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猜想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基石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虽然一些学生对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前概念,但是对科学探究活动仍然没有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对如何正确展开探究活动有疑惑。
  关键词:科学;自主探究 ;有效
  一、课堂中阻碍学生有效猜想的因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可见,当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产生疑问之后,做出科学的、有效的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整个科学探究是围绕着猜想进行的,只有做出了合适的猜想,才能以此为依据制订恰当的实验计划并实施,科学探究也是对猜想的验证,因此,实验结论就是一开始的猜想或它的否命题。
  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学生的猜想总是天马行空,经过多次观察,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未创设合适的情境
  科学课中,学生经常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光和影》这一课,对影子、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做出科学、有效的猜想。如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若直接出示地形地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学生当然是胡思乱想。但如果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火山和地震等是如何重塑地形地貌的,这时候,學生已经对地形地貌的形成有所了解,再进行猜测,那么这些猜测肯定是和主题相贴合的。
  2.学生的前概念不同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由于前概念的不同,学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他们做出的猜测更会有所差异。如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学生对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认知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做出的猜想也是不同的,由于实验是小组合作的,因此小组内讨论做出猜想也是有必要的。
  3.教师未及时地进行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占主导地位,如果在科学课堂中,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由于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很容易“信口开河”,既浪费了时间,对于这次科学探究也没有帮助。
  二、教师设法创设合理情境
  科学课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学生需要一个能够进行自由猜想、探索和质疑的环境,这就离不开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活跃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
  当学生接触新的学习内容时,他们会觉得陌生。若教师可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学生在作相应猜想时便有了许多安全感,就能做出更大胆、合理的猜想了。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若直接出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定会觉得陌生,相反,在开始时如果教师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生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通过出示常见的小动物,再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产生猜想的心理安全感,使思维尽早进入兴奋点,从而产生更多更有效的猜想。
  2.提出合理的问题,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提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什么方式提出这个问题都是值得深究的,只有当这些有趣的问题形成一个有趣的情境时,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提出有效的猜想出来(针对这个问题的猜想)。如教学《光与热》时,教师问: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那月光呢?从太阳和月亮两个常见物着手,使学生的感官情景丰富起来,学生的心理就开始琢磨起来了,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为探究“光与热”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出合理有效的猜想,讨论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之后,分小组比赛,看看哪一组最快在太阳光下将黑纸点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呈现,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有效猜想。
  三、学生在引导下做出有效猜想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和结论;7.反思与评价。学生在产生了疑问之后,就会进行思考,从而做出相应的假设,因此,这个假设不能是无凭无据的,而是要以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为基础的。
  1.让自己的猜想有根据
  猜想是学生对将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做出的思维再加工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有效的、有根据的,否则这个猜想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前概念是尤为重要的,探究活动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如教学《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时,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吗?有的学生会认为没有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有关系。这时教师就应当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如学生猜想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等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说出他们的根据,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猜想是要有根据的。
  2.学会整理猜想
  在教学《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时,学生已经做出了猜想:降雨量、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因素。猜想比较多,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混乱,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三个因素是否都有可能对土地产生侵蚀作用呢?等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后,制订计划,用实验来证明各个猜想是否正确。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排除一些没有根据的猜想,对一些有效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的猜想具有科学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要让有效猜想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基石,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有了有效猜想,科学探究才能得以正常开展,学生才能在做中学。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其他文献
冠状动脉(冠脉)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脉血管钙化和粥样硬化。新近研究发现血管钙化是一种类似于骨和软骨形成的主动调节过程,是活跃的血管结构的骨化。
期刊
目的 探讨缬沙坦与U0126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诱导的大鼠心房纤维化和缝隙连接蛋白40( connexin 40,Cx40)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盐酸异丙基肾上腺素( isopreterenol,ISO)+二甲基亚砜(DMSO)组(B组)、ISO+U0126组(C组,U0126溶于DMSO中)、ISO+缬沙坦+DMSO
摘要: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领域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突破,重视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难点,有效应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区域教育的质量,为百姓提供更陈胜玲  优质的教育服务,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水平和思想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对高中政治教学的研究为基点,展开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高中
期刊
摘要:创新能力是高中信息这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尤为关键,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愈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始终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本文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论述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措施,期望可以为担任高中信息技
期刊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尽管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有不少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后再生能力差,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心脏重构,最终进展为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衰)。
期刊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逐步深入,如今的种植已经越来越受到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从其推进的广度和深度中我们不难发现,种植活动对孩子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比如种植活动中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记录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等,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示出来,给孩子提供学习的阶梯。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的种植经验基础上继续推进种植活动,丰富孩子们接触自然、发现自然的经验,提升幼儿对种植的兴趣。现将影响中班幼儿种植游戏
期刊
自2002年美国麻省总医院Jang等[1]]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应用于冠心病介入领域以来,OCT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10 μm),不仅能够清晰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构成和形态,而且对于应用经典的血管内超声和血管镜都无法判断的支架的贴壁和支架术后内膜再生情况,OCT都可以清楚地分辨和评价,使
期刊
2011年7月6日美国医学会( JAMA)发表了评价美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使用现状的文章.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完成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针对国家心血管数据注册(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NCDR)[1]收集了美国1091家医院500 154例PCI.其中的71.1% (355 417)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期刊
摘 要: 课堂教学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提问。一堂语文课中,教师往往会设计诸多与完成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好的问题无疑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升语文思维能力。因此,真实的课堂中常会出现高年级学生举手不积极、师生频繁地一问一答等现象。反观这些现象,笔者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教学中到底什么样的问题称得上是好问题?本文旨在解决这一疑惑,并对如何利用问题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实效;教学;
期刊
目的 探讨吸烟和戒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结果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0日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CABG的患者2541例。根据术前有无吸烟史,将患者分为不吸烟组和吸烟组,吸烟组又进一步分为术前戒烟亚组,术后戒烟亚组,持续吸烟亚组。观察患者的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心绞痛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各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 随访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