,更美在设计者的匠心。设计者在设计苏州园林时,想通过苏州园林体现怎样的中国文化
  【思考路径】
  课文采用双线合一的写作手法,既有游览者的角度,又有设计者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游览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概括并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也要从设计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所展现的独特文化,这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1.园中景物的自然和谐之美
  设计者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表现的第一个匠心就是自然。苏州园林之所以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让其对称,就是想让这些人工建筑具有自然之趣,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假山的堆叠之所以“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就在于其与竹子花木、引用活水的池沼配合,能够营造出自然的状态;至于在栽种花草树木时将不同类别的树木相间,不予以整齐修剪,也是在追求自然的形态;而园林建筑的墙、梁、柱使用不刺眼的颜色,则是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将人工的痕迹化为自然的一部分。设计者对自然的追求,对园中景物相互协调、彼此融合的追求,表现的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虚实结合的巧妙运用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技巧。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虚实掩映的技巧,让游览者将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从而看到实际景物之外的景色。如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时说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这里的“隔”与“不隔”、“界”与“未界”,即借用了景物视域的变化,让游览者相见又未见,想见又不能见,给人以明确但又朦胧的美感,为游览者留下审美、想象、思索的空间,这正是苏州园林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所在。
  【设计意图】解码层针对文本的艺术密码进行艺术结构、建构匠心的分析。这一层级有别于普通阅读,它寻求的是文本的“文眼诗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本,更要读透文本。在这一层级里,教师引导学生从对说明对象的特点等基本内容的把握,上升到对说明对象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究,从而达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
  (三)评鉴: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园林体系。请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思考路径】
  1.感受中国园林的特点
  教师补充中国其他古典园林的特点,帮助学生感知中国园林的总体特征。比如,南京瞻园的图片、文字介绍或者《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描写等。中国山水园林的设计者常通过移天缩地和借景之法实现自然与意境的和谐相生,形成可游、可赏、可居的园林特色,匠心独特。
  2.搜集资料,了解欧洲古典园林的特点
  教师补充欧洲国家古典园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启发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总结。欧洲古典园林大多讲究对称,追求方正的几何图案美,人工痕迹明显,园林的自然性及园林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也相对较弱,这与西方重视理性主义的思维特点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评鉴层主要聚焦培养学生批评、评价、甄别、鉴赏、借鉴的能力,难度远远大于前两个层级。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园林的不同特点,在对比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自信以及批判性思维。
  四、设计深思与追问
  苏州园林作为杰出的艺术品,以其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性闻名世界。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从游览者和设计者两个角度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这与其他从园林历史、建筑学或者导游角度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截然不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懂说明文《苏州园林》,难度不大,但是要读懂苏州园林的美绝非易事。因为苏州园林富有书卷气息,是“文人园”,如果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则难以看懂苏州园林的精髓,更悟不到设计者的匠心。
  基于以上难点,笔者从三层级解读理论的角度,设计了三个焦点问题,逐一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
  释义层是基础。在这一层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苏州园林》,认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总体来说,主要训练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强化巩固说明文的相应知识,初步感知苏州园林的景致美。
  解码层是核心。在这一层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游览者和设计者两个维度感知苏州园林景致美之外的文化美。在突破文化美这一难点上,教师适当补充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苏州园林的美和韵味。
  评鉴层是延伸。在这一层级,教师通过补充相应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带领学生对比中西方园林,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蒋素利)
  【作者简介】张颖,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
其他文献
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    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的心结,才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山东美术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六年级(下)“学会宽容”。  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体验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是一种
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师研究能力为归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小课题研究本身必要的研究,出现了虚幻、假化、空泛的现象,导致小课题研究缺乏生命力。笔者认为,要让小课题研究生命力永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少虚幻,多真实    一些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加小课题研究,教师也为了能使自己的能力发挥效益,就随便申
【摘 要】研究者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尊重动物的情感;启发学生从科学性和通俗性两方面入手,理解并掌握阅读通俗性科普作品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在比较中总结规律,从而由一篇至一类,学会一类文本的阅读;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与表现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动物笑谈”的写作任务驱动学生读写迁移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动物笑谈》;三层级解读理论;科学性与通俗性;
金属材料工程是一门理工结合、涉及知识面较广的应用型专业。在该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开设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
加强军校人文精神建设,要立足军校实际,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提升军校思想教育
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特点,对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
音乐是一种以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作为物质手段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和雕塑、绘画、戏剧以及小说等艺术样式相比,它与感情的联系最为直接,最能表现和激发情感
文章主要通过对比、举例、引用等研究方法,从无标志词汇的兴起、对称性语言的出现、英语语法句式的变化以及新兴的非性别歧视语言四个方面,概括介绍了非性别歧视语言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