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应注意:1.有启发性2.突出重点 3.有层次性 4有针对性提问要有启发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①创设问题情境恰当提问 ②多角度,多途径提问 ③运用对比引起思考 提问要突出重点抓住教学重点,不节外生枝抓住知识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知识能力。
关键词: 课堂提问要有 启发性 突出重点 层次性 针对性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得不多,而许多初中化学知识又需要强化记忆,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与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如能依据课堂内容,除考虑安全可靠、现象明显因素外,结合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满足学生学习需在的,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整合,课堂提问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提问不是填空式的回答,不是把一句话分成几个部分,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的发问,学生无须多思考,就能回答,更不是灌输式,教师先设计好方框,让学生方框架内打转,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提问
问题产生于情境,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是关注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习化学中的困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也不应是问题的终结,而要发现更多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不断创新的能力,如我们在讲化学肥料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一天,小明的爸爸到自家的田里看庄稼时,发现自家的小麦叶子枯黄,且比邻家的小麦矮很多,部分小麦还出现了倒伏状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希望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请你帮助小明的爸爸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同学们一听,产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去。
2、多角度多途径提问
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解题途径,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如我们再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都哪些实验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呢?除课上我们用的是一个软塑料瓶在瓶中充满气体,然后向瓶中倒一些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如换成下面几组装置,是否也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现象是什么?(注:胶头滴管、烧杯内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瓶内盛放的是二氧化碳)通过这一问,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并提高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能力。
3、运用对比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在讲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先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在组成元素上相同,但CO比CO2少一个氧原子,这时教师就可趁机提问:CO比CO2少一个氧原子,那么CO的化学性质是与CO2相同呢?还是差异很能大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从而提高注意力去听老师的讲解。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要向45分钟要效率,一节课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的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因此,提出问题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學重点,不节外生枝,如在讲燃烧与灭火这一节时,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因本节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讲此课时学生就比较活跃,从燃烧说到爆炸,说到汽车撞车……,这时,就要求都是要适时引导,让学生从所说的现象分析与燃烧的联系及其共同点,而不要偏离本节重点。
2.抓住知识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教学重点,不节外生枝抓住知识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针对学生对“参加化学反应中的“参加”二字的含义难于理解,怎样理解“参加”二字呢?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演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实验,及白磷燃烧实验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两个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哪些?学生通过观察并讨论可得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稀盐酸与碳酸钠、白磷和氧气。从而使学生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由大到小,先设问再追问,最后小结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如在学完物质构成奥秘时时,物质是由哪些构成的呢?可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考虑。
宏观—元素
通过以上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问题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相应水平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得到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求“一口吃个胖子”。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总之,我们应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 课堂提问要有 启发性 突出重点 层次性 针对性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得不多,而许多初中化学知识又需要强化记忆,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失去了兴趣与信心。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如能依据课堂内容,除考虑安全可靠、现象明显因素外,结合知识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满足学生学习需在的,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问题,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整合,课堂提问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提问不是填空式的回答,不是把一句话分成几个部分,教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的发问,学生无须多思考,就能回答,更不是灌输式,教师先设计好方框,让学生方框架内打转,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恰当提问
问题产生于情境,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是关注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习化学中的困难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也不应是问题的终结,而要发现更多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大胆怀疑,不断创新的能力,如我们在讲化学肥料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一天,小明的爸爸到自家的田里看庄稼时,发现自家的小麦叶子枯黄,且比邻家的小麦矮很多,部分小麦还出现了倒伏状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希望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请你帮助小明的爸爸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同学们一听,产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去。
2、多角度多途径提问
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解题途径,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如我们再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都哪些实验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呢?除课上我们用的是一个软塑料瓶在瓶中充满气体,然后向瓶中倒一些氢氧化钠溶液,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如换成下面几组装置,是否也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现象是什么?(注:胶头滴管、烧杯内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瓶内盛放的是二氧化碳)通过这一问,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引发学生的深思,并提高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能力。
3、运用对比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在讲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先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在组成元素上相同,但CO比CO2少一个氧原子,这时教师就可趁机提问:CO比CO2少一个氧原子,那么CO的化学性质是与CO2相同呢?还是差异很能大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从而提高注意力去听老师的讲解。
二、提问要突出重点
要向45分钟要效率,一节课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的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因此,提出问题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學重点,不节外生枝,如在讲燃烧与灭火这一节时,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因本节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讲此课时学生就比较活跃,从燃烧说到爆炸,说到汽车撞车……,这时,就要求都是要适时引导,让学生从所说的现象分析与燃烧的联系及其共同点,而不要偏离本节重点。
2.抓住知识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教学重点,不节外生枝抓住知识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针对学生对“参加化学反应中的“参加”二字的含义难于理解,怎样理解“参加”二字呢?教师提出问题后,通过演示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实验,及白磷燃烧实验后,让学生讨论: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两个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哪些?学生通过观察并讨论可得出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稀盐酸与碳酸钠、白磷和氧气。从而使学生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由大到小,先设问再追问,最后小结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如在学完物质构成奥秘时时,物质是由哪些构成的呢?可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去考虑。
宏观—元素
通过以上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问题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相应水平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得到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求“一口吃个胖子”。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总之,我们应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