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向农村牧区投入了大量支农资金,使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进一步得到改善。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986-2008年财政支农状况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 财政支农 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牧业人口在全部从业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农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还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都比较重视农牧业的发展,在财政支持农牧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牧民增收,使内蒙古的农牧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从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两个角度。对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的状况和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财政支持农业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支出都在逐年加大。从绝对规模上来看,除了2003和2005年有小幅下降之外。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呈现出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1986-2008年的23年间,投入量从11.66亿元增加到162.26亿元。增长了12.9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71%。23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00,13亿元。其中。“七五”期间投入了60,83亿元,年均投入12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49%;“八五”期间投入了72.69亿元,年均投入14.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3%;“九五”期间投入了125.88亿元,年均投入25.1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96%:“十五”期间共投入283.14亿元,年均投入56.6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78%;“十一五”前3年共投入35759亿元,年均投入71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81%。由此可以看出,自治区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支出力度大幅提升。
从相对规模上来看,内蒙古自治区1986—2008年财政支农的力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6—1992年,支出比-重基本保持在12%13%之间,除了1994年和1999年有部分回升之外,从1992—000年,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12.09%下降到2000年的8.25%,2000—2001年间是一个上升的阶段,由2000年的8.25%上升到2001年的10,38%,上升了2.13个百分点;2001—2003年又开始下降,由2001年的10,38%下降到2003年的7.54%,下降了2.84个百分点,2004开始回升到12.54%,200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8年又开始回升到11.0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没有表现出与绝对支出同步的相应增长,在1990—1993.1997—2000,2001—2003,2004—2007期间出现波动,但基本保持在8%-15%之间。
从图2可以看出,内蒙古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呈现出曲折性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了1989年有小幅回升之外,1986-1996年之间呈现下降趋势,1997年之后,除了在2003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86—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平均仅为11.64%。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中,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比重超过25%:日本、以色列等国农业财政支出则更高,财政支农占农业GDP的45%-95%。与国际比较,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内蒙古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从上表分析可知,内蒙古自治区1986-2008年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情况如下:
第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象各部门事业费占有很大比重。这两项支出是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的主体,在财政支农总额中一直占据较高的份额,而且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从1986-2008年,这两项支农资金累计689.55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总额的76.61%。
第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相对偏低。从总量上来看。1986-2008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61.78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的6.86%,所占比重偏低: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除了1987年有一个大的下降外,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基本上呈稳定下降趋势,从1986年的5.7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1.08亿元。
第三,农业科技支出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6-2008年,农业科技3项经费支出基本保持在0,2-0,5亿元之间,23年间科技3项经费投资累计7.7亿元,仅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的0,9%。
第四,农业综合开发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基本上呈现递增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投资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总量投入仍显不足。1987-2008年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由0,46亿元上升到12.75亿元,增长了26.72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1995年的1.1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9.3亿元,增长了6.94倍。从这两项资金占同期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来看,仅占财政支农资金比重的15.68%。
二、内蒙古农业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足,且对中央投入依赖性较高
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人增长幅度呈上升趋势,但是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投入总量仍不足。根据自治区财政厅统计,1986-2008年的23年间。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为900,13亿元,同期财政支出总额为7564.18亿元,支农资金占到财政支出的11.9%。另外,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依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地方市县级的投入比例仍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支农资金投人中。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占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65.69%、68.71%、66.89%、58.53%、58.84%,年均减少2.61%,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占自治区财政支农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6.09%、15.79%、16.02%、25.57%、19.29%,年均增长4.97%。
(二)农业财政支出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内蒙古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在全国范围是比较高的,但是在支农结构中生产类和管理类的资金比重高,建设类和科研类资金的比重却较低,财政支农的资金结构不合理。首先,从资金使用看,中央项目投资主要集中搞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治区、盟市和旗县级政府投资也主要用于中央投资配套来搞大中型项目,农村牧区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责主要落在基层的旗县和乡镇政府。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对中小型基础
关键词:内蒙古 财政支农 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牧业人口在全部从业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农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还对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都比较重视农牧业的发展,在财政支持农牧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牧民增收,使内蒙古的农牧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从财政支农的规模和结构两个角度。对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的状况和效益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内蒙古财政支持农业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心,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支出都在逐年加大。从绝对规模上来看,除了2003和2005年有小幅下降之外。内蒙古自治区的财政支农支出呈现出稳定快速增长的态势,1986-2008年的23年间,投入量从11.66亿元增加到162.26亿元。增长了12.9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71%。23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00,13亿元。其中。“七五”期间投入了60,83亿元,年均投入121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49%;“八五”期间投入了72.69亿元,年均投入14.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3%;“九五”期间投入了125.88亿元,年均投入25.1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96%:“十五”期间共投入283.14亿元,年均投入56.6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78%;“十一五”前3年共投入35759亿元,年均投入71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7.81%。由此可以看出,自治区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支出力度大幅提升。
从相对规模上来看,内蒙古自治区1986—2008年财政支农的力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86—1992年,支出比-重基本保持在12%13%之间,除了1994年和1999年有部分回升之外,从1992—000年,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12.09%下降到2000年的8.25%,2000—2001年间是一个上升的阶段,由2000年的8.25%上升到2001年的10,38%,上升了2.13个百分点;2001—2003年又开始下降,由2001年的10,38%下降到2003年的7.54%,下降了2.84个百分点,2004开始回升到12.54%,2005—2007年呈下降趋势,2008年又开始回升到11.0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没有表现出与绝对支出同步的相应增长,在1990—1993.1997—2000,2001—2003,2004—2007期间出现波动,但基本保持在8%-15%之间。
从图2可以看出,内蒙古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呈现出曲折性的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了1989年有小幅回升之外,1986-1996年之间呈现下降趋势,1997年之后,除了在2003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外,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86—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平均仅为11.64%。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中,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比重超过25%:日本、以色列等国农业财政支出则更高,财政支农占农业GDP的45%-95%。与国际比较,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内蒙古农业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从上表分析可知,内蒙古自治区1986-2008年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情况如下:
第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象各部门事业费占有很大比重。这两项支出是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支出的主体,在财政支农总额中一直占据较高的份额,而且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从1986-2008年,这两项支农资金累计689.55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总额的76.61%。
第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相对偏低。从总量上来看。1986-2008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61.78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的6.86%,所占比重偏低:从纵向发展趋势来看,除了1987年有一个大的下降外,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总量基本上呈稳定下降趋势,从1986年的5.7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1.08亿元。
第三,农业科技支出长期在低水平徘徊。1986-2008年,农业科技3项经费支出基本保持在0,2-0,5亿元之间,23年间科技3项经费投资累计7.7亿元,仅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的0,9%。
第四,农业综合开发和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基本上呈现递增趋势,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投资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总量投入仍显不足。1987-2008年支援不发达地区资金由0,46亿元上升到12.75亿元,增长了26.72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1995年的1.1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9.3亿元,增长了6.94倍。从这两项资金占同期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来看,仅占财政支农资金比重的15.68%。
二、内蒙古农业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足,且对中央投入依赖性较高
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财政资金的支持。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人增长幅度呈上升趋势,但是地方财政支持农业的投入总量仍不足。根据自治区财政厅统计,1986-2008年的23年间。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为900,13亿元,同期财政支出总额为7564.18亿元,支农资金占到财政支出的11.9%。另外,尽管近年来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依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地方市县级的投入比例仍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2004-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支农资金投人中。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占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65.69%、68.71%、66.89%、58.53%、58.84%,年均减少2.61%,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占自治区财政支农总投入的比例分别为16.09%、15.79%、16.02%、25.57%、19.29%,年均增长4.97%。
(二)农业财政支出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内蒙古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在全国范围是比较高的,但是在支农结构中生产类和管理类的资金比重高,建设类和科研类资金的比重却较低,财政支农的资金结构不合理。首先,从资金使用看,中央项目投资主要集中搞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治区、盟市和旗县级政府投资也主要用于中央投资配套来搞大中型项目,农村牧区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职责主要落在基层的旗县和乡镇政府。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对中小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