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多。生长背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家长水平,习惯等诸方面的差别,给我们的德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校以加强德育针对性、有效性为目标,重视研究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注重挖掘现状中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围绕“意识、关系、机制、细节”几个关键词,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强调德育优先意识
德育第一意识,不是口号,不是标榜;而是深入于骨髓、体现在行动的实实在在的作为。我校着力从以下方面突出德育第一意识:一是强调每个教师的第一责任是德育工作。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教学”,育人是责任,是第一责任,这是职业的固有内涵,也是我校提出“全员育人”的法理基础。我们施行班主任负责制、德育辅导员随班制,使人人分担德育责任;实行党员、行政人员和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德育管理;更在实际中强调,“把自己课堂上的问题学生丢给班主任或一味埋怨所教班级风气的老师,不是合格老师,更不可能是好老师”。二是提高班主任待遇,凸现班主任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尽可能提高班主任津贴。三是形成专门议事制度,总结德育阶段工作,研究实际存在问题,部署新工作,落实新举措。
二、建立平等、尊重、相容相亲、互助共进的和谐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教育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度。而令人担忧的现实状况是:老师大都认为自己爱学生,多数学生不认为老师爱自己。师生关系的淡漠由此可见一斑。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这对矛盾中,教师是主体,起主导、主要作用;教师处于强势,应该俯下身子,做出“样子”。我校首先着力于从教师一头提要求、作规定,力求改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条。一是促进教师“学生观”的改变。二是平等、尊重,从教师做起。如讲文明礼貌,我们提倡教师也可以主动向学生问好;学生问好后,教师一定要回礼。热爱学生,但不因为是“爱”便可以不顾及学生的自尊、感受;施爱,更施之得法、施之有效。我们还提倡这样几个“不要”:无论学生做得怎么不够好,也无论哪个学生犯了错误、犯了再大的错误,教师不要总是首先“发火”;不要总是首先甚至一味指責学生,批评学生,处罚学生;不要总是不让叙说、不让辩解、不让反驳;不要只相信自己的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片面的武断的判断而否定学生的申述;哪怕你知道学生撒了谎,只要是出于善、为了善、向着善,你不妨“遮着”。三是相容、相亲,从小事做起。与学生接触,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无论自身有多大的委屈、不快、不幸,不把情绪带到学校、课堂,更不带给学生;从微笑开始,尽量给学生笑容;从热情的、期盼的、鼓舞的目光开始;从改变手势开始,少用食指,多用大拇指;少指责、多夸奖;大声表扬,低声批评。如有值日生没擦干净黑板,你不一定要批评,你可以拿起粉擦,在全体学生的目光中,默默地、干干净净地擦好。我们要求每个教师,以“爱心、热心、细心、耐心和慧心”投入育人工作。
三、建立高效运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我校注重制度制定、机构运作前的民心调谐、舆论导向、思想统一工作。俗话说,众心齐,泰山移。要振兴学校工作,必须取得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一旦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需求,便成功了一半。我校注重调查、了解师心民意,通过个别交谈、意见征求、教代会议案征集等形式把握教师思想动态;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等方式“问计于民”,向群众寻求管理智慧;通过教代会、专题议事会等途径完善办法、统一思想。实践证明,越是尊重群众、发动群众,民心协调、导向正确、思想统一,制度的制定就越可能完善,机制的运行就越可能顺畅,工作的效率也就越高。我校注重发挥制度、机制在管理过程中的纠错、改进、促进功能。管理机制,重要的是: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人、事管有据;在管理中,使管理的事成功,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功。本着这一目标、理念,我们注重在工作中用制度去管理事情,使“事事有人管、事事管有据”。在管理事情过程中,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管理者不再仅仅是评判者,而更是协助者、合作者、帮助者,起指点、指导、指正作用。这样,有效协调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把二者的主要目标调整到“如何做好一件事”,而不是评价一件事做得如何;激发了二者的智慧,彼此之间同心、协力,互补、同进,使他们更多地花工夫去想事、做事、成事;“过程管理”也落实有据,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纠错、改进、促进、完善,使“事事能成功,人人能成事,人人能成功”。
四、在细微处、关键处做并做精致
管理科学中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深深懂得其中道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细心观察,见微知著,尽量在问题苗头出现时、问题发生关键处下工夫、动脑筋、做文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如,社会不良青年滋事,是干扰学校稳定的一件头疼事。我校在重视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尽力杜绝“校内外勾结”的同时,注意在关键时间段、关键地点段经常进行“布控”,如中午来校时、晚间放学时,校大门口、围墙外等,在这些地方做工作、做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又如,迷恋网吧,是部分中学生的“痼疾”。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文明”教育,开展迷恋网吧危害教育,开展“拒绝网吧签名”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以同学互相检查、督促、帮助和学校经常进网吧检查为手段,进行有效管理。
一、强调德育优先意识
德育第一意识,不是口号,不是标榜;而是深入于骨髓、体现在行动的实实在在的作为。我校着力从以下方面突出德育第一意识:一是强调每个教师的第一责任是德育工作。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教学”,育人是责任,是第一责任,这是职业的固有内涵,也是我校提出“全员育人”的法理基础。我们施行班主任负责制、德育辅导员随班制,使人人分担德育责任;实行党员、行政人员和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德育管理;更在实际中强调,“把自己课堂上的问题学生丢给班主任或一味埋怨所教班级风气的老师,不是合格老师,更不可能是好老师”。二是提高班主任待遇,凸现班主任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尽可能提高班主任津贴。三是形成专门议事制度,总结德育阶段工作,研究实际存在问题,部署新工作,落实新举措。
二、建立平等、尊重、相容相亲、互助共进的和谐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教育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度。而令人担忧的现实状况是:老师大都认为自己爱学生,多数学生不认为老师爱自己。师生关系的淡漠由此可见一斑。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这对矛盾中,教师是主体,起主导、主要作用;教师处于强势,应该俯下身子,做出“样子”。我校首先着力于从教师一头提要求、作规定,力求改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三条。一是促进教师“学生观”的改变。二是平等、尊重,从教师做起。如讲文明礼貌,我们提倡教师也可以主动向学生问好;学生问好后,教师一定要回礼。热爱学生,但不因为是“爱”便可以不顾及学生的自尊、感受;施爱,更施之得法、施之有效。我们还提倡这样几个“不要”:无论学生做得怎么不够好,也无论哪个学生犯了错误、犯了再大的错误,教师不要总是首先“发火”;不要总是首先甚至一味指責学生,批评学生,处罚学生;不要总是不让叙说、不让辩解、不让反驳;不要只相信自己的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片面的武断的判断而否定学生的申述;哪怕你知道学生撒了谎,只要是出于善、为了善、向着善,你不妨“遮着”。三是相容、相亲,从小事做起。与学生接触,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做起,无论自身有多大的委屈、不快、不幸,不把情绪带到学校、课堂,更不带给学生;从微笑开始,尽量给学生笑容;从热情的、期盼的、鼓舞的目光开始;从改变手势开始,少用食指,多用大拇指;少指责、多夸奖;大声表扬,低声批评。如有值日生没擦干净黑板,你不一定要批评,你可以拿起粉擦,在全体学生的目光中,默默地、干干净净地擦好。我们要求每个教师,以“爱心、热心、细心、耐心和慧心”投入育人工作。
三、建立高效运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我校注重制度制定、机构运作前的民心调谐、舆论导向、思想统一工作。俗话说,众心齐,泰山移。要振兴学校工作,必须取得广大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一旦使学校的发展目标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需求,便成功了一半。我校注重调查、了解师心民意,通过个别交谈、意见征求、教代会议案征集等形式把握教师思想动态;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等方式“问计于民”,向群众寻求管理智慧;通过教代会、专题议事会等途径完善办法、统一思想。实践证明,越是尊重群众、发动群众,民心协调、导向正确、思想统一,制度的制定就越可能完善,机制的运行就越可能顺畅,工作的效率也就越高。我校注重发挥制度、机制在管理过程中的纠错、改进、促进功能。管理机制,重要的是: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人、事管有据;在管理中,使管理的事成功,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功。本着这一目标、理念,我们注重在工作中用制度去管理事情,使“事事有人管、事事管有据”。在管理事情过程中,注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管理者不再仅仅是评判者,而更是协助者、合作者、帮助者,起指点、指导、指正作用。这样,有效协调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关系,把二者的主要目标调整到“如何做好一件事”,而不是评价一件事做得如何;激发了二者的智慧,彼此之间同心、协力,互补、同进,使他们更多地花工夫去想事、做事、成事;“过程管理”也落实有据,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纠错、改进、促进、完善,使“事事能成功,人人能成事,人人能成功”。
四、在细微处、关键处做并做精致
管理科学中强调: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深深懂得其中道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细心观察,见微知著,尽量在问题苗头出现时、问题发生关键处下工夫、动脑筋、做文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比如,社会不良青年滋事,是干扰学校稳定的一件头疼事。我校在重视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尽力杜绝“校内外勾结”的同时,注意在关键时间段、关键地点段经常进行“布控”,如中午来校时、晚间放学时,校大门口、围墙外等,在这些地方做工作、做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又如,迷恋网吧,是部分中学生的“痼疾”。我们在学生中开展“网络安全、文明”教育,开展迷恋网吧危害教育,开展“拒绝网吧签名”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的同时,以同学互相检查、督促、帮助和学校经常进网吧检查为手段,进行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