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复合学分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入手,通过分析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内涵及特征,融合两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复合学分制,并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 学年制 学分制 复合学分制 高校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01
  University Compound Credit System Analysis Suitable for China
  YIN Miaomiao, XIN Q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7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analyzing two typical management model -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year and credi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both management model, we propose suitable for China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 complex credit and do further analysis from the curriculum, student enrollment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 school system; credit system; compound credit system;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刚性极强的学年制培养方案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在高校中逐渐盛行。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高校的师资和硬件配套设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对师资和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我国多数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过程中遇到了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现有的两种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学年制与学分制做深入研究,寻求一种切合我国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年制与学分制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1 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历史沿革
  学年制和学分制都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学年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它的雏形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首创的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若干个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每个阶段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这样与早期的学徒式教育相比,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从而加速了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学年制首先在欧美流行,后因其对教学过程的严格计划性得到了当时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青睐,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因此全国各高校都引入学年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产生源于选课制的建立。选课制最初形成于18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该大学主张学术自由,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选课制的推行与发展则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当时美国的教育界崇尚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通才教育”,而要培养通才必然要拓宽课程内容,加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性,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程。学分制在美国经过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已日趋完善,几乎覆盖了全美各大高校。然而,学分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是漫长而曲折的,二十世纪早期首先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并在北大实行,后在各大高校得到了推广,新中国成立后,为效仿苏联,全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由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学分制才又登上了历史舞台。直到现在,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学年制与学分制并存,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完全学分制在我国高校的施行很少,多半是学年学分制。
  2 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内涵及特征
  2.1 学年制的内涵及特征
  学年制又称学年学时制,是高等学校以读满规定的学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规定了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各门课程的学时数和各学期(学年)的课程安排。学生是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材,在统一的时间里学习统一的内容,学生在修业期满时学完了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就准予毕业,授予相应学位。学年制的主要特征:
  2.1.1 刚性的课程设置
  在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各高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对开设的课程门类、数量以及开课学期都做出严格规定,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各专业的学生对所修课程几乎没有选择权,即使部分课程的性质属于选修课也大部分是限选课。
  2.1.2 统一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学籍管理、课程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在课程管理上采取刚性的课程设置,教学得以有计划地、顺利地运行,同时也为学籍管理提供了便利。学生按照入学的先后顺序以及不同的专业方向被编入不同的班级,在规定的学年内完成相应的课程,避免了因提前或延迟毕业带来的学籍管理问题。在教学资源管理方面,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班为单位讲授既定的课程,这在最大限度上节约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可以做到整齐划一、有条不紊。   2.1.3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既定的,学生按照自然班上课,所学内容都是相同的,所以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也是如出一辙。学年制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了,不利于因材施教,无法满足当代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2.2 学分制的内涵及特征
  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其主要特征有:
  2.2.1 实行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顺利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有三分之二属于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年级自由选择所要修读的课程,同时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和授课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同时也对教室的规格和教师数量等教学资源提出了挑战。
  2.2.2 学制弹性化
  在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修读年限已不再受限制,学生能否毕业、何时毕业均以所获得的学分数为标准,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迟毕业,一般修读年限为3~6年。这对于学生可以把握自己的毕业时间,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势必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2.2.3 采取导师制
  学分制下,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自由度大,由于学生对专业的培养目标理解不够,往往造成课程选择的盲目性,不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配合学分制,有必要建立导师制,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概况、培养方案和专业要求等,引导学生科学的选课,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
  2.2.4 教学管理个性化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行,将带来教学管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学管理工作会更细化,任务量会进一步加大,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完成。教学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实时跟进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
  综上所述,学年制是一种刚性的教学管理制度,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严格遵循学校的规定,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在这种制度下,培养人才是批量生产,规格单一,缺乏多样性,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而学分制是一种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这种高度自由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学生选课的随意性造成了知识结构的支离破碎;以学分作为学习的唯一检验标准,导致学生唯学分至上。因此,两种教学管理制度的优点和劣势并存,高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制度,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本校的校情来决定。
  3 复合学分制的构建
  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实行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统一要求,各个高校均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致使各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间有更多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多地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学年制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单一,具有专业局限性,显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但若要照搬美国的完全学分制,我国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当代大学生的学情也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笔者认为,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校情,复合学分制能较好地平衡两者间的矛盾。
  复合学分制是按课程类别分别采用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其特征是依据课程性质分别实行学年制和学分制。必修课实行学年制,选修课实行学分制。这样既能满足学校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又能体现选课方面的灵活性。
  3.1 遵循教育的顺序性,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培养方案中通常把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列为必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控制在7:3较为适宜。教育具有顺序性,教学应做到循序渐进。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公共课可采取完全学分制;对于专业内的主干课程在知识结构中属于平行课程的,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而对于专业课程在知识结构中呈现梯次结构的则采用学年制更为适宜,应严格规定学生的选课顺序。这样符合教育的顺序性,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影响知识的衔接,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复合学分制既保证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3.2 建立导师制,规范学生选课
  当前,90后学生已逐步进入大学,这些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元认知能力较差。如果缺乏前期指导,学生选课时对自身知识结构缺乏整体规划,课程选择比较随意,仅凭兴趣爱好或者难易程度选择课程,势必造成所选课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往往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如果没有专业导师的指导,必将导致选课的随机性和从众性。因此,导师制的建立是迫切而必要的。由于各高校的师生比比较低,笔者建议导师除了专业课教师还可以由教学管理人员和相应专业的研究生来担任,以保证选课指导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3 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完善学籍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在学籍管理制度上没有统一标准。实行学年制的高校,学籍管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单一性。学籍管理以年为单位,完成所有课程考试,考试及格者可以进入下一年级学习。三门以上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会降级,学籍转到低年级,三门以下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升级但需重修未通过的科目。学年制严格的计划性带来的弊端就在于升级者往往由于时间冲突其不及格课程较难重修;而留级者因几门课程不及格则要延长一年学习,空余时间较多,虽然有的高校规定降级者可申请随原年级修读部分课程,但成绩无法正常录入,导致成绩管理上的混乱。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一般规定毕业的最低学分要求,对修业年限没有统一要求,学生可提前或延期毕业,给学籍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复合学分制下,学籍管理可以分类进行,必修课按照学分制管理,选修课按照学分制模式管理,这样学生的学籍异动就有了灵活性,由于必修课修读的计划性,对学习年限就有了一定限制,一般可控制在3~6年。   3.4 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学年制下,各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是固定的,教师主讲的课程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复合学分制下,选修课程大幅度增加,加之选修课程要求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可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等交流、访问的方式使本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使每位教师都能做到一专多能,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5 优化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等级学位制
  无论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制还是学分制,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毕业后拿到的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是一样的,所以在高校,“60分万岁”的消极思想才得以流行,这种评价制度打击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复合学分制不仅规定学生所要修读的课程也对获得的最低学分做出规定,将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进行量化,分成不同的等级并与学位相对应,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便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甄别。
  3.6 建立校企合作,扩充教学资源
  我国高等教育己逐渐进入国际化和大众化的阶段。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数目惊人。虽然我国的教育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分配到各高校的教育经费还难以满足学校的快速发展。相较于学年制,复合学分制的实施需要更多的硬件设施,如选修课程的增加需要建立更多的多媒体教室,由于学生上课时间不同,需要更多的教室、自习室等。为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高校可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基金会、自主创收、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增加教育投入。
  4 结语
  总之,高校采用哪种教学管理制度是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学年制是以计划经济为载体的,而学分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两者的实行都有弊端。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大多数高校的校情,复合学分制的推行不仅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学资源。当然,复合学分制的实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等教育各方面携手努力,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本校的校情,不断摸索、完善,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晓杰.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分制构建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9(6).
  [2] 薛文治.对高等学校由学年制到学分制转变的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9).
  [3] 汪明玥.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1(2).
  [4] 汪培,李冰彬.关于学年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
  [5] 杜建红.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其他文献
"中国梦"是中国自1840年起170多年以来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的历史反映,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为民族复兴的梦想而不断奋斗的发展历程。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中华民
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和培养人才的场所,是探索真理、传播文明的场所,是不断进行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场所,大学的发展和学术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治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企业经营模式和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模式相结合,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逻辑解构概念进行论述,就制度化的路径进行分析,并对职业教育
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廉洁文化历史资源,它为我们当今反腐倡廉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的任务,其培养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这种现实状况,高校毕业生走向创业的道路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本文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为主题展开论述,首先
一、番茄系列.从欧洲引进大红果类型的番茄有"红旗"、"凯来"、"鲜宝"、"若宝"和超甜樱桃番茄;从日本引进的有"甘小铃"、"贝贝"等红色樱桃番茄及"金色小铃"黄樱桃番茄;从加拿
在中国教育史上,书院作为官学的有益补充,其独特的教学思想,在私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书院的教学思想体系,发现书院提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
学科专业作为高校组成的基本元素,其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高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高校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