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为什么不爱看春晚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自从1983年上线以来,春晚就成了人们印象中家家户户除夕之夜必看的节目。普天同庆、天下同乐,也一贯是春晚宣传的重要理念。
  但事实上,南方人和北方人对看春晚的兴趣大相径庭。
  有调查显示:春晚收视率由北向南逐渐递减,越往南,人们对春晚的兴趣越低。很多南方人甚至对看春晚露出了迷惑而嫌弃的表情,这背后的原因有些复杂。
  南方人究竟为什么不爱看春晚呢?
  多年前,网上就流传着一张中国春晚收视率地图。从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春晚的受欢迎程度由北向南递减:由东北进入关内是一道坎,华北进入长江流域是一道坎,从华中进入岭南又是一道坎。
  其实这张图传递的信息还不够惊人,因为在海南这个南陲省份,春晚的收视率其实只停留在1%左右,相比东北高达80%左右的收视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应具有全国性的春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北方人的节目,在南方缺乏影响力。

2


  南方人对春晚节目本身的迷惑,是春晚在南方吃不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晚节目,尤其是语言类节目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有着强烈的“北方味儿”。比如曾经作为语言类节目扛把子的相声,看似具有全国性,但其实是一门发源于京津一带的艺术。被东北演员发扬光大的小品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有上海、湖南、四川等地选派的南派语言节目入选,但多数只作为点缀,比例与北方节目不可同日而语。
  语言类节目吸引观众,靠的是能产生共鸣的幽默感。这不仅需要语言上的共通性,还需要演员与观众间无须解释的文化默契。对于语言差别明显、文化习惯差异巨大的南北方人来说,看对方的幽默节目,无异于看哑剧,笑不出来才是常态。
  另一重原因可能是春晚所表达的年俗、年味也都偏重北方,对南方的展示有限,难以获得南方观众的认同。
  比如春晚中最常见的年味意象就是吃饺子,不仅是吃,前期还有擀皮、剁馅、包制等不同的工序。这是典型的北方习俗,甚至可以更精确地说是东北习俗,因为即使同样是北方面食,其他地区也未必就要自己包白菜肉馅的饺子,比如胶东人包海鲜饺子,华北人蒸花馍,各有不同。
  至于南方,吃的是元宵年糕,就算吃饺子也不会自己擀皮。对他们来说,春晚里的场景看上去只是行为艺术,很难产生共鸣。

3


  更糟糕的是,即使春晚里勉强出现了南方人或者南方节目,他们的形象也大多不太美妙。
  比如来自辽宁的巩汉林老师是春晚常客中最爱扮演南方人的,可能是因为他清瘦的外形看上去够南方,于是他在角色里经常学南方口音,平舌音翘舌音不分——虽然你很難断定角色究竟是“长三角”人士还是“珠三角”人士。而在人物的塑造上,他的这类角色也往往是精明、拜金的,比如《如此包装》里祸害评戏的经纪人、《装修》里为了省一块一坐车花了七十七买钉子的业主等。
  高级的喜剧应是将一个普通人置于特殊的环境中,以剧情传达欢乐,用口音和刻板形象制造的笑点本就有歧视之嫌疑。当然春晚上也会有本山老师饰演的东北农民、蔡明老师饰演的北京大妈、孙涛老师饰演的山东保安等倒口形象。但他们的人物设定往往是正面的,南方角色的形象却经常是被批判的。
  南方人听到了不标准的乡音,还看到了负面的“人设”,不仅不会开心,还会觉得被冒犯,最终选择换台也不足为奇。

4


  以上是对春晚节目不讨南方观众喜爱原因的探讨。但仅仅看到这一层还是浅了,因为春晚作为一种“年俗”,竞争对象不仅是各地方台的春晚,还有一些地方的除夕传统活动。活动内容越丰富,参与条件越好,人们留在家里看电视的动力就越不足。
  北方,尤其是东北,春节期间气候苦寒,人们不太愿意参加室外活动。很多年轻人已经连走亲访友的动力都没有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炕上,干吃乱炖,唠家常有些冷清,打开电视用春晚当背景音是不错的选择,收视率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可在南方,传统活动因气候和文化环境而选择众多,春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这方面,广东人是有发言权的。
  从腊月底开始,广东的花街就开始陆续摆摊了。在省会广州,各个区都有自己的花街花市,挤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潮汕老板们出门买金橘树配公司、大学生买桃花配对象、戴着红丝巾的阿姨买兰花配自己,这时候造访广州才会知道为什么这座城市又叫花城。
  花街提供的也不仅仅是花市。舞龙舞狮、彩灯夜秀、小吃玩具应有尽有,一家老小都能在花市里找到想要的娱乐。春节期间,广东很多地方的气温都还有10℃以上,户外活动令人舒适,大家自然不用待在家里看电视。
  春节期间,长江流域的气候没有广东那么宜人,但人们还是有逛庙会、赏灯的习惯。如果嫌冷不愿意出门,那摆上一桌麻将也算是传统艺能。从上游的四川、重庆,到下游的上海,过年期间的家庭麻将聚会是一年里最让人期待的保留项目。
  一旦“吃杠碰”走起来,谁还想看春晚呢?
  在种种室内外活动中,春晚作为一个新年节目提供的社交和娱乐功能在南方被大大稀释,存在感自然不强,很难称之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民俗”。
其他文献
高中时,我极爱读《红楼梦》。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喜爱更多的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少年意气——人说“少不读红楼”,我便偏要读——并不具备任何的鉴赏能力。尽管如此,《红楼梦》依然做了我三年的枕边读物。我一遍遍地翻阅,细细地抄录里面的句子,像一个误入牡丹亭的稚童,只看见那姹紫嫣红的好春色,却望不到断井残垣的凄凉。  这样的喜爱无疑是浅薄的,我背下了每个人的判词,却因为不了解悲剧与宿命,只是将它们当作精妙的唱
期刊
一  在即将离开家前往另一个城市的前一天,我看到他,躲在16楼那片阳光下的阴影里,偶尔与我说一两句话。他的手里提着塑料袋,里面装着他认为我坐火车时所必要的一切。袋子鼓鼓胀胀,可以看到面包、苹果、保温杯的隐约轮廓。我知道,他说不完、说不出口的话,都装在里面。  这个到分离时刻依旧不会跟我说什么的人,在阳光下眯着眼睛,沉默着,躲在楼层的阴影里。夏末秋初,日光依然炽烈。我看到他衬衫的背后,已经有濡湿的痕
期刊
站在窗前,小屋外有只蝴蝶飞过,它停下来了,停在我面前。  我们很近很近,仅隔了一块透过阳光的玻璃。它的翅膀一挥一挥,我不自觉地想起了精灵扑闪扑闪的大眼睛。  好美,真的好美。  我好想直接穿过玻璃,抓住它。  是的,抓住它,然后拥有它,不放开。  去吧!去抓住它,之后它就是你的了,属于你一个人。内心深处有声音传来,一下一下拨动着我的心弦。  我的双腿,缓慢地移动着,每移动一小步,内心就会增添一份渴
期刊
看法  保持安静是最基本的礼仪  文|易之  京沪高铁设“静音车厢”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波澜。这则消息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為人们实在是苦噪声久矣。可以说,现在坐一趟高铁,真的很想让自己静静。  静音车厢,自然是奔着这样的期待而来的。只不过可不可行、效果几何,依然悬在半空。睡觉打呼允不允许?电话能不能接?能不能说话?上述行为如果都允许,是不是还有个分贝指标?如果违反了规定,会被调换车厢吗?这些
期刊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去那种只有一个店面的小奶茶铺。这种店铺不大,却显得温馨,吧台旁边放置着三两张桌椅,大致都是这样的格局。  点上自己想吃的食物,静静地坐在角落里。食物做得很精美,赏心悦目,光看着就有一种满足感,迫不及待地想去尝一尝。而店铺里,最能吸引我的就是那一张张写着各种心事的小纸片,无规律地贴满一面墙。第一次见到,就非常有感触,也向店家要了纸和笔,写下了自己的心间旧事。  记得有张纸片
期刊
前些天忙里偷闲看了一集新剧——青涩的女主角失去了兼职,而家中有一个妹妹,还有重病的母亲。被逼无奈之下,她卖掉了自己喜欢的钢琴。  她选择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成为偶像。  这么概括起来好像有一些可笑,但我当时看的时候红了眼眶。  两年前,我任性执拗,怜悯那些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大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就是如此可悲。  可现在,我怜悯我自己,逐渐被生活磨去棱角,向圆滑的大人靠齐。  成为大人就是如此无奈的过程
期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学习,而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能确定人生的志向,所以我觉得孔子真的了不起。关于这么了不起的孔子,我却只想讲三个与他有关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子见南子。  南子是春秋时期的女政治家,她的夫君是卫国国君卫灵公。史书记载,南子生性淫乱。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觐见南子,孔子学生子路对老师此举颇
期刊
北宋将军曹彬是个十分仁慈的人。有一年冬天,家中子弟因为他居住的堂室年久失修,想重新整修,把想法跟他一说,他连忙摆手:“现在正值严冬,有很多虫子躲在墙壁瓦石之间冬眠,不可因整修而伤害了它们。”真可谓是“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应当不在唐僧之下。在这样的心念下,曹彬行为处事总是顾及他人,柔软得让人心生温暖。  曹彬曾以主帅的身份统领大军,征伐南唐。北宋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将金
期刊
有一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到济南参加一个活动时,我们见了一面,他赠我新出版的书评和读书随笔集《爱读书》,并在书的扉页写下:读书是最美的姿态。这话最合我意。我喜欢!  是的,读书是最美的姿态。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就是法国画家弗拉戈纳尔的油画作品《读书少女》,画中的少女侧面而坐,恬静自在,优雅大方,正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在我的心里,这是画家弗拉戈纳尔最美的作品。弗拉戈纳尔是我所喜欢的法国画家之一,他
期刊
1  徐阳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采访傅梅堂的场景:骨相分明的少年,穿着宽大的黑白色校服,黑色的裤脚挽起一截,露出白玉般的脚踝。他坐在沙发与墙壁形成的逼仄空间中,低垂着头,明明看不清表情,却莫名地让人能察觉到柔软的情绪,像是水底的一团青荇。  后来,他站起来,挂着温和的笑容与新闻社的学长学姐们打招呼,并按照他们的要求,在礼堂与教学楼前念演讲稿。徐阳举着打光板跑前跑后,望见乳白色的光点落在少年的鼻翼上,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