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新课程,是一场重大的教育改革,它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关系上,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使教师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素质;角色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平台,教师在这个广阔平台里学习、历练?、展示、享受。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一般遵循以下途径:
1 校本培训
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应该以学校内部的校本培训为基础。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是以校为本,问题来自学校,被培训者来自学校,培训者也大多来自学校,解决问题靠学校自己。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自我培训的内驱力。
校本培训的关键是要建立恰当的机制,让培训成为学校经常性的常规工作。可以侧重构建以下几种机制:
1.1 领导带头机制
校本培训,要求学校的领导者不仅重视培训工作,而且要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专家,成为培训者的领头雁。大凡校本培训颇有起色的学校,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领导者本身就是行家、专家。笔者认识的一位小学校长,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她每个学期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3~4次,还经常下到教研组内与教师一起备课,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教学和教研中的难题,这样就真正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
1.2 分层培训机制
教师的教龄、专业水平不一样,校本培训可以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常见的分层培训有三种层次:层次一,青岗培训。对象是工作不到5年的教师,他们有的刚刚毕业,对新课程不熟悉,尤其需要培训。一般采用“青年夜校”、“骨干帮扶”、“老带新”、“组织赛课”等办法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新课程。层次二,骨干培训。骨干教师一般年纪稍大,业务熟练,职称到头,如不注意培训,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采用“压重担”、“带徒弟”、“做课题”、“示范教学”等办法,充分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层次三,全员培训。针对一些课改当中的共性问题、课改的理念和发展趋势等,需要组织全员培训,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很见实效。
1.3 骨干引领机制
骨干教师的引领,对于促进一般教师的成长,其作用不可小视。骨干教师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每个较大的教研组一般有数名骨干教师,在培训中应采用集体备课引领、示范课引领、论文写作引领、做课题引领等办法,尽可能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功能。
1.4 反馈改进机制
反馈分为及时反馈和阶段反馈两种。及时反馈指每次培训活动之中或之后,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态和成长收获,培训者据此反思调整,从而不断改进培训思路。阶段性反馈,指通过一段时间或一个学期的培训后,从备课组到学科组再到全校,逐层总结与反馈,为学校决策下阶段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这样,可使校本培训越来越富有生命力。
1.5 联手培训机制
一校培训,有时资源不够;校与校之间联手培训,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而且能让教师们开阔眼界,把校本培训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应鼓励条件好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地区的学校结成牵手学校,以教学互动、专题论坛、换岗体验、资源交流等形式经常开展校际联手培训。联手培训能发挥重点学校、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
1.6 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与校本培训有关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星级教师评价制度:凡参与校本培训获星级称号的,可以享受教研津贴,评优评先优先入围。科组评优制度:对学科组、教研组整体培训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职称评定加分制度:对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效果显著的教师,评职时适当加分。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能有力地促进校本培训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2 师本研修
教师角色转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转变的标志,主要看教师的教学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依赖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
2.1 坚持以学校教师为本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就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应该经常提醒、鼓励、引导教师把日常看似琐碎平凡的教学工作置于科研的视野中,教学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角色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学校教师为本,要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在学校内部去寻找、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自己身边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同时,要让每位教师都动起手来,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2 建立常规探究制度
开展教学研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而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教学研究制度化。学校可以建立以下一些常规探究制度:
(1)“一人一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人人发表意见。
(2)“教学比武”。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新课程怎么教”教学比武活动,倡导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教学比武中坚持个人钻研、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的原则。
(3)“教学沙龙”。主要就实施新课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较为自由的漫谈式的讨论,以交流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这种活动,形式较为活泼,而效果又比较实在,颇受一线教师青睐。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利用集体智慧,合力攻关。
(4)“案例分析”。每个学科组,每学期组织1-3次案例分析。或者选择典型课例,开展“说、授、评”活动;或者“同课异构”,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结构的教学,然后比较优劣;或者组织教师撰写案例分析,有实录、有点评、有后记。这样的案例分析,对促进教师成长,很见实效。
(5)“网络交流”。学校建立校园网,教师通过网络交流信息,交流思想,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学校可把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录制后上传互联网,让同行能够随时从网上点击观摩,为同行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2.3 注重教学反思实践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举措。应该侧重引导教师强化反思的专业发展观念。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反复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让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用质疑的态度来分析自我的教学。做到自查、自疑、自评、自控、自调(调整),从而由外控型转变为专业发展的内控型教师。
此外,还要让教师形成反思实践的思路,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反思的基点,把观摩对照作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师生心灵互动作为反思的要点,把自我否定作为反思的突破点。
教师角色的转变,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如脱产学习、短期进修、外出观摩、听专家讲座等等。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以校为本、以师为本。这样的培训、教研、课题探讨,既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课程培训教师的一种新方式。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同时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效果更为显著。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可以让教师大面积参与,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培训教师面大与培训机构少的矛盾,并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长效培训机制和一支高质量的培训队伍,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师培训工作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素质;角色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平台,教师在这个广阔平台里学习、历练?、展示、享受。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一般遵循以下途径:
1 校本培训
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应该以学校内部的校本培训为基础。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是以校为本,问题来自学校,被培训者来自学校,培训者也大多来自学校,解决问题靠学校自己。这样,就能形成一种自我培训的内驱力。
校本培训的关键是要建立恰当的机制,让培训成为学校经常性的常规工作。可以侧重构建以下几种机制:
1.1 领导带头机制
校本培训,要求学校的领导者不仅重视培训工作,而且要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专家,成为培训者的领头雁。大凡校本培训颇有起色的学校,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领导者本身就是行家、专家。笔者认识的一位小学校长,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她每个学期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3~4次,还经常下到教研组内与教师一起备课,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教学和教研中的难题,这样就真正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
1.2 分层培训机制
教师的教龄、专业水平不一样,校本培训可以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常见的分层培训有三种层次:层次一,青岗培训。对象是工作不到5年的教师,他们有的刚刚毕业,对新课程不熟悉,尤其需要培训。一般采用“青年夜校”、“骨干帮扶”、“老带新”、“组织赛课”等办法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新课程。层次二,骨干培训。骨干教师一般年纪稍大,业务熟练,职称到头,如不注意培训,就会出现停滞不前的高原现象。对这些教师,主要采用“压重担”、“带徒弟”、“做课题”、“示范教学”等办法,充分发挥其中坚力量的作用。层次三,全员培训。针对一些课改当中的共性问题、课改的理念和发展趋势等,需要组织全员培训,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样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很见实效。
1.3 骨干引领机制
骨干教师的引领,对于促进一般教师的成长,其作用不可小视。骨干教师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有着较强的示范作用。每个较大的教研组一般有数名骨干教师,在培训中应采用集体备课引领、示范课引领、论文写作引领、做课题引领等办法,尽可能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功能。
1.4 反馈改进机制
反馈分为及时反馈和阶段反馈两种。及时反馈指每次培训活动之中或之后,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了解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态和成长收获,培训者据此反思调整,从而不断改进培训思路。阶段性反馈,指通过一段时间或一个学期的培训后,从备课组到学科组再到全校,逐层总结与反馈,为学校决策下阶段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提供参考。这样,可使校本培训越来越富有生命力。
1.5 联手培训机制
一校培训,有时资源不够;校与校之间联手培训,不仅可以资源共享,而且能让教师们开阔眼界,把校本培训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应鼓励条件好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地区的学校结成牵手学校,以教学互动、专题论坛、换岗体验、资源交流等形式经常开展校际联手培训。联手培训能发挥重点学校、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
1.6 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建立与校本培训有关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星级教师评价制度:凡参与校本培训获星级称号的,可以享受教研津贴,评优评先优先入围。科组评优制度:对学科组、教研组整体培训成绩优秀的,给予奖励。职称评定加分制度:对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效果显著的教师,评职时适当加分。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能有力地促进校本培训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2 师本研修
教师角色转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转变的标志,主要看教师的教学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依赖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
2.1 坚持以学校教师为本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就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应该经常提醒、鼓励、引导教师把日常看似琐碎平凡的教学工作置于科研的视野中,教学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角色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学校教师为本,要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在学校内部去寻找、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把自己身边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同时,要让每位教师都动起手来,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2 建立常规探究制度
开展教学研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而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使教学研究制度化。学校可以建立以下一些常规探究制度:
(1)“一人一课”。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人人发表意见。
(2)“教学比武”。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新课程怎么教”教学比武活动,倡导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教学比武中坚持个人钻研、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的原则。
(3)“教学沙龙”。主要就实施新课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较为自由的漫谈式的讨论,以交流教育思想、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这种活动,形式较为活泼,而效果又比较实在,颇受一线教师青睐。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疑难问题,组织主题研究活动,利用集体智慧,合力攻关。
(4)“案例分析”。每个学科组,每学期组织1-3次案例分析。或者选择典型课例,开展“说、授、评”活动;或者“同课异构”,同一内容由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结构的教学,然后比较优劣;或者组织教师撰写案例分析,有实录、有点评、有后记。这样的案例分析,对促进教师成长,很见实效。
(5)“网络交流”。学校建立校园网,教师通过网络交流信息,交流思想,并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学校可把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录制后上传互联网,让同行能够随时从网上点击观摩,为同行起良好的示范作用。
2.3 注重教学反思实践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举措。应该侧重引导教师强化反思的专业发展观念。反思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起点,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反复循环,其教学智慧才能得到提升。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让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用质疑的态度来分析自我的教学。做到自查、自疑、自评、自控、自调(调整),从而由外控型转变为专业发展的内控型教师。
此外,还要让教师形成反思实践的思路,把课堂教学作为反思的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反思的基点,把观摩对照作为反思的生长点,把开展师生心灵互动作为反思的要点,把自我否定作为反思的突破点。
教师角色的转变,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如脱产学习、短期进修、外出观摩、听专家讲座等等。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以校为本、以师为本。这样的培训、教研、课题探讨,既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新课程培训教师的一种新方式。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培训”变为“我要培训”;同时有利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效果更为显著。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可以让教师大面积参与,解决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培训教师面大与培训机构少的矛盾,并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长效培训机制和一支高质量的培训队伍,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师培训工作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