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中小银行面临同业竞争加剧、高通胀、金融脱媒、监管资本提升等因素冲击,但同时也容易陷入因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承担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风险的误区。对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都很难长期保持快速的规模扩张,又拥有安全的资产质量。
近年来,各地中小银行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跨区域扩张、开拓新业务品种,发展势头可谓迅猛。然而,近期的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汉口银行假担保事件、温州银行骗贷案等负面事件表明,快速扩张的中小银行似乎正迎来一个风险暴露期,如果不适当控制当前快速扩张步伐,极有可能陷入危险的泥潭。
木桶原理促中小银行进入瓶颈状态
木桶原理表明,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水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快速扩张必须要以一定的管理边界作为支撑,盲目追求规模势必会给其经营埋下隐患。与国内的大行相比,中小银行在管理、人才、风控等方面是明显存在短板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城商行资产负债增速接近4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短期内资产的快速膨胀,并没有伴随着管理、人才、风控等方面的迅速提升,这些软条件就成为制约其稳健发展的短板。当前,中小银行需要进行全方位整顿,查找自己的那块短板,并做出相应改进措施,防止“小马拉大车”。
“萝卜快了不洗泥”可致突然崩盘
提升品牌形象对于银行而言极为重要,规模扩张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中小银行的认可度。在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中,为了追求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会加大实施异地扩张力度,追求分行、支行数量。据银监会数据,2010年,147家城商行中,有62家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行(含筹建)。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家电、酒店等行业的连锁模式,而在连锁行业不乏盲目扩张而被迫关闭的案例。例如,曾经在国内名噪一时的普尔斯马特,经过短短7年发展,在2004年达到年销售总额40亿元人民币、店面46家的巅峰后,却在2005年轰然倒下,其首席执行官吴卫东总结为“扩张太快导致崩盘”。因此,中小银行应该放慢速度,防止类似突然崩盘的出现。
泥沙俱下的风险积累
规模扩张有利于中小银行扩大市场覆盖面,分散经营风险;为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集中度风险;有利于增强资本实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在快速扩张中,部分中小银行为了尽快做大规模,使出浑身解数,采取与民间借贷合作揽储,高息揽存;为了消化资产规模,在项目审核中降低标准的现象也会出现,导致高风险业务增加。据财政部2010年8月的公告,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普遍存在违规放贷等问题。随着近期资产规模的逐渐扩大,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仍将受到严峻挑战。
地方政府无形的手
即使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大多数中小银行仍均与地方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隐形的行政干预来为一些地方企业实现融资便利,以实现为地方利益服务的目的,这种违背市场经济的政府行为无疑加大了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体制因素制约,地方政府也很容易对当地银行监管部门施加压力,监管部门在监管尺度上、抽查频率可能会放松。上述两种行为,都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小银行在项目审批中降低门槛。要解决该问题,应该继续加强公司治理改革,真正转变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规模扩张有利于中小银行增加业务种类,使收入来源多样化,有利于中小银行加强与同业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金融业务,同时降低流动性风险。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度扩张导致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波严重的金融机构倒闭潮,1980-1994年15年间,共有1295家储贷社和1617家商业银行破产或接受援助,相当于平均每隔1天就有1家存款机构倒闭或接受援助。破产银行或储贷社的资产总计达到了9240亿美元,占整个银行系统的比例为20.5%。分析其中原因之一为:在80年代初期的监管放松之后,储贷社通过扩大经营业务范围、购买异地银行信贷资产等途径进行了快速扩张,最终由于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业衰退等各类外部环境因素,这些机构纷纷破产或接受援助。
规模重要安全更重要
如今,中小银行面临着规模与安全孰轻孰重的矛盾。规模扩张有利于中小银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在于利用规模经济,摊薄运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然而规模经济也存在着一个极限,当超越这个极限后,将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而这个极限与中小银行的自身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均有密切关系。如今,中小银行面临同业竞争加剧、高通胀、金融脱媒、监管资本提升等因素冲击,但同时也容易陷入因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承担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风险的误区。对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都很难长期保持快速的规模扩张,又拥有安全的资产质量。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中小银行进入了停止追求规模,转而关注资产安全的阶段。规模重要,安全更重要!
(作者系哈尔滨银行投资银行部首席研究员)
近年来,各地中小银行纷纷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跨区域扩张、开拓新业务品种,发展势头可谓迅猛。然而,近期的齐鲁银行票据诈骗案、汉口银行假担保事件、温州银行骗贷案等负面事件表明,快速扩张的中小银行似乎正迎来一个风险暴露期,如果不适当控制当前快速扩张步伐,极有可能陷入危险的泥潭。
木桶原理促中小银行进入瓶颈状态
木桶原理表明,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水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木板。快速扩张必须要以一定的管理边界作为支撑,盲目追求规模势必会给其经营埋下隐患。与国内的大行相比,中小银行在管理、人才、风控等方面是明显存在短板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城商行资产负债增速接近4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短期内资产的快速膨胀,并没有伴随着管理、人才、风控等方面的迅速提升,这些软条件就成为制约其稳健发展的短板。当前,中小银行需要进行全方位整顿,查找自己的那块短板,并做出相应改进措施,防止“小马拉大车”。
“萝卜快了不洗泥”可致突然崩盘
提升品牌形象对于银行而言极为重要,规模扩张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中小银行的认可度。在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中,为了追求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会加大实施异地扩张力度,追求分行、支行数量。据银监会数据,2010年,147家城商行中,有62家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行(含筹建)。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家电、酒店等行业的连锁模式,而在连锁行业不乏盲目扩张而被迫关闭的案例。例如,曾经在国内名噪一时的普尔斯马特,经过短短7年发展,在2004年达到年销售总额40亿元人民币、店面46家的巅峰后,却在2005年轰然倒下,其首席执行官吴卫东总结为“扩张太快导致崩盘”。因此,中小银行应该放慢速度,防止类似突然崩盘的出现。
泥沙俱下的风险积累
规模扩张有利于中小银行扩大市场覆盖面,分散经营风险;为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集中度风险;有利于增强资本实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然而,在快速扩张中,部分中小银行为了尽快做大规模,使出浑身解数,采取与民间借贷合作揽储,高息揽存;为了消化资产规模,在项目审核中降低标准的现象也会出现,导致高风险业务增加。据财政部2010年8月的公告,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普遍存在违规放贷等问题。随着近期资产规模的逐渐扩大,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仍将受到严峻挑战。
地方政府无形的手
即使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措施,大多数中小银行仍均与地方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政府往往通过隐形的行政干预来为一些地方企业实现融资便利,以实现为地方利益服务的目的,这种违背市场经济的政府行为无疑加大了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体制因素制约,地方政府也很容易对当地银行监管部门施加压力,监管部门在监管尺度上、抽查频率可能会放松。上述两种行为,都在某种程度上使中小银行在项目审批中降低门槛。要解决该问题,应该继续加强公司治理改革,真正转变为一个市场经济主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规模扩张有利于中小银行增加业务种类,使收入来源多样化,有利于中小银行加强与同业的合作,积极探索新型金融业务,同时降低流动性风险。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度扩张导致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波严重的金融机构倒闭潮,1980-1994年15年间,共有1295家储贷社和1617家商业银行破产或接受援助,相当于平均每隔1天就有1家存款机构倒闭或接受援助。破产银行或储贷社的资产总计达到了9240亿美元,占整个银行系统的比例为20.5%。分析其中原因之一为:在80年代初期的监管放松之后,储贷社通过扩大经营业务范围、购买异地银行信贷资产等途径进行了快速扩张,最终由于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业衰退等各类外部环境因素,这些机构纷纷破产或接受援助。
规模重要安全更重要
如今,中小银行面临着规模与安全孰轻孰重的矛盾。规模扩张有利于中小银行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在于利用规模经济,摊薄运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然而规模经济也存在着一个极限,当超越这个极限后,将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而这个极限与中小银行的自身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均有密切关系。如今,中小银行面临同业竞争加剧、高通胀、金融脱媒、监管资本提升等因素冲击,但同时也容易陷入因为抢占市场份额而承担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风险的误区。对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都很难长期保持快速的规模扩张,又拥有安全的资产质量。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中小银行进入了停止追求规模,转而关注资产安全的阶段。规模重要,安全更重要!
(作者系哈尔滨银行投资银行部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