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刘雨林
给宝宝做菜用放油吗?什么时候该给宝宝的菜里加盐?该加多少盐?宝宝可以吃酱菜吗?该不该给宝宝吃甜粥?什么时候可以给宝宝尝尝辣椒的味道呢?
油、盐、酱、醋,酸、甜、苦、辣、咸,其实无论什么调料,只要你会用,都可以让小宝宝对食物更加充满信心,你用得越是有技巧,你家小宝宝的味蕾灵敏度就越高,从小培养美食家,其实跟调料的运用关系也蛮大的呢!
油
只用植物油
刚出生到1岁以前的宝宝都可以不用食油,即使添加辅食,也可以用水煮或清蒸方式,到了1岁以后可以给宝宝添加少量油调味。比如,给宝宝做汤时少放点芝麻油或香油。到了1岁半左右,宝宝开始尝试着吃种类更多的正餐时,可以用营养高的花生油或核桃油为宝宝炒菜。
2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即脑细胞增殖、髓鞘形成以及脑功能酶系统发育阶段。大脑皮质发育也在此时期形成,大脑皮质中沟回越多,记忆量也越大。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适量食用特种优质核桃油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其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磷脂等构成神经细胞和脑功能代谢的重要物质,对增强宝宝大脑记忆力大有好处。
要秉持避免使用动物性油脂,以植物油为宝宝制作辅食的原则,因为植物油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可以防止宝宝血管疾病,对宝宝心血管健康都更为有益。
盐
少用慎用盐
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4~12个月的宝宝,开始添加断乳食品的时候,即可使用食盐了。食盐能够维持宝宝体内恒定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达到调味目的。
为宝宝挑选食盐应特别注意选择含碘盐。食物是宝宝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宝宝如果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品,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表现出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所以为宝宝选择含碘食盐非常重要。
但同时应该注意,这个阶段的宝宝,宜吃口味清淡的食物,吃食盐的量一定要少。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6个月内的宝宝,饮食以清淡为主,辅食没必要添加食盐。6个月后,每天给宝宝喂一两次加盐的辅食就可以了。而3岁以下的宝宝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2克就够了。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多数家庭里,宝宝的食物往往是根据父母的口味烹制的,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很多父母喜欢先尝一尝,感觉一下咸淡。但这样做往往是以父母的口味来判断咸淡,很可能出现孩子的食物过咸的情况。如果父母不有意加以控制的话,宝宝以后的食盐摄入量在多数情况下还会逐渐增加,这样对宝宝的健康可能产生潜在的危害。盐吃得越多,患高血压的风险性就越大。此外,大量的食盐对婴幼儿尚未成熟的肾脏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还有的家长认为菜做咸了,多吃点主食、多喝点水,或者把做咸了的菜放进水里涮涮再给宝宝吃就没事了,其实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酱酒
6个月以上开始尝
酱油多以大豆、麸皮、麦粉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或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而成。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把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成氨基酸等成分,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食物摄取。一般认为酱油中氨基酸含量越高表示蛋白质分解越好,味道也越鲜。
酱油分为烹调酱油和餐桌酱油。烹调酱油不能给宝宝直接食用,只能在烹调时使用,餐桌酱油则可直接食用,还可以用于烹调。因为同样增加菜品的咸度,所以即使是6个月以上的宝宝,也很少用得着添加酱油调味,1岁以上的宝宝在菜品中放了盐也可以省去酱油,而在做烧肉等需要入味调色的菜品时,则可以用适量酱油。
醋
上选陈醋
食醋包括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酿造食醋是以粮食或者水果、薯类等淀粉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作的食醋,如米醋、熏醋、陈醋等,配制食醋是以发酵法工艺制成的食用乙酸经兑制而成的。一般来说,给宝宝还是宜选用酿造食醋,如陈醋。
1岁以后,宝宝可以逐渐少量地吃醋,特别是夏季,出汗较多,胃酸也相应减少,而且汗液中还会丢失相当的锌,使宝宝食欲减退。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醋,可增加宝宝胃酸的浓度,能起生津开胃、帮助食物消化之功用。适量让宝宝吃些醋还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胃肠道的杀菌作用,米醋中含有醋酸,是许多细菌的克星。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吃些渍醋蒜的汁,不仅可帮助宝宝开胃健脾,而且还起到较强的抗菌、杀菌作用。
醋也是宝宝烹调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添加剂”。醋可使家禽及水产等动物体内的钙溶解,只有溶解钙,才能在小肠中吸收。如在鱼汤、骨头汤中滴几滴醋,不仅可以使鱼骨软化,还可使钙溶解在汤中。如在烹调含动物蛋白食物中加几滴醋,可提高吸收率达70%。
醋还具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但维生素C在烹调中极易被损坏,如在烹调时加入几滴醋,就会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减少损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的铁的吸收,可配合治疗小儿贫血。
糖
白糖和红糖交替用
糖有粗制糖和精制糖之分,前者为红糖,后者为白糖。4个月后的宝宝可以逐渐尝试喝一点白糖水。但越淡越好,量不宜多。白糖具有润肺、生津的功能,对病中有发热;出汗多、手足心潮热、咽干、干渴等症状的宝宝来说,食用后都可达到补充热量、改善血循环的功效。1岁以后,宝宝可以逐渐少量地吃红糖。红糖虽杂质较多,但营养成分保留较好,除含蔗糖外,还含有少量的铁、钙、胡萝卜素等物质。它释放能量快,营养吸收利用率高,中医认为它有健脾暖胃、活血散寒的效用,且不易诱发龋齿等牙科疾病。一般来说,可交替给宝宝用白糖和红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给宝宝喝豆浆时最好不加红糖,因为红糖里的有机酸和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可产生变性沉淀物,大大破坏豆浆的营养成分。
不加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易与锌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谷氨酸钠锌,机体无法吸收,还容易造成宝宝缺锌而影响脑发育,过量的谷氨酸钠可与小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不能被机体利用的谷氨酸锌,当血锌偏低时,会致使舌黏膜增生及角化不全,脱落的上皮细胞阻塞味蕾小孔,以致食物不能引起味觉,使宝宝舌头上的味蕾功能明显降低,发生食而无味的后果,宝宝表现出食欲差,甚至会出现嗜异症。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还容易转化为有害物质,随血流到脑部后,干扰大脑神经细胞代谢,产生头晕脑胀、心慌、心跳过速、呼吸急促等所谓“美味综合征”。
如果宝宝在1岁的饮食里有加味精的习惯,那么1岁以后,当他自己会表达了,他也会习惯于吃加过味精的食物,认为那样的食物才鲜美。但其实,如果为宝宝制作的食物中从未加过味精,宝宝一般就不会对此有要求。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含有在40%的味精基础上,加入助鲜剂、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因为其中含有助鲜剂,所以也最好不要给1岁以下的宝宝食用。
辣椒
通常认为辣椒容易造成胃灼热、消化不良等情况,宝宝不宜食用。但是,辣味对宝宝真的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吗?其实,对于2岁以上,对有一定耐受力的宝宝来说,适量给宝宝食用带辣味的东西有预防儿童期肥胖的作用。而且辣椒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它含有一种叫辣椒素的成分,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改善。在宝宝吃饭不香,饭量减少时,可以在菜里放上微量辣椒,就能改善食欲,增加饭量。
但是,家长往往又会担心:吃辣会不会使宝宝敏感呢?对食物敏感性的恐惧往往迫使那些有家族敏感史的父母们给孩子比较清淡的、无刺激性的食物,以为这样可以避免敏感症的发生。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过度避免一些食物反而会更易于敏感的发生,偶尔给予一点刺激可能是一件好事。
“辣,我不吃1”很多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自己表达了,在所有调味料里被拒绝频率最高的恐怕就是辣椒了1对于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作用,不能总是告诉孩子“这个辣,不能吃”,这样会渐渐地在宝宝心里形成对辣味的恐惧,产生厌食情绪。当父母吃辣的时候,宝宝一般会对它产生好奇心理,这时可以给他一点先感受一下。当宝宝不愿吃饭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咖喱在里面,咖喱淡淡的辣味能刺激宝宝的味蕾,让他们胃口大开呢!
给宝宝做菜用放油吗?什么时候该给宝宝的菜里加盐?该加多少盐?宝宝可以吃酱菜吗?该不该给宝宝吃甜粥?什么时候可以给宝宝尝尝辣椒的味道呢?
油、盐、酱、醋,酸、甜、苦、辣、咸,其实无论什么调料,只要你会用,都可以让小宝宝对食物更加充满信心,你用得越是有技巧,你家小宝宝的味蕾灵敏度就越高,从小培养美食家,其实跟调料的运用关系也蛮大的呢!
油
只用植物油
刚出生到1岁以前的宝宝都可以不用食油,即使添加辅食,也可以用水煮或清蒸方式,到了1岁以后可以给宝宝添加少量油调味。比如,给宝宝做汤时少放点芝麻油或香油。到了1岁半左右,宝宝开始尝试着吃种类更多的正餐时,可以用营养高的花生油或核桃油为宝宝炒菜。
2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即脑细胞增殖、髓鞘形成以及脑功能酶系统发育阶段。大脑皮质发育也在此时期形成,大脑皮质中沟回越多,记忆量也越大。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均衡全面的营养,适量食用特种优质核桃油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其中的亚油酸、亚麻酸、磷脂等构成神经细胞和脑功能代谢的重要物质,对增强宝宝大脑记忆力大有好处。
要秉持避免使用动物性油脂,以植物油为宝宝制作辅食的原则,因为植物油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多,可以防止宝宝血管疾病,对宝宝心血管健康都更为有益。
盐
少用慎用盐
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4~12个月的宝宝,开始添加断乳食品的时候,即可使用食盐了。食盐能够维持宝宝体内恒定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达到调味目的。
为宝宝挑选食盐应特别注意选择含碘盐。食物是宝宝体内碘的主要来源,宝宝如果长期以含碘低的粮食和肉类为食品,就会出现碘营养不足,表现出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所以为宝宝选择含碘食盐非常重要。
但同时应该注意,这个阶段的宝宝,宜吃口味清淡的食物,吃食盐的量一定要少。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过多,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两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6个月内的宝宝,饮食以清淡为主,辅食没必要添加食盐。6个月后,每天给宝宝喂一两次加盐的辅食就可以了。而3岁以下的宝宝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2克就够了。膳食钠的来源除食盐外还包括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及含钠的加工食品等。应从幼年就养成吃少盐膳食的习惯。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多数家庭里,宝宝的食物往往是根据父母的口味烹制的,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很多父母喜欢先尝一尝,感觉一下咸淡。但这样做往往是以父母的口味来判断咸淡,很可能出现孩子的食物过咸的情况。如果父母不有意加以控制的话,宝宝以后的食盐摄入量在多数情况下还会逐渐增加,这样对宝宝的健康可能产生潜在的危害。盐吃得越多,患高血压的风险性就越大。此外,大量的食盐对婴幼儿尚未成熟的肾脏来说也是一种负担。
还有的家长认为菜做咸了,多吃点主食、多喝点水,或者把做咸了的菜放进水里涮涮再给宝宝吃就没事了,其实都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酱酒
6个月以上开始尝
酱油多以大豆、麸皮、麦粉等为原料,经蒸煮、制曲,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或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生产而成。在酱油酿造过程中,把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蛋白酶作用,逐渐分解成氨基酸等成分,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体的主要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食物摄取。一般认为酱油中氨基酸含量越高表示蛋白质分解越好,味道也越鲜。
酱油分为烹调酱油和餐桌酱油。烹调酱油不能给宝宝直接食用,只能在烹调时使用,餐桌酱油则可直接食用,还可以用于烹调。因为同样增加菜品的咸度,所以即使是6个月以上的宝宝,也很少用得着添加酱油调味,1岁以上的宝宝在菜品中放了盐也可以省去酱油,而在做烧肉等需要入味调色的菜品时,则可以用适量酱油。
醋
上选陈醋
食醋包括酿造食醋和配制食醋。酿造食醋是以粮食或者水果、薯类等淀粉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作的食醋,如米醋、熏醋、陈醋等,配制食醋是以发酵法工艺制成的食用乙酸经兑制而成的。一般来说,给宝宝还是宜选用酿造食醋,如陈醋。
1岁以后,宝宝可以逐渐少量地吃醋,特别是夏季,出汗较多,胃酸也相应减少,而且汗液中还会丢失相当的锌,使宝宝食欲减退。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醋,可增加宝宝胃酸的浓度,能起生津开胃、帮助食物消化之功用。适量让宝宝吃些醋还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胃肠道的杀菌作用,米醋中含有醋酸,是许多细菌的克星。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吃些渍醋蒜的汁,不仅可帮助宝宝开胃健脾,而且还起到较强的抗菌、杀菌作用。
醋也是宝宝烹调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添加剂”。醋可使家禽及水产等动物体内的钙溶解,只有溶解钙,才能在小肠中吸收。如在鱼汤、骨头汤中滴几滴醋,不仅可以使鱼骨软化,还可使钙溶解在汤中。如在烹调含动物蛋白食物中加几滴醋,可提高吸收率达70%。
醋还具有保护维生素C的作用。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但维生素C在烹调中极易被损坏,如在烹调时加入几滴醋,就会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减少损失,而且有利于食物中的铁的吸收,可配合治疗小儿贫血。
糖
白糖和红糖交替用
糖有粗制糖和精制糖之分,前者为红糖,后者为白糖。4个月后的宝宝可以逐渐尝试喝一点白糖水。但越淡越好,量不宜多。白糖具有润肺、生津的功能,对病中有发热;出汗多、手足心潮热、咽干、干渴等症状的宝宝来说,食用后都可达到补充热量、改善血循环的功效。1岁以后,宝宝可以逐渐少量地吃红糖。红糖虽杂质较多,但营养成分保留较好,除含蔗糖外,还含有少量的铁、钙、胡萝卜素等物质。它释放能量快,营养吸收利用率高,中医认为它有健脾暖胃、活血散寒的效用,且不易诱发龋齿等牙科疾病。一般来说,可交替给宝宝用白糖和红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给宝宝喝豆浆时最好不加红糖,因为红糖里的有机酸和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可产生变性沉淀物,大大破坏豆浆的营养成分。
不加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易与锌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谷氨酸钠锌,机体无法吸收,还容易造成宝宝缺锌而影响脑发育,过量的谷氨酸钠可与小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不能被机体利用的谷氨酸锌,当血锌偏低时,会致使舌黏膜增生及角化不全,脱落的上皮细胞阻塞味蕾小孔,以致食物不能引起味觉,使宝宝舌头上的味蕾功能明显降低,发生食而无味的后果,宝宝表现出食欲差,甚至会出现嗜异症。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还容易转化为有害物质,随血流到脑部后,干扰大脑神经细胞代谢,产生头晕脑胀、心慌、心跳过速、呼吸急促等所谓“美味综合征”。
如果宝宝在1岁的饮食里有加味精的习惯,那么1岁以后,当他自己会表达了,他也会习惯于吃加过味精的食物,认为那样的食物才鲜美。但其实,如果为宝宝制作的食物中从未加过味精,宝宝一般就不会对此有要求。
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品,它的基本成分是含有在40%的味精基础上,加入助鲜剂、盐、糖、鸡肉粉、辛香料、鸡味香精等成分加工而成。因为其中含有助鲜剂,所以也最好不要给1岁以下的宝宝食用。
辣椒
通常认为辣椒容易造成胃灼热、消化不良等情况,宝宝不宜食用。但是,辣味对宝宝真的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吗?其实,对于2岁以上,对有一定耐受力的宝宝来说,适量给宝宝食用带辣味的东西有预防儿童期肥胖的作用。而且辣椒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它含有一种叫辣椒素的成分,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改善。在宝宝吃饭不香,饭量减少时,可以在菜里放上微量辣椒,就能改善食欲,增加饭量。
但是,家长往往又会担心:吃辣会不会使宝宝敏感呢?对食物敏感性的恐惧往往迫使那些有家族敏感史的父母们给孩子比较清淡的、无刺激性的食物,以为这样可以避免敏感症的发生。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过度避免一些食物反而会更易于敏感的发生,偶尔给予一点刺激可能是一件好事。
“辣,我不吃1”很多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自己表达了,在所有调味料里被拒绝频率最高的恐怕就是辣椒了1对于这样的情况,做父母的要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作用,不能总是告诉孩子“这个辣,不能吃”,这样会渐渐地在宝宝心里形成对辣味的恐惧,产生厌食情绪。当父母吃辣的时候,宝宝一般会对它产生好奇心理,这时可以给他一点先感受一下。当宝宝不愿吃饭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咖喱在里面,咖喱淡淡的辣味能刺激宝宝的味蕾,让他们胃口大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