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杏花村”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9891210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老家本来不叫“杏花村”,因为每次回老家,总有兄弟和同村邻友们一块闹闹酒什么的,便被小孙孙取名“杏花村”了。
  在清明节的最后一天,我回到了“杏花村”,并开始祭祖活动。祭祖这个严肃而且又有诸多规矩的事情,老伴可内行了。因为这三十多年以来,我们无论在哪过日子,对祖宗的春秋二祭,从来没有间断过。
  列祖列宗的那些风水宝地,分散在好几个山坡上。窄小弯曲的山路,长满了荆棘,我们艰难前行。内衣早已湿透,好不容易,才到了第一拨先人的墓地。
  此时,土生土长的我,触景生情,免不了又想起了从前。那时候,也不允许祭祖,但父亲在祖母的训导下,不敢忘了祖宗,每年的大年三十,都会带着我们到列祖列宗的墓前“辞岁”的。那些墓地前,空荡荡,冷清清的。
  改革开放以后,祖宗们的墓地,也都饰出了豪华。这春秋二祭,自然是十分热闹。那些墓前,塑料制成的黄花,白花,大红花,为那些野岭荒山,平添了许多春色。
  不过今年,倒有些特别,列祖列宗的那些邻居们,似乎受到了一些冷落。他们的墓前,看不到鲜花祭品,看不到祭拜过的迹象。这时,似乎有一种声音,从天上飘了下来:“忠孝在心里,在平常的善事中,国泰民安,才是对我们最好的祭祀!看你们如此千里奔波,劳民伤财,我们的灵魂,反而不安!”
  显然,这只是幻觉,而这种幻觉,是因心所累。我常想,现在的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农村,那些已经变化很大的现实,快容不下千百年来的风俗。
  这些年,家里过得很顺,母亲常说,这是祖宗保佑的好。祭祖活动结束,我们的头上,脸上,还有衣服上,沾的不是灰便是土。但心里感觉踏实,先前的那种沉闷不见了。
  母亲早早地站在大门外,等候着我们。
  这次离开母亲,虽然不超过三个月,可母亲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但她那满是风霜的脸上,却荡漾着微笑。
  无奈,十多年以来,我们只能把彼此的牵挂,深埋在心里。
  饱受离别之苦的母亲,还是第一次催我们回家。
  过去在家里,母亲喜欢和我拉家常,往往是心事重重地找我,最后却是乐呵呵地离开。
  又和往常一样,我不厌其烦,将我的理解,慢慢地告诉母亲。农业现在不是农民的唯一出路,农民要想活得更加有滋味,就得进城务工。在哪方便,就在哪定居下来。像我们这些垸,将来有可能会消失。原来的风俗,比如红白喜事,将来也会围绕更加便捷去变化的。
  母親点点头,脸上又出现了笑容。我便趁机动员母亲与我们一道去南方生活。
  可小弟说,母亲现在年纪大了,不宜出远门,有他在照顾,一样很开心。小弟谈兴正浓,他说:“现在种田很轻松,都是机械化操作,稻子熟了,只拿袋子去灌装,还不用入库,谷贩子都购了去,我们的任务,就是数钱!”
  “大家都到城里去了,乡间的劳务,缺劳力,我也挺忙的,不是一样能赚钱么!”小弟的话,滔滔不绝。
  如今的“杏花村”,没有了耕牛,也没有牲猪,听不到狗叫,要不是母亲和其他几个老婆婆放养了几只鸡,这儿很难体会到人气的存在。也许有一天,在城里住腻了的人们,想起了故乡的许多好处,便又回到故乡,“杏花村”便不再寂静了。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一个区域文化的建设发展,需要长期积累,更需要有人来发掘传承。而深植土地中吸吮人民所赋予的营养,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精神产品,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而这个团队,需要我们相关部门的培训、引导,使作家作者所创作的精神产品,对我们的地域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大有裨益。东丰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们高瞻远瞩,近几年来,对全县文学创作十分重视,对全县文学创作队伍也下了大气力进行培训、扶植、奖励、引领、指导,使
期刊
认识阿九的人都知道,阿九能当上老师,是因为阿九能喝酒。  那年,阿九高中毕业,仅差五分没考上大学,回家种地。乡长来村里调研,在村长家吃饭。乡长酒量极大,村长的酒量太小,乡长喝得不尽兴,发了脾气,拍起了桌子。阿九看见父亲受屈,上了桌子,摸起酒瓶,给乡长倒满,然后把父亲的酒杯也倒满了,说,我陪你喝,一仰脖,一杯酒就干了。乡长来了劲,也干了那杯酒。阿九咳了几下,又倒满一杯。乡长尽兴了,工作也做得特别愉快
期刊
我家村子后面,有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水库,水库下游的堤坝是头两年县水利局专门调来施工队重新修建的,护坡用的是青石板,坡顶用大理石条镶嵌成一条笔直的边沿,平整的坡顶中间有一个造型别致的小闸楼。  水库四周虽然没有浪漫的芦苇荡,上游却有一大片半人多高散散落落的柳毛甸子。柳枝的下边是各种杂生水草,柳条长年累月地泡在浅水里,枝条尾端呈褐灰色。每到阳春三月,冰消雪化的时候,柳条上便结满毛绒绒的紫褐色柳毛狗,一
期刊
成熟坠落时,秋的浓香诱鼻  嗅觉寻着树果,陶醉陷入山窝  有翅膀拍打甜蜜,有飞足抓落快乐  更有筐篓一次次背回山河  一片榛蘑长进记忆,从此,山里人寻山  的路径祖祖辈辈  一树核桃落在秋季,至此,靠山吃山的  秘诀由老爹领到树下  还有觅果羚鹿;足印,让它们坠入山民  的肉坛  还没有铜铁败露利刃,遍地落果的古法,  坦率着原始童话  藤蔓交织百年酸甜,韧带纵横木丛,拉  紧浓汁蜜液  硬核密封
期刊
初见  第一次见到宋襄公是在公元前642年,我们一般叫周襄王十年,自从孔子的《春秋》风光无两之后,很多人也把那年称为鲁僖公十八年。那时大家也不叫他宋襄公,当然也没人敢直呼他兹甫,只是尊称他为宋公。  农历五月,齐鲁大地,骄阳似火。绵延数里的车马盾矛簇拥着宋襄公的华丽冠盖,那是在伐齐得胜的归途。宋襄公看似无喜无悲,手中的拳头却攥得很紧。  志得意满肯定是少不了的,带头大哥齐桓公深情嘱托,务必要帮助世
期刊
又一个“双十一”在大家的期盼中到来,又一个“双十一”在大家的疯狂中过去。但是,疯狂过后是平静后的兴奋,是退潮后的失落。还有很多人表示后悔地想剁手,当然不是剁别人的手,而是想剁掉自己的手。  我不反对网购,更不反对在“双十一”期间,商家所谓的“献血”“大优惠”“特优惠”等手段,以此来刺激消费、以此来普惠大众、以此来刺激内需、激活市场消费群体……  但是,我想劝劝那些过了“双十一”就想剁手的人,这些人
期刊
老房子不老  但满院的荒草  让老房子的身子矮了下去  每次  我领孙子路过  孙子都远远避开那堵倾斜的墙  不怕,孩子  终有一处是稳妥的  在这摇摇晃晃的世间  作者簡介:赵良玉,退休教师,辽源市作协会员,东丰县作协副秘书长,擅长散文、诗歌等文体,在地市级媒体发表过散文、诗歌百余篇(首)。
期刊
就是一场冷若冰霜  辽阔的旷野,辽远的世界  凋谢、枯黄  還有蝴蝶的翅膀  曾经澎湃的绿色  曾经疯狂的幻想  在闪电中雷鸣般拔节  在风雨中铿锵着力量  远逝的花吻  失去了沁人心脾的香  宿命如果不能改变,就让记忆  重温几回,于梦中飞翔
期刊
深秋时分,偶然信步南山,天空湛蓝高远,秋风略带寒凉。蹲身拾起路旁的一片落叶,迎着午后的阳光轻轻看着它的脉络,记忆如风,多少往事扑面而来。  二十年前,我和几名同学完成了在校的理论学习,回到县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一到医院,我就恨不得马上学会所有临床操作。那时候,我和临床带教老师一起上白班、值夜班,就是休息时间我也泡在医院里,比正式的医护人员还爱岗敬业。我和同学雪因家不在县城就一起租房住,每晚
期刊
那一年,我退休了,在家无所事事。自己觉得还年轻,还可以做许多事情,于是便去了乡下,给人家看水库。这个水库是主家自己新开的,三面环山,一面是水库大坝,大坝边上有路通向山下的村子。而这三面山也是主家承包的,山上除了黑松、落叶松、梨树、李子树,其余的就是沟沟坎坎里长满了的带刺的槐树。每年五月份以后,槐树就会开花,满坡满坎的白白的花衬着绿叶,煞是好看。  槐树很顽强,不管是农田的地头、干涸的水渠边、乱石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