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说的小学科教师,是指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主科”教师而言,担任音乐、体育、美术、微机、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尽管近年来已经逐渐淡化了“副科”的概念,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科的“副科”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这种应试思维的作用下,中小学的小学科教师便逐渐成为学科“歧视”现象的牺牲品和教师部落中不被人注意的“弱势群体”。
小学科教师的这种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管理中的弱势地位。在许多中小学,小学科教学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一直都是处于从属和不被重视的地位。一是在课程安排上起的是调剂作用。以排课表为例,大多数黄金时间段都是优先分配给“主科”,小学科则穿插在其间,用来调节主科在课时安排上的矛盾与冲突,以缓解学生在主科学习后的厌倦与疲劳。就连发给学生的成绩单或素质报告单上,小学科也无一例外排在传统主科的后面。二是小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上的特点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在学校里,许多小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了活泼的教学方法,如,室外教学、观看录像、手工制作、即兴表演、分组合作等惯用的教学手段,但往往会因此被认为是课堂纪律不好、秩序乱、教室太脏、教学目的不明确等等。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习惯于采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苛求小学科教学,并且各种教育教学及考评机制也都是围绕主要学科来设计的,迫于压力,许多小学科教师不得不牺牲教学效果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教育个性与学科特色。
2.在福利待遇中的弱势地位。小学科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首先体现在工资收入上。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间薪酬体系及标准的不一样,小学科教师与主科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别也会不一样。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为例,在一般的公办学校和大多数民办学校,除基础工资部分外,小学科教师的岗位工资、超课时工资、浮动工资、奖金等一般都比主科教师低。在江苏某民办学校,陈老师作为小学部政教主任,比与自己同时提拔的教务主任工资少近500元,原因就在于他是美术教师,而教务主任是数学教师。在大多数中小学,小学科教师在其他方面的福利也会遭受不公正待遇。江苏某学校在分配教师住房时,采取了打分的办法计算分配标准,在同一时期进校的教师中,小学科教师要比主科教师低一个级别,分配到的住房自然也不一样。
3.在个人发展上的弱势地位。和主科教师相比,小学科教师的个人发展也会受到应试思维惯性作用的不利影响。一是很难得到提拔重用。在大多数中小学,小学科教师很少有机会进入学校领导班子,因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主要学科的成绩上,选拔主科教师到学校的管理岗位上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干部任用法则。小学科教师就算有机会跻身学校管理干部之列,也往往是担任非教学管理岗位,如行政、后勤、政教等。二是业务发展受到限制。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是从主科出身的教师中选拔上来的,这就导致小学科教师在学校里失去了言语权,学校领导在使用和管理小学科教师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对专业的不熟悉而误导小学科教学,从而影响小学科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三是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不断学习进修是一个人获取发展动力的根本保证,可是相对于主科教师热火朝天的各种教研观摩活动和学习进修机会,小学科教师却很少有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以及学习、交流和进修的机会,甚至在本校组织的观摩课、展示课都不安排小学科。四是在各种评优活动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小学科教师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比如名额少、奖励轻等等。
4.在角色定位中的弱势地位。在大多数中小学,主科教师的角色定位相对比较单纯,除了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之外,还不同程度地担负着班级和学生管理的职责。而小学科教师的主要职责被轻描淡写为调剂课,更为重要的任务反而是课外的针对少数学生进行的特长辅导。除此之外,小学科教师往往还要承担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以浙江某民办学校为例,小学科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带各种兴趣小组及社团,各学部的资料员、资产管理员、餐厅管理员、路队管理员、政教员等工作也几乎全部是由小学科教师担任。并且,每到招生季节,民办学校的小学科教师大都会提前结束各自的课程,被安排到各招生点去参与招生。因此,有的小学科教师戏称自己是“万金油”,他们中间甚至还流传着一句民谣:“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是,与小学科教师所承担的相对较重的工作量相比,他们在学校领导和家长心目中的角色分量却又很轻。比如,小学科教师很少有做班主任的;每当学校召开家长会时,小学科教师尽管在会议筹备期间要担负起出谋划策、物品准备、场地布置等多项工作,但开家长会时他们却基本上不参与,就是参加了也几乎没有家长找他们了解情况;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连学生照毕业相时都不安排小学科教师参加。湖北某公办学校的一位教音乐的赵老师告诉笔者说,他送走过九届初中毕业生,可是和学生们一次毕业相都没照过,尽管他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之一,尽管许多学生在照罢毕业合影之后都会去找他单独留影,但此事却在他的心里永远留下了被“歧视”的烙印。
存在于许多中小学的学科“歧视”现象,在造就小学科教师这一独特的“弱势群体”的同时,也对本应是“真、善、美”的教育造成了戕害。其后果直接表现为学科教育和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
一是学科教育的失衡。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里普遍存在的对小学科的轻视,使得小学科教学始终处于不被重视和从属的地位,不利于学科的均衡发展和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这与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与国家的新的课程标准里所倡导的人的发展理论也是不相符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
二是教师心理的失衡。中小学学科“歧视”现象是教育的功利性以及文化根源中“重道轻艺”思想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些传统思维定势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许多小学科教师的心理严重失衡,不少人以当小学科教师为耻,有的人想办法调离教育部门,留下的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会因为长期的学科“歧视”和身心伤害而变得麻木和无所谓,对工作缺乏热情,消极应付,不思进取。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定位为普通职员,而不再是为人师表的教师。
基于上述状况,笔者认为:消除学科“歧视”和教师部落中的“弱势群体”现象,还小学科教育和小学科教师以应有的地位,应该成为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小学科的学科建设。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学科优势,如灵活性、智能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其特殊的育人功能等。加强对小学科的建设,有助于推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比如,把小学科建设融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对小学科的教学管理进行统一并有系统的设计,加强对小学科教学的专业化管理,通过小学科的学习去带动主课的学习等等。
2.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教师管理与考核机制。教师管理与考核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和高效运作的基本规程之一,在制定这一规程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全体教师为本的原则,赋予包括小学科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同等的地位,并使其获得与其工作数量与质量对等的各种待遇,如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优奖励等等,以激发小学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3.为小学科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小学科而言,学科的发展和教师地位的提高,还有赖于小学科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特别关注小学科教师的个人成长。通过广泛开展科教科研活动,提供各种外出学习与进修的机会,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等,如,尝试让小学科教师去当班主任,让小学科教师去组织一些专题的家长会,让小学科教师融入整个教学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大教育”等,促进小学科教师素质的提升。
总之,要改变小学科教师“弱势群体”的地位,首先需要各级各类中小学的管理者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科教师。湖南一位教体育的王老师曾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王老师所在的学校开家长会,有一个老太太发言出人意料:“我觉得体育老师工作最好,我孙子每次都打一百分。数学老师应该向人家学习。”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同样是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尺度,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个老太太把常常被‘歧视’的小学科老师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学校管理思想的转变与践行固然十分重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改革和全社会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
小学科教师的这种弱势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管理中的弱势地位。在许多中小学,小学科教学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一直都是处于从属和不被重视的地位。一是在课程安排上起的是调剂作用。以排课表为例,大多数黄金时间段都是优先分配给“主科”,小学科则穿插在其间,用来调节主科在课时安排上的矛盾与冲突,以缓解学生在主科学习后的厌倦与疲劳。就连发给学生的成绩单或素质报告单上,小学科也无一例外排在传统主科的后面。二是小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上的特点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在学校里,许多小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了活泼的教学方法,如,室外教学、观看录像、手工制作、即兴表演、分组合作等惯用的教学手段,但往往会因此被认为是课堂纪律不好、秩序乱、教室太脏、教学目的不明确等等。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习惯于采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苛求小学科教学,并且各种教育教学及考评机制也都是围绕主要学科来设计的,迫于压力,许多小学科教师不得不牺牲教学效果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教育个性与学科特色。
2.在福利待遇中的弱势地位。小学科教师在福利待遇上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首先体现在工资收入上。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间薪酬体系及标准的不一样,小学科教师与主科教师之间的待遇差别也会不一样。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为例,在一般的公办学校和大多数民办学校,除基础工资部分外,小学科教师的岗位工资、超课时工资、浮动工资、奖金等一般都比主科教师低。在江苏某民办学校,陈老师作为小学部政教主任,比与自己同时提拔的教务主任工资少近500元,原因就在于他是美术教师,而教务主任是数学教师。在大多数中小学,小学科教师在其他方面的福利也会遭受不公正待遇。江苏某学校在分配教师住房时,采取了打分的办法计算分配标准,在同一时期进校的教师中,小学科教师要比主科教师低一个级别,分配到的住房自然也不一样。
3.在个人发展上的弱势地位。和主科教师相比,小学科教师的个人发展也会受到应试思维惯性作用的不利影响。一是很难得到提拔重用。在大多数中小学,小学科教师很少有机会进入学校领导班子,因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主要学科的成绩上,选拔主科教师到学校的管理岗位上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干部任用法则。小学科教师就算有机会跻身学校管理干部之列,也往往是担任非教学管理岗位,如行政、后勤、政教等。二是业务发展受到限制。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者都是从主科出身的教师中选拔上来的,这就导致小学科教师在学校里失去了言语权,学校领导在使用和管理小学科教师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对专业的不熟悉而误导小学科教学,从而影响小学科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三是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不断学习进修是一个人获取发展动力的根本保证,可是相对于主科教师热火朝天的各种教研观摩活动和学习进修机会,小学科教师却很少有外出参加教研活动,以及学习、交流和进修的机会,甚至在本校组织的观摩课、展示课都不安排小学科。四是在各种评优活动及职称评定等方面,小学科教师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比如名额少、奖励轻等等。
4.在角色定位中的弱势地位。在大多数中小学,主科教师的角色定位相对比较单纯,除了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之外,还不同程度地担负着班级和学生管理的职责。而小学科教师的主要职责被轻描淡写为调剂课,更为重要的任务反而是课外的针对少数学生进行的特长辅导。除此之外,小学科教师往往还要承担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以浙江某民办学校为例,小学科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带各种兴趣小组及社团,各学部的资料员、资产管理员、餐厅管理员、路队管理员、政教员等工作也几乎全部是由小学科教师担任。并且,每到招生季节,民办学校的小学科教师大都会提前结束各自的课程,被安排到各招生点去参与招生。因此,有的小学科教师戏称自己是“万金油”,他们中间甚至还流传着一句民谣:“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是,与小学科教师所承担的相对较重的工作量相比,他们在学校领导和家长心目中的角色分量却又很轻。比如,小学科教师很少有做班主任的;每当学校召开家长会时,小学科教师尽管在会议筹备期间要担负起出谋划策、物品准备、场地布置等多项工作,但开家长会时他们却基本上不参与,就是参加了也几乎没有家长找他们了解情况;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连学生照毕业相时都不安排小学科教师参加。湖北某公办学校的一位教音乐的赵老师告诉笔者说,他送走过九届初中毕业生,可是和学生们一次毕业相都没照过,尽管他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之一,尽管许多学生在照罢毕业合影之后都会去找他单独留影,但此事却在他的心里永远留下了被“歧视”的烙印。
存在于许多中小学的学科“歧视”现象,在造就小学科教师这一独特的“弱势群体”的同时,也对本应是“真、善、美”的教育造成了戕害。其后果直接表现为学科教育和教师心理的严重失衡。
一是学科教育的失衡。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里普遍存在的对小学科的轻视,使得小学科教学始终处于不被重视和从属的地位,不利于学科的均衡发展和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这与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与国家的新的课程标准里所倡导的人的发展理论也是不相符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
二是教师心理的失衡。中小学学科“歧视”现象是教育的功利性以及文化根源中“重道轻艺”思想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这些传统思维定势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许多小学科教师的心理严重失衡,不少人以当小学科教师为耻,有的人想办法调离教育部门,留下的教师中也有不少人会因为长期的学科“歧视”和身心伤害而变得麻木和无所谓,对工作缺乏热情,消极应付,不思进取。有的人甚至把自己定位为普通职员,而不再是为人师表的教师。
基于上述状况,笔者认为:消除学科“歧视”和教师部落中的“弱势群体”现象,还小学科教育和小学科教师以应有的地位,应该成为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小学科的学科建设。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学科优势,如灵活性、智能性、创造性、综合性以及其特殊的育人功能等。加强对小学科的建设,有助于推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从而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比如,把小学科建设融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对小学科的教学管理进行统一并有系统的设计,加强对小学科教学的专业化管理,通过小学科的学习去带动主课的学习等等。
2.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教师管理与考核机制。教师管理与考核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和高效运作的基本规程之一,在制定这一规程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全体教师为本的原则,赋予包括小学科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同等的地位,并使其获得与其工作数量与质量对等的各种待遇,如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优奖励等等,以激发小学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3.为小学科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小学科而言,学科的发展和教师地位的提高,还有赖于小学科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特别关注小学科教师的个人成长。通过广泛开展科教科研活动,提供各种外出学习与进修的机会,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等,如,尝试让小学科教师去当班主任,让小学科教师去组织一些专题的家长会,让小学科教师融入整个教学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大教育”等,促进小学科教师素质的提升。
总之,要改变小学科教师“弱势群体”的地位,首先需要各级各类中小学的管理者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势,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科教师。湖南一位教体育的王老师曾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王老师所在的学校开家长会,有一个老太太发言出人意料:“我觉得体育老师工作最好,我孙子每次都打一百分。数学老师应该向人家学习。”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同样是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唯一尺度,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个老太太把常常被‘歧视’的小学科老师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此,学校管理思想的转变与践行固然十分重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根本改革和全社会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