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20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上古汉语的判断句问题,自《马氏文通》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总的来说,其争议的主要焦点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主要结构形式和判断词是否存在。本文列举和分析了上古汉语判断句的一些结构形式,同时还对学术界一直争论的几个词(例如“是”、“为”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我们对上古汉语判断句有一个更清晰、准确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上古汉语;判断句;判断词;是;为
  1.古代汉语判断句概述
  1.1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
  在语法学史上,前人给判断句下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如 :
  王力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而向熹则解释为:“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表示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汉语判断句大都用名词做谓语。”吕叔湘则指出:“判断句是解释事物的涵义或判别事物的同异。”参考以上各家观点,我们认为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对事物的属性表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1.2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2.1 类属关系
  (1)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易·系辞下)
  1.2.2 比喻关系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1.2.3 等同关系
  (3)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
  1.2.4 因果关系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1.2.5 某种逻辑关系
  (5)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结构
  2.1 肯定判断句
  2.1.1 主语+谓语
  (6)君子之德,风。(孟子·滕文公上)
  2.1.2 主语(者)+谓语(也)
  2.1.2.1 主语+者+谓语
  (7)夫兵者,不祥之器。(老子·三十一章)
  2.1.2.2 主语+谓语+也
  (8)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
  2.1.2.3 主语+者+谓语+也
  (9)政者,正也。(论语·颜渊)
  2.1.2.4 主语+谓语+者也
  (1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2.1.3 主语+是+谓语
  (11)今妇执币,是男女无别也。(国语·鲁语上)
  2.1.4 主语+肯定副词+谓语
  (12)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2.2 否定判断句
  (1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柏舟)
  (14)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
  3. 上古汉语有没有判断词
  在对上古汉语判断句的研究当中,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即上古汉语究竟有没有判断词?我们认为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并没有成熟的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下面,我们就将针对这些有争议的词来一一论述。
  3.1 “者”和“也”
  “主语(者)+谓语(也)”是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常见格式之一,因此有人认为“者”、“也”表示判断,为判断词。例如:
  (15)君子之德,风也。(论语·颜渊)
  (16)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如果“者”、“也”是判断词,那么它们应该是不能随便省略的。就算它们能省略,那么句中如果缺少了原本该有的判断词,它的意义就会改变,也不再是判断句。事实恰好相反,如例(15)与《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君子之德,风”意义并无差别,且都是判断句。总而言之,“者”、“也”并不是判断词,而是语气词。“者”用在主语后面表示提顿,“也”用在谓语后面来突出谓语,帮助判断。
  3.2 “是”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是”为判断词。上古汉语判断句中也存在“主语+是+谓语”的结构形式,和现代汉语的“…是…”意义没有差别,因此关于“是”的争议比较大。例如: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若又勿坏,是无藏币以重罪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首先,判断词能独立地运用于主谓之间。但是,我们发现在这种“主语+是+谓语”的结构形式中,谓语后面通常靠表示判断的语气词“也”来煞句。
  其次,判断词应该具有动词的性质,可以被副词修饰。但是上古汉语的“是”除了在少数文献中有副词修饰外,其他情况下很少有副词修饰。到了汉代以后,判断词“是”才被越来越多的副词所修饰,例如:
  (19)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综上所述,上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一个指示代词,用在主语之后来复指主语。
  3.3 “为”
  上古汉语中“为”有时出现在主谓之间,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是”来对译,因此关于“为”的争议也比较大。例如:
  (20)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贱一夫于晋,非义也。(国语·楚语上)
  (21)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下)
  根据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为”的本义是“做”,为动词,后来经过引申,使我们能够译成现代汉语的“是”。如例(21)中的“我为楚卿”译为“我是楚卿”和“我做楚卿”都是正确的。同时,从“为”的具体用例上来看,上古汉语类似判断句中用“为”的十分罕见,并且很多都有一定的场合限制。如例(22)中,“为”的前后两项字面是相同的。最后,从后世的判断句发展来看,其中并没有用“为”作判断词的例子。正因为“为”并不是判断词,由它构成的类似判断句在上古时期也不是常例,所以它就没有被后代所继承。
  3.4 “非”、“乃”、“则”和“即”
  有不少人认为“非”、“乃”、“则”和“即”等都是判断词,因为它们出现在判断词的位置上,并且大都可以译为“不是”、“就是”。
  首先,我们谈“非”的词性问题。人们认为它是否定副词“不”与判断词“是”的结合体,认为“非”的对立面就是“是”。其实“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同时出现“是”与“非”的句子来论证。例如:
  (2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23)非是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朱熹近思录)
  在例(23)中,“是”与“非”相对,此时的“是”为指示代词,因而“非”也不应该是判断词。而例(24)中,“非”用来修饰“是”,此时的“是”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判断词,因而“非”不是判断词,而是否定副词。
  由此可见,“非”是一个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否定谓语。
  “乃”、“则”和“即”并不是判断词,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同时出现的这几个词与“是”的句子来论述。例如:
  (24)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世说新语·贤媛)
  (25)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谢,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我们不难看出,“乃”、“即”在肯定判断句中用在判断词“是”前,因而它们不可能是判断词,而是修饰判断词表示肯定判断的的副词,甚至在现代汉语都有“乃是”、“即是”、“则是”的说法。
  参考文献: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 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 :中华书局,2004.
  [3]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4]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
其他文献
公共艺术是由上世纪9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传入到中国,自从它在中国被提及以来就备受瞩目且争议不断,但笔者认为在广义上说只要是在具有社会服务性的外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都应称作为公共艺术。  常德市武陵区总面积28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90平方公里是常德市的主要城区,同时也是常德市形象的重要门户,区内主要的景点有柳叶湖、常德诗墙、滨湖公园、笔架城、花海、常德烈士公墓、常德博物馆、沙滩公园、白马湖公园、丁
期刊
【摘要】: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她一生完成了六部小说,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以及《爱玛》,小说的题材多以婚恋为主,即女性如何通过相亲寻得如意郎君,这也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接近现实这样的特点,作品处处散发着人性的温暖。本文以《爱玛》为例,具体分析文本所折射出来的人性温暖。  【关键词】: 女性;婚姻;人性温暖  引言  《爱玛》是奥斯汀创作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说,它最能
期刊
【摘要】:韩国与我国同处于东亚圈,且受儒家思想深远,两国从文化到教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韩国的学校生活指导教育的开始早于我国将近二十年,其发展历程与我国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有一些经验值得我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韩国;生活指导;学校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演变历程  韩国学校生活指导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早开展20多年,其演变历程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韩国学校生活指导的演变历程 
期刊
作品四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家间的摩擦与冲突越来越多,若还单靠联合国来解决这些国际争端,势必会影响争端的及时解决,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从美洲国家组织和非洲统一组织等区域组织解决争端的实践来看,区域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其具有广泛的解决争端职能,也因其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拥有较多便利的条件。相应地,区域组织在解决争端的实践中也存在着缺乏资金、立场不坚定
期刊
【摘要】:文字暴力现象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经过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来先锋文学的不断推波助澜,文字暴力开始滋生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文字暴力更是泛滥成灾。文字暴力的衍生不仅给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和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日常交往带来了冲击,而且也给汉语汉字的规范使用带来了负面影响。文字暴力像一棵毒草不断生根发芽,要想真正地产出这颗毒草,就必须结合各方努力,因此,稀释文字暴力势在必行。  
期刊
【摘要】:家与国的同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一观念,拟探讨其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影响及其在传统古典文学中的表现。  【关键词】: 家国同构;文艺理论;古典文学  所谓家国同构即使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性。中国古代氏族统治的国家形式就是以自然血亲的家庭关系来维系国家政治。  一  “家国同构”观念最迟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提出“通
期刊
作品六
期刊
作品七
期刊
【摘要】:写实主义是中国油画重要的组成部分。二十世纪初期,现实主义美学进入中国,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和和文化思潮的重要阵地,也是艺术贴近群众、走向群众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新时期以来,在现实主义这块丰厚的土壤上,先后掀起了三股巨大的浪潮,直接导致了中国美术整体风格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开放的态度也给中国油画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物质文明不断进步,许多人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