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去南京博物院看《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当我看见那些古代女性日常所用的器物、梳妆盒、脸盆架时,一下子就特别感动,让我想起早就过世的奶奶。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奶奶是小脚,穿的是青布衣裳。虽然年轻就守寡,但她随遇而安,靠自食其力来拉扯四个孩子。她每天会按着太阳的影子来计算时间煮饭,晚上点着油灯关好门窗睡觉,度过了自己平静的一生。
奶奶是位小脚奶奶,可就是这样一个“三寸金莲”的奶奶,居然是自给自足的好手。她不但在院子里种了扁豆和丝瓜,还种着向日葵。徐家大院还有一块地,有她种的山芋和西红柿。我家后院还有一棵花椒树,每年左邻右舍都来分享花椒的果实。
我们和奶奶一起生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奶奶很有规矩:走路不许乱跳,吃饭不许剩下,生活极有规律。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奶奶信佛,早晚都会上香。有时到了佛祖过生日,她还会买回鱼虾去大运河里放生。每次家门口来了要饭的,奶奶肯定不会让人家空手而归,不是给米饭,就是给钱。记得奶奶养的那只老猫被邻居药死之后,奶奶还做了一只黑帽子给老猫戴上,然后带着我和妹妹把老猫埋在运河的河堤旁边,至今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
不过,许多年来,我对奶奶的整体认知是模糊的,直到这次看到了展览的前言,我从其中的“三从四德”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记得当年在那个“批林批孔”的年代,见到“三从四德”,无疑就像遇到洪水猛兽一样恐惧。可是真正的“三从四德”是什么呢?让我们好好地补上这一课: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其实就是讲人生归属的不同阶段。
“四德”——德、容、言、工。就是说女性第一要做有德之人,能正身立本;第二是要整顿好自己的相貌,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第三是言语文雅,与人交谈要随意附意、善解人意,并能知晓慎言持重;第四是掌握治家之道和家内生活必须的手工制作,能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掌握家政织绣等技能。
补了这一课之后,我才发现我奶奶这样的旧式妇女,原来都是用“三从四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的。事实上,“三从四德”也是几千年来,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文明要求,尤其是“四德”,简直就是“和谐、进步”在家庭里面的最好体现。
就像我奶奶,虽然是一位初识字的旧式妇女,但她教给我们的“慈悲、温婉、善良、自立”却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尤其是她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要成人,自成人!”这和陈丹青先生的那句“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是不谋而合。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男性无疑是所谓社会发展的“明流”,但是我们不要忽视女性所发挥的“暗流”。事实上,古往今来,男性要不忙应试求功名,要不求富贵外出做生意,最不济的也要养家糊口,在外面拼命赚钱。那么照顾家庭的责任就会落在女性身上,包括孩子的开蒙教育也基本是靠女性,虽然她们一直处在“附属”的地位,隐藏在男性光亮的背后,但依旧能在家庭里发挥自己的作用,相夫教子,勤俭持家,默默地操劳一生。难怪有人说,一个女人可以影响三代人,这其实是有道理的。
现代社会里,虽然妇女已经解放,甚至在某个领域能抵“半边天”,但不要忘记“女人是水做的”这个概念,也不要忘记男女在生理上还是有别的,更不要忘记“温婉和善良”是数千年来女性为人处世的看家法宝。
就像我们在教育这个问题上,眼睛总是盯着世界上一些先进教育体系和方法,当然这样做本身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过这次《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我才发现中国传统的“母爱教育”如此伟大,让人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奶奶是小脚,穿的是青布衣裳。虽然年轻就守寡,但她随遇而安,靠自食其力来拉扯四个孩子。她每天会按着太阳的影子来计算时间煮饭,晚上点着油灯关好门窗睡觉,度过了自己平静的一生。
奶奶是位小脚奶奶,可就是这样一个“三寸金莲”的奶奶,居然是自给自足的好手。她不但在院子里种了扁豆和丝瓜,还种着向日葵。徐家大院还有一块地,有她种的山芋和西红柿。我家后院还有一棵花椒树,每年左邻右舍都来分享花椒的果实。
我们和奶奶一起生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奶奶很有规矩:走路不许乱跳,吃饭不许剩下,生活极有规律。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奶奶信佛,早晚都会上香。有时到了佛祖过生日,她还会买回鱼虾去大运河里放生。每次家门口来了要饭的,奶奶肯定不会让人家空手而归,不是给米饭,就是给钱。记得奶奶养的那只老猫被邻居药死之后,奶奶还做了一只黑帽子给老猫戴上,然后带着我和妹妹把老猫埋在运河的河堤旁边,至今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晚霞满天的黄昏。
不过,许多年来,我对奶奶的整体认知是模糊的,直到这次看到了展览的前言,我从其中的“三从四德”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记得当年在那个“批林批孔”的年代,见到“三从四德”,无疑就像遇到洪水猛兽一样恐惧。可是真正的“三从四德”是什么呢?让我们好好地补上这一课: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其实就是讲人生归属的不同阶段。
“四德”——德、容、言、工。就是说女性第一要做有德之人,能正身立本;第二是要整顿好自己的相貌,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第三是言语文雅,与人交谈要随意附意、善解人意,并能知晓慎言持重;第四是掌握治家之道和家内生活必须的手工制作,能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掌握家政织绣等技能。
补了这一课之后,我才发现我奶奶这样的旧式妇女,原来都是用“三从四德”来规范自己的生活的。事实上,“三从四德”也是几千年来,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文明要求,尤其是“四德”,简直就是“和谐、进步”在家庭里面的最好体现。
就像我奶奶,虽然是一位初识字的旧式妇女,但她教给我们的“慈悲、温婉、善良、自立”却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尤其是她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要成人,自成人!”这和陈丹青先生的那句“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是不谋而合。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男性无疑是所谓社会发展的“明流”,但是我们不要忽视女性所发挥的“暗流”。事实上,古往今来,男性要不忙应试求功名,要不求富贵外出做生意,最不济的也要养家糊口,在外面拼命赚钱。那么照顾家庭的责任就会落在女性身上,包括孩子的开蒙教育也基本是靠女性,虽然她们一直处在“附属”的地位,隐藏在男性光亮的背后,但依旧能在家庭里发挥自己的作用,相夫教子,勤俭持家,默默地操劳一生。难怪有人说,一个女人可以影响三代人,这其实是有道理的。
现代社会里,虽然妇女已经解放,甚至在某个领域能抵“半边天”,但不要忘记“女人是水做的”这个概念,也不要忘记男女在生理上还是有别的,更不要忘记“温婉和善良”是数千年来女性为人处世的看家法宝。
就像我们在教育这个问题上,眼睛总是盯着世界上一些先进教育体系和方法,当然这样做本身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过这次《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我才发现中国传统的“母爱教育”如此伟大,让人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