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老人传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c,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
  之d,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e。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f,朝分尚食g,张筵列鼎h,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i,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j,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k,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l,或揽辔褰帷m,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n,辄屈膝叩首迎款o,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豈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p,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
  往往而然。
  (《春酒堂文存》卷二,《四明丛书》本)
  注释:
  a 慈水祝渡:地名,浙江慈溪祝家渡。
  b 童子试:又称“童试”。明清科举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部分。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者称秀才。
  c 用甲第为相国:因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
  d 丞、尉:县丞、县尉,均为辅佐县令的官员。
  e 钧礼:平等的礼节。钧,通“均”。
  f 炼珍:精美的食物。
  g 朝分尚食: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食物。
  h 张筵列鼎:列鼎而食的奢华宴会。
  i 井臼:汲取井水,以石臼舂米。
  j 媵:本指陪嫁女子,后亦泛指妾。
  k 污贿不饬:贪污受贿,行为不检。
  l 绾黄纡紫:系着金印、紫绶,比喻身为高官,地位显贵。
  m 揽辔褰(qiān)帷:本指官员匡世济民、体察民情之意。此处与下文衔接,形成反讽。
  n 衅孽外乘:外部祸患乘机发生。
  o 迎款:迎降归顺。
  p 倾盖不意:意外地发生交往。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接触。
  大意:
  芋老人是慈水祝家渡人。儿子外出当佣工,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服单薄而且被雨打湿,身形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坐下,知道书生刚从郡城参加完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通诗书,和书生聊了很久,又叫老妻煮芋头给书生吃。书生吃光了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很饱,笑着说:“今后一定不会忘记您老人家的芋头。”雨停了,书生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进士而官至宰相。他偶然吩咐厨师煮芋头吃,吃了一口便放下手中的筷子感叹说:“从前祝家渡老人家的芋头多么香甜啊!”于是派人寻找芋老人夫妇,并用车马载他们前来。县丞、县尉听说,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交情,纷纷和芋老人夫妇见面,对他们以礼相待。芋老人的儿子也不用再当佣工了。
  芋老人夫妇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您老人家的芋头,今天还想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人的妻子将煮好的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又把手中的筷子放下,说:“为什么从前的芋头那么香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芋头都是一样的,从前的芋头香甜,并不是烹调方法有什么差异,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了人的口味。相国您那时从郡城出发走了几十里路,又为大雨所困,不会挑剔食物的。如今您堂中食物精美,朝廷赏赐御膳,大张筵席,列鼎而食,怎么会觉得芋头甘甜呢?老朽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老朽年纪大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很多:我们村南有对贫苦夫妻,妻子每天纺纱织布,汲水舂米,勤苦劳作,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取得了功名,却宠爱姬妾,抛弃妻子,以致妻子郁郁而终。这是把他的妻子看作芋头一般。城东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处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早晨起来,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乙科举先考中,踏入仕途,听说甲落魄潦倒,却笑而不顾,交情就此断绝,这是把朋友看作芋头一般。又听说某某家的孩子,读书时发愿将来如果得志发达,要像某古人一样廉洁干练,像某古人一样忠诚孝顺。等到他真做了官,却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检被罢官。这是把所学看作芋头一般。这些还勉强可说。老朽邻居有家私塾,听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史事,有将军、宰相、六卿、府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地位显赫,有体察民情的架势。然而,一旦朝中发生事变,外部发生祸患,他们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迎降归顺,竟然把祖宗祠庙、社稷江山、立身名誉、君主恩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然而世上沉醉今日而忘掉昔日的人,哪里仅仅在一双筷子之间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明白道理之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芋老人,派人送他回去。芋老人的名声由此大为彰显。
  评论说:老人能够无意中与宰相结缘,真是奇特!不知道宰相如何?能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吗?不过,从他不忘怀那顿芋头来看,应该好过那些被老人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奇怪的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但又怎么会如此擅长说话呢?难道他真是洞察到其中道理的人吗?还是对他的传闻超过实情了呢?唉!天下有达官贵人、读书人讲不出来,而乡下老人、普通百姓却能讲出来的道理,往往就是这样。
  【点评】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周容,他经历了明清易代,一生虽未出仕,却对政治十分关心,也有很多独特的思考。文章从一位老人、一碗芋头讲起,娓娓道来,引类譬喻,以小见大,令人深思。老百姓常说“饿极糠甜,饱极肉厌”。一碗再普通不过的芋头,让宰相心心念念十余年,但这种香甜的滋味,十年前的书生可以品味到,十年后成为宰相的他却再也品味不到了。是芋头的味道变了吗?芋老人告诉我们:芋头还是那碗芋头,只是“时位移人”,环境变了,地位变了,时间变了,人也变了。这种对甘甜滋味的迟钝,源自奢华宴会上甘甜肥美的食物对口腹之欲的满足和消磨。芋头甘甜的滋味在安逸富足的生活中日渐淡薄,结发妻子的深情在得意洋洋的功名富贵中弃如敝屣,同窗好友的情分在天壤之别的权位间烟消云散,满怀的壮志、高洁的操守在骄奢放逸中消磨殆尽。芋老人告诉我们,要珍惜那碗芋头香甜的滋味,这滋味是什么?是苦难的磨砺、执着的奋斗,是正直的念头、纯真的初心,是人生的起点、立身的根本。(易欣)
其他文献
自东汉以来,时苗作为清官的代表而被后世尊崇。百姓以各种方式赞颂之、纪念之、膜拜之;诗人、艺术家满怀激情,大倾笔墨;《蒙求》《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将其立为标杆,诲育后人;后蜀皇帝孟昶甚至将他的洁操品行定为法规,颁令效行。  时苗生于东汉末年,河北钜鹿(今河北邢台平乡县)人。魏郎中鱼豢所撰《魏略》将其列入《清介传》中。所谓“清介”者,“清正耿直”之谓也,其中的赞许、激赏和钦敬之意不言自明。到了南朝宋时
期刊
北宋名臣赵抃立身朝堂,不避生死,廷争面折,摧权贵,扶正义,“铁面御史”的美誉闻天下;他主政地方,察民意,体民情,恤民艰,政声满天下;力行不辍的“晚汇报制度”,则彰显了他不欺天、不欺民、不欺人、不欺己的坦荡胸怀。应该说,赵抃集铁面御史之“铁腕”与恤民济众之“柔肠”于一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将这“两手”干得风生水起,各尽其妙,而这“两手”的背后蕴含着他矢志报国、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
期刊
和氏璧、隋侯珠和龙泉剑均是旷世罕见的宝物,但在仁爱者的心目中,它们却无足轻重,饥不能为食,寒不能作衣,病不能当药,徒然招致各方豪强的觊觎和争夺,令拥有者惶恐不安。迥异的价值观决定着世人的好恶取舍,灵魂、生命、健康、亲情乃是宝物中的宝物,但却有人弃之若敝屣,践之如腐叶。  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
期刊
侯霸一生经历了西汉末、新莽、东汉初三个时期。任随县县宰时,他明于治乱,缉盗安民;任淮平郡大尹时,他治理有方,百姓“攀车卧辙乞留任”;东汉政权建立不久,他又辅佐刘秀安天下,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和器重。无论主政一方,还是立身朝堂,侯霸都干得风生水起;他勤勤恳恳、持身清廉、公正无私、恪尽职守的为官之道,更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笃志好学,随县宰缉盗安民  侯霸,字君房,河南郡密县(今河南新密东南)人,一生经
期刊
冯梦龙和他的文学观  “三言”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冯梦龙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的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当时的苏州,是一个繁华富庶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这里的丝织业相当发达,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关系,出卖劳动力的机工,“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等待机户的雇佣。在纵横交叉的河道里,往来穿梭
期刊
梁启超说中国古代有六大政治家,其中五位举世公认,他们是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此外还有一位不太为公众知晓的人物—唐代的李德裕(787—850)。这个名单,凸显了梁任公这位博学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的理解和对李德裕的推重。《旧唐书》中也称扬李德裕“论政事,则萧、曹避席”。这就是成语“萧曹避席”的出典。  李德裕,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石家庄赞皇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
期刊
乙亥a,上疾少间b,坐思政殿c,召当直学士周墀d,赐之酒,因问曰:“朕可方前代何主e?”对曰:“陛下尧、舜之主也。”上曰:“朕岂敢比尧、舜!所以问卿者,何如周赧、汉献耳f?”墀惊曰:“彼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上曰:“赧、献受制于强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g,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复  视朝。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四六“唐文宗开成四年”)  a 乙亥:即唐文宗开成四年
期刊
唐代地方政府分州、县两级,州的长官叫刺史,县的长官叫县令。唐太宗很重视地方吏治,尤其重视刺史这一级。他把各州刺史的名字写在自己居室的屏风上,把有关他们功过的材料,都注在其名下,作为日后升迁或降黜的依据。同时,为了加强对刺史的监督,唐太宗还根据山川地势,把全国分为十道。道是监察区,专门监察州、县的官吏。十道也就是十大监察区,它们分别是:  1.关内道(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流域、宁夏贺兰山
期刊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事迹和思想主要记载在《尚书》《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等文獻中。周公一生政绩显赫,他协助文王创业,使周族不断壮大;他辅助武王克商,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摄政当国,其间平定了地方叛乱,营建了洛邑,分封了诸侯,从而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局。此外,他还以殷亡为鉴,提出“敬天保民
期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元散曲》)  【品读】  《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归隐在家且七聘不出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治旱救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得到任命,立即赴任。途中,他眼见关中百姓饥的饥,病的病,死的死,很是感慨,于是触景生情,写就九首怀古抚今之作。此曲即为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