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人口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适时微调人口生育政策,才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长期均衡 人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生育政策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人口计生工作作出了科学的定位,指明了方向与道路,提出了任务和要求。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始终坚持和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
一、人口发展的三性决定了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难度
人口发展具有惯性、周期性、滞后性。一是人口发展的惯性。在人口学方面有一个规律,就是说假如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人口的生育率不会马上降下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降下来,这是人口发展惯性作用的,所以,看人口的某一现象发生以后,它的效应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二是人口发展的周期性。美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出现一个婴儿潮,中国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出现了一个婴儿潮,这些婴儿潮都会在人口的发展历史上留下印记,并且会周期性的重现印记。三是人口发展的滞后性。人口发展中的问题不是马上就会显现,它可能是延迟到10年、加年甚至是30年之后才显现其严重性。假如说现在发现子女不够,不足以给我养老,我现在再生已经是没有可能了;就是有可能生出来的话,还要经过20年才能来养我,也已经晚了。人口学要经常做预测的。假如你到20年之后,你的劳动力是短缺的话,恐怕你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现在就要考虑生育了。因为滞后,所以要把人口的后果要提前预测,提前安排。
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到了后人口转变时代。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原则。但是,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我国的问题已经截然不同了。二、三十年前我国人口最大问题是人口过快增长,所以我国最大目标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人口增长速度适度降下来。现在面临的是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动态、人口静态、人口生育等问题,各种人口问题纷繁呈现。在人口开放型国度里,地区间人口在自然人口增长上还有人口流动引起的人口增减变动。中国现在有11%-12%流动人口,发达地区不仅有自然人口增长,还有移动人口增长。落后地区只有自然人口增长,没有移动人口增长,相反有人口净流出,使落后地区人口在流动中减少。人口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了,人口老年问题、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人口动态变动影响因素多且不确定,我国的生育政策变与不变?是变松还是变紧?变松了人们愿不愿意生育?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二)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到一个减速增长时代。人口学家预测,我国2030年-2035年出现人口零增长,人口峰值可能达到14.7亿人-15亿人,人口规模由扩大转为缩减。到2050年缩减到14亿人,2100年缩减到10亿人。联合国2006年的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降到14亿人口。美国资讯局2008年的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降到14亿人口左右。中国人口规模还是很大的。
(三)中国人口快速流动促成为城镇人口大国。我国人口普查、抽查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由1982年的1100万人增长到2005年14700万人、2010年23246万人。也就是说,把20%的中国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不断的流动。农村20岁到50岁的男男女女都流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给发展带来了零零总总的一些问题,贡献远远大于他的消极面的影响。没有2、3亿农民工,就没有经济社会这么高速的发展。农民工流动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把农民工流动叫盲流,现在叫明流。2000年普查资料显示:湖南的80%的流动人口跑到珠江三角洲去了。广东使用流动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长三角占20%,京津不到10%,新疆的3.3%。调查的时点是十一月一号。新疆棉花人工采摘,机器采摘降低棉花的品质。60-100万采棉工。流动人口换一个词,叫人口红利。谁获取的人口红利最多,是广东省,其次是长三角。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有速度迅速势头凶猛特点。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999年十分之一,2007年九分之一,2010年八分之一,2020年五分之一,2030年四分之一,2050年三分之一,这就是社会严重问题。家庭结构在人们少生孩子的情况下越来越小型化、简单化、核心化,家庭关系越来越变得松散。2005年一人户占10.73%,二人户占24.48%,三人户占29.83%,四人户占19.18%,五人户占10.18%,六人以上户占5.59%。一、二、三人户占总户的65.05%。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0.76亿人,2008年1.06亿人,预计2045年增至3.21亿(60岁以上4.34亿),1995年到2045年50年间翻了3.22番,年均增长2.88%,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8倍多。这是不可更改的人口自身发展规律。我们谈论老年人问题,不是谈今天的老年人问题,为什么?今天的老年人问题好解决。今天的老龄人一般都有两个以上孩子来养老。我们要谈的就是2030年至2045年的老年人问题,到那时候估计一个孩子要养3个老人,会是一种没有孩子伺候在你的床前的状况与结局。追求健康长寿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没有什么人在那里研究怎样让人早死,那是有背于人伦的。所以说未来5-60年能剩下来老龄人,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二是加速老龄化;2000年老龄化程度为6.98%,老龄社会开始了,越来越变得老态。预测2016年超过10%,2036年超过20%,2045年达到22.4%,且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三是高龄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是老年人群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990年为768万人,2000年增加到1412万人,预计2050年扩大到9948万人,占总人口的6.74%,占老年人口的29.21%。2052年超过1亿人。高龄老人时最需要社会和家庭关照人群。 (五)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危击社会安全稳定。中国人喜欢生男孩,尤其在少生的前提之下,很多人不生男孩不罢休。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新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比较正常(103-107),只有个别年份有点高。1982年人口普查就发展达到107.4,1982年以后就直线上升的,2007年高达120.22。从静态胎次来看,胎次次数越高,性别比越高:2000年的第一胎次正常、第二胎次147、第三胎次160、第四胎次160。从动态胎次来看,同一胎次,随时间推移性别比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胎次性别比基本正常;第二胎次越来越高,1982年正常,1990年120,2000年147,2005年142;第三胎次、第四胎次与第二胎次发展趋势一样。死亡率,5岁以下的,女孩高于男孩。原因是遗弃、溺杀女婴社会上比较普遍导致的。男孩偏好的基础,是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男孩偏好决定男性比女性多出生,导致出生性别比高。
三、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时地微调生育数量政策
在计划生育政策演进中,一定要记住几个时间关节点:一个是1978年在修宪时,从国家层面把计划生育首次写进了“宪法”,“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再次修宪时,从微观的角度、家庭的角度,把修改为:“夫妇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确立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人口5.4亿人,土改取得巨大成功,耕者有其田,营养得到很大改善,同时社会稳定了,死亡率下降,1954年增至6亿多人口。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社会是不会失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克服一切人口问题。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后期的以后,我国人口增长非常之快,十年时间就增加了一个亿。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率直线下降,死亡率直线上升。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位傲骨学者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他说,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生产资料不匹配,应当适当的控制人口。我们要正视,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人口死亡率又开始下降了,到70年代中期就下降到了6-7‰,这个水平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1963年我国出生率从低谷一下子上升到了43.6‰的高水平,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1963年生育率折合成总和生育率7.5。全国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时就明确提出: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和城市实行有计划的生育。但是1964年后的1966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就是对生育率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微下降,总是在30%0高位水平运行。所以,在1971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从1970年陆续改成一个正式建制单位,叫计划生育委员会。这就拉开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序幕,中国最早计划生育政策是晚、稀、少,就是晚婚晚育,拉开间隔生,少生。晚、稀、少政策弹性大,很不好落实。计划生育弹性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就改为搞刚性政策了。1970年代中期刚性政策是三个可以,两个不少。1970年代末期是两个不多,一个不少。1970年代计算机引入中国,当时系统工程的一位科学家宋健,他带领一帮学者用计算机来预测中国的人口,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个预测方案。如果每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的话,中国有希望在2000年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于是他们就组织一批人去论证,论证后就给中央写了一个建议,中央也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在80年代就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就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但是大家知道,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与改革开放的时间是重叠的,安徽的小岗村改革基本上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发展是需要劳动力。同时我们社会公共政策没有跟上,农村靠什么来养老,中国传统是养儿防老,你只要我生一个,我劳动力不够,给了我土地,我没有劳动力,同时只生一个,我生了一个女儿,20年后长大成人嫁给别人了,我就空巢了,我既没人种地了,也没有人养老了,怎么办?而国家的社会养老政策又没有覆盖到农村。在农村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我国在1984年,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生育二胎,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就不再生了,这就是一孩半政策。一孩半政策基本上持续到2013年底。2014年国家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数量政策进行适时的微调,其他的一些计划生育要素也在优化,由过去的行政强制的计划生育手段,变成了要依法行政,要利益导向,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等等越来越人性化了。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长期均衡 人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生育政策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人口计生工作作出了科学的定位,指明了方向与道路,提出了任务和要求。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始终坚持和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
一、人口发展的三性决定了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难度
人口发展具有惯性、周期性、滞后性。一是人口发展的惯性。在人口学方面有一个规律,就是说假如经济发展了,社会发展了,人口的生育率不会马上降下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降下来,这是人口发展惯性作用的,所以,看人口的某一现象发生以后,它的效应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二是人口发展的周期性。美国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出现一个婴儿潮,中国在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出现了一个婴儿潮,这些婴儿潮都会在人口的发展历史上留下印记,并且会周期性的重现印记。三是人口发展的滞后性。人口发展中的问题不是马上就会显现,它可能是延迟到10年、加年甚至是30年之后才显现其严重性。假如说现在发现子女不够,不足以给我养老,我现在再生已经是没有可能了;就是有可能生出来的话,还要经过20年才能来养我,也已经晚了。人口学要经常做预测的。假如你到20年之后,你的劳动力是短缺的话,恐怕你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现在就要考虑生育了。因为滞后,所以要把人口的后果要提前预测,提前安排。
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到了后人口转变时代。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实施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原则。但是,今天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我国的问题已经截然不同了。二、三十年前我国人口最大问题是人口过快增长,所以我国最大目标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人口增长速度适度降下来。现在面临的是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动态、人口静态、人口生育等问题,各种人口问题纷繁呈现。在人口开放型国度里,地区间人口在自然人口增长上还有人口流动引起的人口增减变动。中国现在有11%-12%流动人口,发达地区不仅有自然人口增长,还有移动人口增长。落后地区只有自然人口增长,没有移动人口增长,相反有人口净流出,使落后地区人口在流动中减少。人口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了,人口老年问题、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人口结构不合理问题。人口动态变动影响因素多且不确定,我国的生育政策变与不变?是变松还是变紧?变松了人们愿不愿意生育?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二)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到一个减速增长时代。人口学家预测,我国2030年-2035年出现人口零增长,人口峰值可能达到14.7亿人-15亿人,人口规模由扩大转为缩减。到2050年缩减到14亿人,2100年缩减到10亿人。联合国2006年的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降到14亿人口。美国资讯局2008年的预测,2050年中国人口降到14亿人口左右。中国人口规模还是很大的。
(三)中国人口快速流动促成为城镇人口大国。我国人口普查、抽查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由1982年的1100万人增长到2005年14700万人、2010年23246万人。也就是说,把20%的中国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不断的流动。农村20岁到50岁的男男女女都流到了城市。流动人口给发展带来了零零总总的一些问题,贡献远远大于他的消极面的影响。没有2、3亿农民工,就没有经济社会这么高速的发展。农民工流动方向,改革开放初期把农民工流动叫盲流,现在叫明流。2000年普查资料显示:湖南的80%的流动人口跑到珠江三角洲去了。广东使用流动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长三角占20%,京津不到10%,新疆的3.3%。调查的时点是十一月一号。新疆棉花人工采摘,机器采摘降低棉花的品质。60-100万采棉工。流动人口换一个词,叫人口红利。谁获取的人口红利最多,是广东省,其次是长三角。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有速度迅速势头凶猛特点。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999年十分之一,2007年九分之一,2010年八分之一,2020年五分之一,2030年四分之一,2050年三分之一,这就是社会严重问题。家庭结构在人们少生孩子的情况下越来越小型化、简单化、核心化,家庭关系越来越变得松散。2005年一人户占10.73%,二人户占24.48%,三人户占29.83%,四人户占19.18%,五人户占10.18%,六人以上户占5.59%。一、二、三人户占总户的65.05%。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1995年0.76亿人,2008年1.06亿人,预计2045年增至3.21亿(60岁以上4.34亿),1995年到2045年50年间翻了3.22番,年均增长2.88%,是同期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8倍多。这是不可更改的人口自身发展规律。我们谈论老年人问题,不是谈今天的老年人问题,为什么?今天的老年人问题好解决。今天的老龄人一般都有两个以上孩子来养老。我们要谈的就是2030年至2045年的老年人问题,到那时候估计一个孩子要养3个老人,会是一种没有孩子伺候在你的床前的状况与结局。追求健康长寿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没有什么人在那里研究怎样让人早死,那是有背于人伦的。所以说未来5-60年能剩下来老龄人,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二是加速老龄化;2000年老龄化程度为6.98%,老龄社会开始了,越来越变得老态。预测2016年超过10%,2036年超过20%,2045年达到22.4%,且一直保持在20%以上。三是高龄化;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是老年人群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990年为768万人,2000年增加到1412万人,预计2050年扩大到9948万人,占总人口的6.74%,占老年人口的29.21%。2052年超过1亿人。高龄老人时最需要社会和家庭关照人群。 (五)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危击社会安全稳定。中国人喜欢生男孩,尤其在少生的前提之下,很多人不生男孩不罢休。我国出生性别比在新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比较正常(103-107),只有个别年份有点高。1982年人口普查就发展达到107.4,1982年以后就直线上升的,2007年高达120.22。从静态胎次来看,胎次次数越高,性别比越高:2000年的第一胎次正常、第二胎次147、第三胎次160、第四胎次160。从动态胎次来看,同一胎次,随时间推移性别比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一胎次性别比基本正常;第二胎次越来越高,1982年正常,1990年120,2000年147,2005年142;第三胎次、第四胎次与第二胎次发展趋势一样。死亡率,5岁以下的,女孩高于男孩。原因是遗弃、溺杀女婴社会上比较普遍导致的。男孩偏好的基础,是文化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男孩偏好决定男性比女性多出生,导致出生性别比高。
三、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时地微调生育数量政策
在计划生育政策演进中,一定要记住几个时间关节点:一个是1978年在修宪时,从国家层面把计划生育首次写进了“宪法”,“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到1982年再次修宪时,从微观的角度、家庭的角度,把修改为:“夫妇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确立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人口5.4亿人,土改取得巨大成功,耕者有其田,营养得到很大改善,同时社会稳定了,死亡率下降,1954年增至6亿多人口。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社会是不会失业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克服一切人口问题。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后期的以后,我国人口增长非常之快,十年时间就增加了一个亿。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率直线下降,死亡率直线上升。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位傲骨学者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他说,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生产资料不匹配,应当适当的控制人口。我们要正视,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人口死亡率又开始下降了,到70年代中期就下降到了6-7‰,这个水平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1963年我国出生率从低谷一下子上升到了43.6‰的高水平,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1963年生育率折合成总和生育率7.5。全国制定农业发展纲要时就明确提出: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和城市实行有计划的生育。但是1964年后的1966年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就是对生育率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微下降,总是在30%0高位水平运行。所以,在1971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从1970年陆续改成一个正式建制单位,叫计划生育委员会。这就拉开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序幕,中国最早计划生育政策是晚、稀、少,就是晚婚晚育,拉开间隔生,少生。晚、稀、少政策弹性大,很不好落实。计划生育弹性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就改为搞刚性政策了。1970年代中期刚性政策是三个可以,两个不少。1970年代末期是两个不多,一个不少。1970年代计算机引入中国,当时系统工程的一位科学家宋健,他带领一帮学者用计算机来预测中国的人口,很容易就能做出一个预测方案。如果每一个家庭生一个孩子的话,中国有希望在2000年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于是他们就组织一批人去论证,论证后就给中央写了一个建议,中央也就采纳了这个建议。在80年代就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除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就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但是大家知道,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与改革开放的时间是重叠的,安徽的小岗村改革基本上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发展是需要劳动力。同时我们社会公共政策没有跟上,农村靠什么来养老,中国传统是养儿防老,你只要我生一个,我劳动力不够,给了我土地,我没有劳动力,同时只生一个,我生了一个女儿,20年后长大成人嫁给别人了,我就空巢了,我既没人种地了,也没有人养老了,怎么办?而国家的社会养老政策又没有覆盖到农村。在农村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我国在1984年,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可以生育二胎,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就不再生了,这就是一孩半政策。一孩半政策基本上持续到2013年底。2014年国家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数量政策进行适时的微调,其他的一些计划生育要素也在优化,由过去的行政强制的计划生育手段,变成了要依法行政,要利益导向,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等等越来越人性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