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襄垣县老促会成立于1993年,二十年来,在襄垣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山西省、长治市老促会的有力支持下,三任理事会始终坚持服务老区人民,促进老区发展的办会宗旨,坚持为老区人民幸福拿出真感情,为老区社会进步输送正能量的工作理念,坚持把老促会工作放在全县发展的大背景下精心谋划,认真实践,不断创新。为弘扬老区精神,促进老区全县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了襄垣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翼,受到了全国、省、市老促会的充分肯定和全县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并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县先进集体,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一等奖等殊荣。
二十年扶贫接力,襄垣县老促会帮助老区人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扶贫观念的转变历程,更是给其他老促会参与扶贫工作谋划了一种新思路。
着眼生活改善 侧重基础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襄垣县和全国一样,农村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温饱和基础建设落后,广大农民在生活中面对“三难”: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襄垣县老促会成立伊始,就选择了西营镇花豹拐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花豹拐村是襄垣县边远山区的一个贫困村,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部“会昌校”、“军法处”两个重要部门的所在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村子发展十分缓慢,解放四十多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到1997年,该村18户农民过春节都没有白面包饺子,全村人吃水要到三里外的深沟山泉去挑,行路进出只有一条两米多宽的临沟山道,村里20多名儿童挤在两间危房里,坐在砖石块上上课。
昔日功臣村,谁堪依旧穷?第一届老促会带着强烈的报恩心和负疚感,将花豹拐村作为首批扶贫重点,持续追扶五年,先后筹资18.5万元,并动员社会力量出机械、出技术,为该村接上了自来水,修通了进村公路,建起了新教室,购置了课桌凳。工程全面竣工之日,两个自然村的群众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在村口贴出了“翻身不忘共产党,通路感谢老促会”的对联。
北底乡东宁静洪洞脚,是襄垣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地方。到2005年,全村213户农民出山要走2公里山路,由于交通阻隔,村里农民收入一直很低。第二届老促会将该村列为首扶对象,筹资30万元,奋战三个多月,修通了两公里水泥路,为全村农民致富奔小康开通了阳关大道。
在任期之内,第二届老促会按照扶贫计划,坚持每年为一个老区村解一个难题,办一件实事。筹资200多万元,先后为抗日模范村龙王堂铺油路2公里;为西营镇洞上村铺水泥路2公里;为上党战役主战场上马乡关上村铺水泥路2公里,并筹资10万元,帮助关上村解决了人畜吃水难问题。
着眼致富增收 突出科技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到2010年前后,农村的“三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制约老区群众致富增收的瓶颈不再是铺路、吃水、上学问题,而是新形势下必需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由于缺少新知识、新技术,许多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规模加工项目,不是用外地技术人员就是缩减规模,老区农村出现了项目缺人手,农民没事干的怪象。
为保证老区广大农民能顺利搭上现代农业这班车,随着产业发展同步致富增收。第三届老促会及时抓住“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这一契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三年来,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对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开展了有计划、大规模、全方位的培训教育。先后举办百人以上的集中培训285期,参加培训的妇女达到3.5万人次;进行小规模专项培训2300场,参培妇女达到17.76万人次;组织1560名妇女外出参观学习36次。
在整个“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促会全面负责学员培训食宿、师资聘请、教材印发、外出参观、基地实习的全部费用,三年为此付出的经费达到36万元。
大规模的系列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襄垣县农村妇女的软实力,全县有2.8万多名农村妇女掌握了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传统手工技艺,具备了就业创业能力,2400多名妇女在现代农业和三产服务中实现了就业,130名妇女创办了自己的经济实体,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女能人和女老板。2010年8月,在中国老促会妇女工作长治现场会上,200多名与会代表参观了襄垣县妇女素质工程培训基地和扶贫致富项目,全国老促会会长邱金凯、副会长郐万增、副秘书长妇工委主任宋红蕾对该县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着眼全面发展 探索项目扶贫
命。用什么促,怎样促一直是老促会工作的命题,也是一个倍受争议、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过去二十年里,襄垣县老促会第一届理事会就曾在这方面做出过尝试,当时曾筹资兴建过水泥厂,合作经营过小煤矿,也确实积累了在当时看来很可观的一笔扶贫资金。后来虽因政策的变化而终止了,但作为一种探索,至今仍闪耀着实践价值的光芒。
第三届老促会抓项目建设,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2010年新一届老促会接过了扶贫促进的接力棒,在第一次走访贫困农户时,工作人员把事先备好的一袋白面,一壶食油送到一户贫困人家,接收的老人说了一句话:“送东西我感谢,吃完我们还是个穷!”一句话给全体理事极大震撼,小恩小惠可解一时之困,但不能彻底斩断穷根。要让老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必须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老促会立足襄垣实际,大胆创新扶贫方式,大力推动项目扶贫,实业扶贫,开发扶贫。2010年注册了天宝矿业公司,吸纳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建起了30万吨的石灰厂,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100多人,工人平均月工资2400多元,周边的贫困村也发展起了运输、石材加工等相关产业。扶贫点北底乡堡底村,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500元提高到5100元,同时,老促会从所得利润中拿出50万元,扶持堡底村新农村建设,修建了烈士亭和村民文化中心。
2011年,老促会按照天宝矿业的模式,采取多元化投资,老促会帮扶,理事会成员主办的形式,先后建起了襄子老粗布、鑫源祥科技园、东宝薯业等一批扶贫项目,解决了2680多名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为贫困人口搭建起了恒久的增收平台。一个企业就是一所学校,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
项目扶贫的做法,得到群众的欢迎,受到上级的关注。2013年3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特邀襄垣县老促会会长王天宏赴京参加三届六次理事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特别是老促会怎样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见效果的尖锐命题,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二十年扶贫接力,二十年风雨兼程。昨天,襄垣县老促会在扶贫促进的实践中做出了无愧老区人民的业绩,今天,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为建设富裕老区、幸福老区、美丽老区而不懈奋斗!
二十年扶贫接力,襄垣县老促会帮助老区人民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他们扶贫观念的转变历程,更是给其他老促会参与扶贫工作谋划了一种新思路。
着眼生活改善 侧重基础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襄垣县和全国一样,农村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温饱和基础建设落后,广大农民在生活中面对“三难”: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襄垣县老促会成立伊始,就选择了西营镇花豹拐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花豹拐村是襄垣县边远山区的一个贫困村,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总部“会昌校”、“军法处”两个重要部门的所在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村子发展十分缓慢,解放四十多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到1997年,该村18户农民过春节都没有白面包饺子,全村人吃水要到三里外的深沟山泉去挑,行路进出只有一条两米多宽的临沟山道,村里20多名儿童挤在两间危房里,坐在砖石块上上课。
昔日功臣村,谁堪依旧穷?第一届老促会带着强烈的报恩心和负疚感,将花豹拐村作为首批扶贫重点,持续追扶五年,先后筹资18.5万元,并动员社会力量出机械、出技术,为该村接上了自来水,修通了进村公路,建起了新教室,购置了课桌凳。工程全面竣工之日,两个自然村的群众像过节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在村口贴出了“翻身不忘共产党,通路感谢老促会”的对联。
北底乡东宁静洪洞脚,是襄垣县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地方。到2005年,全村213户农民出山要走2公里山路,由于交通阻隔,村里农民收入一直很低。第二届老促会将该村列为首扶对象,筹资30万元,奋战三个多月,修通了两公里水泥路,为全村农民致富奔小康开通了阳关大道。
在任期之内,第二届老促会按照扶贫计划,坚持每年为一个老区村解一个难题,办一件实事。筹资200多万元,先后为抗日模范村龙王堂铺油路2公里;为西营镇洞上村铺水泥路2公里;为上党战役主战场上马乡关上村铺水泥路2公里,并筹资10万元,帮助关上村解决了人畜吃水难问题。
着眼致富增收 突出科技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到2010年前后,农村的“三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制约老区群众致富增收的瓶颈不再是铺路、吃水、上学问题,而是新形势下必需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由于缺少新知识、新技术,许多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规模加工项目,不是用外地技术人员就是缩减规模,老区农村出现了项目缺人手,农民没事干的怪象。
为保证老区广大农民能顺利搭上现代农业这班车,随着产业发展同步致富增收。第三届老促会及时抓住“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这一契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三年来,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对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开展了有计划、大规模、全方位的培训教育。先后举办百人以上的集中培训285期,参加培训的妇女达到3.5万人次;进行小规模专项培训2300场,参培妇女达到17.76万人次;组织1560名妇女外出参观学习36次。
在整个“农村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促会全面负责学员培训食宿、师资聘请、教材印发、外出参观、基地实习的全部费用,三年为此付出的经费达到36万元。
大规模的系列化培训极大地提高了襄垣县农村妇女的软实力,全县有2.8万多名农村妇女掌握了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传统手工技艺,具备了就业创业能力,2400多名妇女在现代农业和三产服务中实现了就业,130名妇女创办了自己的经济实体,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女能人和女老板。2010年8月,在中国老促会妇女工作长治现场会上,200多名与会代表参观了襄垣县妇女素质工程培训基地和扶贫致富项目,全国老促会会长邱金凯、副会长郐万增、副秘书长妇工委主任宋红蕾对该县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着眼全面发展 探索项目扶贫
命。用什么促,怎样促一直是老促会工作的命题,也是一个倍受争议、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过去二十年里,襄垣县老促会第一届理事会就曾在这方面做出过尝试,当时曾筹资兴建过水泥厂,合作经营过小煤矿,也确实积累了在当时看来很可观的一笔扶贫资金。后来虽因政策的变化而终止了,但作为一种探索,至今仍闪耀着实践价值的光芒。
第三届老促会抓项目建设,起源于一次偶然事件。2010年新一届老促会接过了扶贫促进的接力棒,在第一次走访贫困农户时,工作人员把事先备好的一袋白面,一壶食油送到一户贫困人家,接收的老人说了一句话:“送东西我感谢,吃完我们还是个穷!”一句话给全体理事极大震撼,小恩小惠可解一时之困,但不能彻底斩断穷根。要让老区群众彻底告别贫困,必须转变扶贫思路,创新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老促会立足襄垣实际,大胆创新扶贫方式,大力推动项目扶贫,实业扶贫,开发扶贫。2010年注册了天宝矿业公司,吸纳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建起了30万吨的石灰厂,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100多人,工人平均月工资2400多元,周边的贫困村也发展起了运输、石材加工等相关产业。扶贫点北底乡堡底村,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500元提高到5100元,同时,老促会从所得利润中拿出50万元,扶持堡底村新农村建设,修建了烈士亭和村民文化中心。
2011年,老促会按照天宝矿业的模式,采取多元化投资,老促会帮扶,理事会成员主办的形式,先后建起了襄子老粗布、鑫源祥科技园、东宝薯业等一批扶贫项目,解决了2680多名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为贫困人口搭建起了恒久的增收平台。一个企业就是一所学校,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
项目扶贫的做法,得到群众的欢迎,受到上级的关注。2013年3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特邀襄垣县老促会会长王天宏赴京参加三届六次理事会,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特别是老促会怎样在“促”字上作文章、下功夫、见效果的尖锐命题,成为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二十年扶贫接力,二十年风雨兼程。昨天,襄垣县老促会在扶贫促进的实践中做出了无愧老区人民的业绩,今天,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勇于探索,不断实践,为建设富裕老区、幸福老区、美丽老区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