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规定为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提供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本文在新课程理念下,从课堂教学的八个方面对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优化做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施新课标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物理课堂教学显现高耗低能。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使物理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的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好的入门教育
物理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刚开始很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就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钟罩内烧蜡烛”、“用酒精灯加热盛有小金鱼的烧瓶的颈部”、“装满水的烧杯内放回形针”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疑问,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另外可加这些实验:用硬纸皮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可爱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吹气,并把手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物体离开手,它一定会掉下来,如果加上用力吹气,则物体掉得更快。但实验现象恰好相反,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可协助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学生也会很容易成功,他们立即获得成功感,这样他们会更渴望学习,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连,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心理,进而对它产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以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师生情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进而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会学。
三、展示物理趣味
古语说得好:“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所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时刻有这样的感觉:物理课始终是新鲜的。其实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兴趣。如:学“测量”时,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时,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时,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因此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又如讲《大气压强》时取大小不同而直径相差不大的两个试管,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将小试管插在大试管中一部分,再倒过来,会看到大试管中水流出,而小试管徐徐进入大试管中。这些魔术般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新课教学。
四、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其形成物理概念,培养其各方面能力,而且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如:学生在学习“功”这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难题可专门设置一节实验活动课——登楼比赛。上楼时每个同学按自己的能力搬一些砖块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登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评选四个“全班之最”——速度最快、做功最多、功率最大、效率最高。四位冠军分别由不同学生获得,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同一焦点:为什么?通过这样一节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变为亲眼所见,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又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普遍感到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有又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教学中,可以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叠放在粗糙的台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产生、方向等问题“茅塞顿开”。
五、坚持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級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首先,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其次,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调动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再次,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通过分层教学,学生在自选的练习中成功的概率高,因此树立了信心,激励了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跻身于优秀生的行列,学生在分层次训练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同步提高。 六、引导阅读理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他们在学校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教教材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钻研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讀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从而强化阅读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还可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理实质。如比热容这节课就这个标题学生就很难理解这节课要学什么,教师可就词面上引导学生理解为:比较不同物质对热量的容纳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烧杯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培养思维能力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课堂高效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实施新课标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物理课堂教学显现高耗低能。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使物理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的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好的入门教育
物理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刚开始很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就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钟罩内烧蜡烛”、“用酒精灯加热盛有小金鱼的烧瓶的颈部”、“装满水的烧杯内放回形针”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疑问,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另外可加这些实验:用硬纸皮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可爱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吹气,并把手移开,乒乓球会下落吗?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物体离开手,它一定会掉下来,如果加上用力吹气,则物体掉得更快。但实验现象恰好相反,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还可协助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学生也会很容易成功,他们立即获得成功感,这样他们会更渴望学习,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连,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心理,进而对它产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中,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以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师生情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进而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使学生会学。
三、展示物理趣味
古语说得好:“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所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时刻有这样的感觉:物理课始终是新鲜的。其实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兴趣。如:学“测量”时,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时,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时,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因此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又如讲《大气压强》时取大小不同而直径相差不大的两个试管,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将小试管插在大试管中一部分,再倒过来,会看到大试管中水流出,而小试管徐徐进入大试管中。这些魔术般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非常有利于新课教学。
四、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其形成物理概念,培养其各方面能力,而且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如:学生在学习“功”这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概念很容易混淆。为解决这个难题可专门设置一节实验活动课——登楼比赛。上楼时每个同学按自己的能力搬一些砖块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登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评选四个“全班之最”——速度最快、做功最多、功率最大、效率最高。四位冠军分别由不同学生获得,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同一焦点:为什么?通过这样一节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变为亲眼所见,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又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普遍感到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有又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教学中,可以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叠放在粗糙的台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产生、方向等问题“茅塞顿开”。
五、坚持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級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首先,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其次,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调动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再次,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通过分层教学,学生在自选的练习中成功的概率高,因此树立了信心,激励了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跻身于优秀生的行列,学生在分层次训练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同步提高。 六、引导阅读理解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他们在学校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教师应使学生充分认识教教材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钻研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讀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从而强化阅读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还可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理实质。如比热容这节课就这个标题学生就很难理解这节课要学什么,教师可就词面上引导学生理解为:比较不同物质对热量的容纳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烧杯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培养思维能力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此外,还可安排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可去码头看看船舶上标着的“吃水线”,搞清轮船的排水量是怎么回事。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到建筑工地看看大吊车,看看它哪部分是杠杆,哪部分是轮轴,哪部分是滑轮组,然后进一步观察这些部分是如何协调运用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提醒学生处处留心,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总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课堂高效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