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一些青年男女在适婚年龄却在为生计和前程拼搏奋斗、无暇顾及感情,由于忙碌,生活圈子也变得日益狭窄、很难凭己之力找到中意的婚恋对象。因此一些专注于婚恋交友的电视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但在激烈的收视率竞争中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对于处在婚恋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引发的大学生婚恋观的负面效应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关键词】婚恋交友类节目 大学生婚恋观 负面影响 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01-01
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婚姻压力大的适婚男女们解决情感问题,同时也帮助他们抒发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然而,随着节目的发展,节目的走向却逐渐违背了初衷,有些节目甚至演变成了一场毫无内涵、毫无价值取向的个人秀。日本傳播学者藤竹晓认为,被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成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事实。据廖圣清、申琦的研究发现,82.3%的女大学毕业生表示了解《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当下电视相亲节目,仅17.7%的女大学毕业生表示对其不了解;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是低俗丑陋的仅有12.6%。因此对这类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所造成负面影响的分析和反思十分必要。
一、对大学生婚恋观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美国学者格伯纳曾指出,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功能”,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与社会观。具体说来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存在对大学生婚恋观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其宣扬的“物质主义”和“拜金”思想的包容和支持,择偶标准的功利化、纯理性倾向明显。例如大学生对节目中红人马诺的雷人语“与你一起骑自行车到处游玩相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边哭”说法的接受。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择偶很现实,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因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第一位的。“做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婚恋的至理名言。
第二,对于像此类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婚恋“快餐式”方式的接受明显化,存在着侥幸心理和排斥、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在节目短短的几十分钟,几个环节下来就促成几对男女牵手。不少大学生打破“先立业后成家”的传统观念,纷纷“前脚跨出校门,后脚迈入家庭”。大学校园内流传着“3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7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9小时就可以确定婚姻伴侣”的说法。
第三,“以貌取人、外表至上”的做法有扩大化的倾向,不少学生存在着此类观念。外貌长相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偶的主要内容,正如有人说,《非诚勿扰》不“诚”,节目不见诚意,只见脸谱化男女。男嘉宾一上来就选心动女生,短短几秒钟,不接触、不了解,怎么个“心动”法,恐怕只有脸蛋漂亮说了算。还有女嘉宾不断的灭灯,也有很多是凭男嘉宾外表穿着来判断的。这样的“相亲”的确令人堪忧。
二、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负面影响的反思
李普曼曾说:“我们对环境的认识是间接的,人们和环境之间有一个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因此,我们所知会的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我们的想象。”而当前世界的拟态环境是由媒介打造的,我们是根据拟态环境传播的信息进行行动的。对于当前婚恋交友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广电总局曾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批评,可谓直指婚恋交友类节目的三大弊端:人身攻击、拜金主义和低俗炒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我们的大众传媒没有做好“把关人”的责任。一个栏目或节目,应该经历层层把关才能与观众见面。策划人要根据嘉宾的身份和栏目的需要决定嘉宾人选。制片人还应该决定主持人、话题内容的选择、考虑节目应该谈论的内容。主持人决定话题的进行,有权利或者义务对于低俗的、出格的话题巧妙进行中断或者转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诱惑,电视常会迷失方向,罔顾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向经济利益妥协。然而作为大众传媒,节目的人文内涵也应当成为节目的主要考虑因素,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这些现象同时反映出了青年个体感情消费化与娱乐化的倾向。新生一代的青年过分沉浸于感官刺激与视像的盛宴之中,并以娱乐的心态游戏人生,将情感的真实流露与表达寄托于“键盘”和“指头”方寸之间。例如当前婚恋网站与虚拟社区中到处裹挟着各种俏男靓女、星象占卜、八卦等消息,打上游戏消费的心态与娱乐的审美取向的烙印,试图通过所谓的时尚生活方式诱导个人与“社群成员”的参与,形成青年婚恋的激情消费心理与行为,“好玩就在一起,不好玩就分开”。当前的婚恋快餐、网络同居和裸聊等现象,让青年的精神价值取向进一步走向荒漠与空寂,成为情感上的“扁平人”。
三、小 结
婚恋交友类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是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高收视率证明此类节目是受到公众欢迎的,能够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但在节目日益倾向媚俗的时候,媒介也应该反思一下节目方向和节目的影响。根据H•拉斯韦尔的观点,大众媒体具有环境监视的社会功能,它帮助人们了解、把握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因此它不能仅是文化商人赚取利润的工具,应把自己置于所处的社会法律和伦理之下,以法律和社会伦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承担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如何兼顾效益与社会伦理的平衡,是电视节目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总而言之,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全社会都应正确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端正婚恋动机,让年轻人懂得婚姻和爱情的真谛。避免夸大和渲染个别现象,特别是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恶意嘲讽,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关键词】婚恋交友类节目 大学生婚恋观 负面影响 反思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01-01
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婚姻压力大的适婚男女们解决情感问题,同时也帮助他们抒发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然而,随着节目的发展,节目的走向却逐渐违背了初衷,有些节目甚至演变成了一场毫无内涵、毫无价值取向的个人秀。日本傳播学者藤竹晓认为,被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生活或行为方式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成社会流行现象,变成随处可见的事实。据廖圣清、申琦的研究发现,82.3%的女大学毕业生表示了解《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当下电视相亲节目,仅17.7%的女大学毕业生表示对其不了解;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是低俗丑陋的仅有12.6%。因此对这类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所造成负面影响的分析和反思十分必要。
一、对大学生婚恋观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
美国学者格伯纳曾指出,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培养功能”,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与社会观。具体说来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存在对大学生婚恋观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其宣扬的“物质主义”和“拜金”思想的包容和支持,择偶标准的功利化、纯理性倾向明显。例如大学生对节目中红人马诺的雷人语“与你一起骑自行车到处游玩相比,我更喜欢在宝马里边哭”说法的接受。可见大多数的大学生择偶很现实,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金钱等物质因素成为重要条件甚至是第一位的。“做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婚恋的至理名言。
第二,对于像此类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婚恋“快餐式”方式的接受明显化,存在着侥幸心理和排斥、远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在节目短短的几十分钟,几个环节下来就促成几对男女牵手。不少大学生打破“先立业后成家”的传统观念,纷纷“前脚跨出校门,后脚迈入家庭”。大学校园内流传着“3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7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9小时就可以确定婚姻伴侣”的说法。
第三,“以貌取人、外表至上”的做法有扩大化的倾向,不少学生存在着此类观念。外貌长相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偶的主要内容,正如有人说,《非诚勿扰》不“诚”,节目不见诚意,只见脸谱化男女。男嘉宾一上来就选心动女生,短短几秒钟,不接触、不了解,怎么个“心动”法,恐怕只有脸蛋漂亮说了算。还有女嘉宾不断的灭灯,也有很多是凭男嘉宾外表穿着来判断的。这样的“相亲”的确令人堪忧。
二、对婚恋交友类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负面影响的反思
李普曼曾说:“我们对环境的认识是间接的,人们和环境之间有一个插入物——拟态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在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因此,我们所知会的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我们的想象。”而当前世界的拟态环境是由媒介打造的,我们是根据拟态环境传播的信息进行行动的。对于当前婚恋交友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广电总局曾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批评,可谓直指婚恋交友类节目的三大弊端:人身攻击、拜金主义和低俗炒作。
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我们的大众传媒没有做好“把关人”的责任。一个栏目或节目,应该经历层层把关才能与观众见面。策划人要根据嘉宾的身份和栏目的需要决定嘉宾人选。制片人还应该决定主持人、话题内容的选择、考虑节目应该谈论的内容。主持人决定话题的进行,有权利或者义务对于低俗的、出格的话题巧妙进行中断或者转移。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诱惑,电视常会迷失方向,罔顾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向经济利益妥协。然而作为大众传媒,节目的人文内涵也应当成为节目的主要考虑因素,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这些现象同时反映出了青年个体感情消费化与娱乐化的倾向。新生一代的青年过分沉浸于感官刺激与视像的盛宴之中,并以娱乐的心态游戏人生,将情感的真实流露与表达寄托于“键盘”和“指头”方寸之间。例如当前婚恋网站与虚拟社区中到处裹挟着各种俏男靓女、星象占卜、八卦等消息,打上游戏消费的心态与娱乐的审美取向的烙印,试图通过所谓的时尚生活方式诱导个人与“社群成员”的参与,形成青年婚恋的激情消费心理与行为,“好玩就在一起,不好玩就分开”。当前的婚恋快餐、网络同居和裸聊等现象,让青年的精神价值取向进一步走向荒漠与空寂,成为情感上的“扁平人”。
三、小 结
婚恋交友类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是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高收视率证明此类节目是受到公众欢迎的,能够满足公众的情感需求,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但在节目日益倾向媚俗的时候,媒介也应该反思一下节目方向和节目的影响。根据H•拉斯韦尔的观点,大众媒体具有环境监视的社会功能,它帮助人们了解、把握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因此它不能仅是文化商人赚取利润的工具,应把自己置于所处的社会法律和伦理之下,以法律和社会伦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承担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如何兼顾效益与社会伦理的平衡,是电视节目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总而言之,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全社会都应正确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端正婚恋动机,让年轻人懂得婚姻和爱情的真谛。避免夸大和渲染个别现象,特别是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恶意嘲讽,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