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本来不叫“杏花村”,因为每次回老家,总有兄弟和同村邻友们一块闹闹酒什么的,便被小孙孙取名“杏花村”了。
在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我回到了“杏花村”,并开始祭祖活动。祭祖这个严肃而且又有诸多规矩的事情,老伴可内行了。因为这三十多年以来,我们无论在哪过日子,对祖宗的春秋二祭,从来没有间断过。
列祖列宗的那些风水宝地,分散在好几个山坡上。窄小弯曲的山路,长满了荆棘,我们艰难前行。内衣早已湿透,好不容易,才到了第一拨先人的墓地。
此时,土生土长的我,触景生情,免不了又想起了从前。那时候,也不允许祭祖,但父亲在祖母的训导下,不敢忘了祖宗,每年的大年三十,都会带着我们到列祖列宗的墓前“辞岁”的。那些墓地前,空荡荡,冷清清的。
改革开放以后,祖宗们的墓地,也都饰出了豪华。这春秋二祭,自然是十分热闹。那些墓前,塑料制成的黄花,白花,大红花,为那些野岭荒山,平添了许多春色。
不过今年,倒有些特别,列祖列宗的那些邻居们,似乎受到了一些冷落。他们的墓前,看不到鲜花祭品,看不到祭拜过的迹象。这时,似乎有一种声音,从天上飘了下来:“忠孝在心里,在平常的善事中,国泰民安,才是对我们最好的祭祀!看你们如此千里奔波,劳民伤财,我们的灵魂,反而不安!”
显然,这只是幻觉,而这种幻觉,是因心所累。我常想,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农村,那些已经变化很大的现实,快容不下千百年来的风俗。
这些年,家里过得很顺,母亲常说,这是祖宗保佑的好。祭祖活动结束,我们的头上,脸上,还有衣服上,沾的不是灰便是土。但心里感觉踏实,先前的那种沉闷不见了。
母亲早早地站在大门外,等候着我们。
这次离开母亲,虽然不超过三个月,可母亲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但她那满是风霜的脸上,却荡漾着微笑。
无奈,十多年以来,我们只能把彼此的牵挂,深埋在心里。
饱受离别之苦的母亲,还是第一次催我们回家。
过去在家里,母亲喜欢和我拉家常,往往是心事重重地找我,最后却是乐呵呵地离开。
又和往常一样,我不厌其烦,将我的理解,慢慢地告诉母亲。农业现在不是农民的唯一出路,农民要想活得更加有滋味,就得进城务工。在哪方便,就在哪定居下来。像我们这些垸,将来有可能会消失。原来的风俗,比如红白喜事,将来也会围绕更加便捷去变化的。
母親点点头,脸上又出现了笑容。我便趁机动员母亲与我们一道去南方生活。
可小弟说,母亲现在年纪大了,不宜出远门,有他在照顾,一样很开心。小弟谈兴正浓,他说:“现在种田很轻松,都是机械化操作,稻子熟了,只拿袋子去灌装,还不用入库,谷贩子都购了去,我们的任务,就是数钱!”
“大家都到城里去了,乡间的劳务,缺劳力,我也挺忙的,不是一样能赚钱么!”小弟的话,滔滔不绝。
如今的“杏花村”,没有了耕牛,也没有牲猪,听不到狗叫,要不是母亲和其他几个老婆婆放养了几只鸡,这儿很难体会到人气的存在。也许有一天,在城里住腻了的人们,想起了故乡的许多好处,便又回到故乡,“杏花村”便不再寂静了。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
在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我回到了“杏花村”,并开始祭祖活动。祭祖这个严肃而且又有诸多规矩的事情,老伴可内行了。因为这三十多年以来,我们无论在哪过日子,对祖宗的春秋二祭,从来没有间断过。
列祖列宗的那些风水宝地,分散在好几个山坡上。窄小弯曲的山路,长满了荆棘,我们艰难前行。内衣早已湿透,好不容易,才到了第一拨先人的墓地。
此时,土生土长的我,触景生情,免不了又想起了从前。那时候,也不允许祭祖,但父亲在祖母的训导下,不敢忘了祖宗,每年的大年三十,都会带着我们到列祖列宗的墓前“辞岁”的。那些墓地前,空荡荡,冷清清的。
改革开放以后,祖宗们的墓地,也都饰出了豪华。这春秋二祭,自然是十分热闹。那些墓前,塑料制成的黄花,白花,大红花,为那些野岭荒山,平添了许多春色。
不过今年,倒有些特别,列祖列宗的那些邻居们,似乎受到了一些冷落。他们的墓前,看不到鲜花祭品,看不到祭拜过的迹象。这时,似乎有一种声音,从天上飘了下来:“忠孝在心里,在平常的善事中,国泰民安,才是对我们最好的祭祀!看你们如此千里奔波,劳民伤财,我们的灵魂,反而不安!”
显然,这只是幻觉,而这种幻觉,是因心所累。我常想,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农村,那些已经变化很大的现实,快容不下千百年来的风俗。
这些年,家里过得很顺,母亲常说,这是祖宗保佑的好。祭祖活动结束,我们的头上,脸上,还有衣服上,沾的不是灰便是土。但心里感觉踏实,先前的那种沉闷不见了。
母亲早早地站在大门外,等候着我们。
这次离开母亲,虽然不超过三个月,可母亲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但她那满是风霜的脸上,却荡漾着微笑。
无奈,十多年以来,我们只能把彼此的牵挂,深埋在心里。
饱受离别之苦的母亲,还是第一次催我们回家。
过去在家里,母亲喜欢和我拉家常,往往是心事重重地找我,最后却是乐呵呵地离开。
又和往常一样,我不厌其烦,将我的理解,慢慢地告诉母亲。农业现在不是农民的唯一出路,农民要想活得更加有滋味,就得进城务工。在哪方便,就在哪定居下来。像我们这些垸,将来有可能会消失。原来的风俗,比如红白喜事,将来也会围绕更加便捷去变化的。
母親点点头,脸上又出现了笑容。我便趁机动员母亲与我们一道去南方生活。
可小弟说,母亲现在年纪大了,不宜出远门,有他在照顾,一样很开心。小弟谈兴正浓,他说:“现在种田很轻松,都是机械化操作,稻子熟了,只拿袋子去灌装,还不用入库,谷贩子都购了去,我们的任务,就是数钱!”
“大家都到城里去了,乡间的劳务,缺劳力,我也挺忙的,不是一样能赚钱么!”小弟的话,滔滔不绝。
如今的“杏花村”,没有了耕牛,也没有牲猪,听不到狗叫,要不是母亲和其他几个老婆婆放养了几只鸡,这儿很难体会到人气的存在。也许有一天,在城里住腻了的人们,想起了故乡的许多好处,便又回到故乡,“杏花村”便不再寂静了。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