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传播学的理论作为宏观的指导,借助语言学的视角和中英文化的对比,详细阐述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的要素,如受众、文本、译者、噪音、反馈等。本文指出,旅游资料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离开了受众的接受,传播效果就不能得以实现。因此,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当中把对译文受众接受能力的考虑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采取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做好受众分析。
关键词:传播学 旅游翻译 旅游文本
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传说典故、诗词歌赋等各方面知识。作为“呼唤型”文体,有着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传递信息是前提,诱导行动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沟通、传播是旅游资料的特性。旅游翻译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对话。
结合旅游资料的特点,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应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然而对于旅游资料翻译的研究力度不够,目前的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指导。由于旅游资料翻译也是一种传播,其特性自然而然地使其归入传播学的框架。奈达曾指出:“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on.”并指出其要素包括信源、信宿、信道、信息等。很明显,奈达认为翻译具有传播学的性质。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传播是在跨文化间进行的,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既然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那么它的传播过程必然符合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只是带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不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影响翻译活动的各要素。
在传播学短暂的历史中,学者们构想和提出了许多传播模式。1949年,美国数学家和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 E. Shannon)和维纳(N. Wiener)合作出版了《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较早地提出了信息传播模式。这个模式有五个正功能单元和一个负功能单元组成: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信道(信息传递的途径)—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再加上噪音(各种干扰)。
下面来分析下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的要素:受众、文本、译者、噪音、效果等。
1.受众
翻译过程是一个以信息源编码,形成讯息为始,以接受者解码,接受信息、产生反应为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或旅游翻译文本的读者首先值得关注。他们的文化背景、所处的社会经济体系、价值观等的差异决定了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受众一方面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另一方面,受众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环境、社会结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的影响。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在翻译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扩展,受众的范围和层次都将扩大和深化,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受众价值的认识开发意义重大。
旅游资料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离开了受众的接受,传播效果就不能得以实现。因此,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当中把对译文受众接受能力的考虑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采取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做好受众分析。首先,旅游资料英译针对大多数读者,旅游翻译为一种大众读物,其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所以旅游翻译用词不宜太专业。另外,旅游资料英译读者的文化因素及其与中国读者文化背景的对比尤其值得关注,体现在心理、道德标准、审美标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扩展,受众的范围和层次都将扩大和深化,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受众价值的认识开发意义重大。
2.文本
在文本信息方面,由于旅游翻译传播在两个语言中产生,故语言对比研究很重要。在描述旅游的景介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诸方面的纯信息传递,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相比之下,汉民族有着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
3.译者/把关人
在翻译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的作用也应倍受关注。译者作为“把关人”,应充分地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差异。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遵循选择性原则的,即传播者总是选择性地注意、认识、记忆那些能够巩固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原语和译语之间、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尽量保持信息不失真的基础上,选择译文读者接受能力范围内的信息表达方式,关注反馈的调控作用,从而顺利达到翻译传播活动的目的。此外,在旅游翻译中,原作者的地位应是隐形的,而译者的地位则应得到强调和重视。译者不能仅仅只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也该强调对于受众和译文的忠实。如果逐字英译会导致译文不能被外国读者理解并接受,译者有权在不改变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适量的改动。信息,即译文必须以外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给他们。旅游资料以何种方式到达受众,即旅游资料的传播渠道也会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而外国受众的反映或反馈则可以看作是对于翻译好坏和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因此,对于旅游翻译的译者来讲,必须能够根据事先所预测的译文受众的反映来调整译文。如果译文很别扭或是不清晰,会成为噪音,影响甚至阻碍受众对译文的接受,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将噪音减小到最低。
4.噪音
在译本问世之前,因为译语读者不能解读原语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对他来说是不确定的。翻译过程传递信息,是一个减低译语读者对原文文本内容理解不确定性的过程。上级系统,即原语和译语系统对翻译系统产生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噪音,亦即干扰。当然翻译过程中的噪音是多样的,包括心理噪音、社会噪音、文化噪音、语言噪音、物理噪音等。翻译过程中的冗余,如语境、共同经验等,可以降低噪音。因此,翻译过程就是要克服各种噪音干扰,尽量将信息不失真地传递给目标接受者。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作为一个“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传播的核心问题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互相领会对方的含义”。(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1989:3)。然而,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审美取向、心理因素等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外来的信息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必须能改变他对环境情势的看法(印象)。一个人依据脑中已有的看法处理外来信息,并且决定派这个信息的用场时,通常总是用来加强他脑中已有的印象,稍加调整,或把原来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施拉姆1985:62)。这就决定了翻译传播过程的选择性,即翻译传播者总是有选择地决定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从而巩固其各自已有的认识和观念。正如社会学家盖尔顿和鲁奇所说,“把关人”在决定选择或拒绝传播内容时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是根据一定的因素而作出判断的,这些因素包括:时间性、重要性、明晰度、文化接近性、一致性、新奇性、连续性、平衡性、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胡申生,李远行,章友德2002:230)作为“把关人”的译者就是要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寻求一种平衡,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另外,翻译噪音还包括印刷问题等造成的机械噪音,不同语意噪音及翻译外部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噪音等。
5.反馈
作为一个做决定的过程,翻译过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用传播学的控制论研究翻译过程,注重翻译的目的性。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等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1943)一文中曾指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反馈(feedback)的作用不容忽视。反馈即把控制系统中输出的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送回到该系统的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作者产生反馈,译文读者对译者和原文作者都产生反馈。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内反馈是译者在输出信息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身的心理反应,译者利用内反馈、内预测信息达到目标读者那里可能产生的效果,自己加以适当调整,防患于未然,力争在信息到达受传者之前就得到及时的修正,这对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极为有益。外部反馈包括来自游客、媒体、旅游行政机构等的反馈,这些都有益于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总之,反馈的监控调节作用有助于翻译系统完成预定目标。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发展起来的学科,对于旅游资料翻译的意义在于,它为译者提供了更广阔视角,帮助译者将翻译看作是一项跨文化传播活动,旅游资料的传播特性得到重视,其中有可能影响到译本的众多因素都考虑进去,避免了仅仅只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研究。将传播学运用到旅游资料的翻译当中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让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关键词:传播学 旅游翻译 旅游文本
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传说典故、诗词歌赋等各方面知识。作为“呼唤型”文体,有着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传递信息是前提,诱导行动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沟通、传播是旅游资料的特性。旅游翻译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对话。
结合旅游资料的特点,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应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然而对于旅游资料翻译的研究力度不够,目前的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指导。由于旅游资料翻译也是一种传播,其特性自然而然地使其归入传播学的框架。奈达曾指出:“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on.”并指出其要素包括信源、信宿、信道、信息等。很明显,奈达认为翻译具有传播学的性质。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传播是在跨文化间进行的,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的。既然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那么它的传播过程必然符合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只是带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不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影响翻译活动的各要素。
在传播学短暂的历史中,学者们构想和提出了许多传播模式。1949年,美国数学家和信息论创始人香农(C. E. Shannon)和维纳(N. Wiener)合作出版了《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较早地提出了信息传播模式。这个模式有五个正功能单元和一个负功能单元组成: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信道(信息传递的途径)—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再加上噪音(各种干扰)。
下面来分析下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各个基本的要素:受众、文本、译者、噪音、效果等。
1.受众
翻译过程是一个以信息源编码,形成讯息为始,以接受者解码,接受信息、产生反应为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或旅游翻译文本的读者首先值得关注。他们的文化背景、所处的社会经济体系、价值观等的差异决定了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受众一方面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另一方面,受众要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环境、社会结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的影响。受众作为主动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再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在翻译活动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扩展,受众的范围和层次都将扩大和深化,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受众价值的认识开发意义重大。
旅游资料与其他文体不同之处在于其强调对于受众的传播效果。离开了受众的接受,传播效果就不能得以实现。因此,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当中把对译文受众接受能力的考虑放在很重要的地位,采取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策略,做好受众分析。首先,旅游资料英译针对大多数读者,旅游翻译为一种大众读物,其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旅游者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所以旅游翻译用词不宜太专业。另外,旅游资料英译读者的文化因素及其与中国读者文化背景的对比尤其值得关注,体现在心理、道德标准、审美标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体的扩展,受众的范围和层次都将扩大和深化,受众的调查研究和受众价值的认识开发意义重大。
2.文本
在文本信息方面,由于旅游翻译传播在两个语言中产生,故语言对比研究很重要。在描述旅游的景介中.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诸方面的纯信息传递,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而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相比之下,汉民族有着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
3.译者/把关人
在翻译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的作用也应倍受关注。译者作为“把关人”,应充分地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差异。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遵循选择性原则的,即传播者总是选择性地注意、认识、记忆那些能够巩固自己已有观念的信息,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原语和译语之间、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尽量保持信息不失真的基础上,选择译文读者接受能力范围内的信息表达方式,关注反馈的调控作用,从而顺利达到翻译传播活动的目的。此外,在旅游翻译中,原作者的地位应是隐形的,而译者的地位则应得到强调和重视。译者不能仅仅只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也该强调对于受众和译文的忠实。如果逐字英译会导致译文不能被外国读者理解并接受,译者有权在不改变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适量的改动。信息,即译文必须以外国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给他们。旅游资料以何种方式到达受众,即旅游资料的传播渠道也会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而外国受众的反映或反馈则可以看作是对于翻译好坏和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因此,对于旅游翻译的译者来讲,必须能够根据事先所预测的译文受众的反映来调整译文。如果译文很别扭或是不清晰,会成为噪音,影响甚至阻碍受众对译文的接受,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努力将噪音减小到最低。
4.噪音
在译本问世之前,因为译语读者不能解读原语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对他来说是不确定的。翻译过程传递信息,是一个减低译语读者对原文文本内容理解不确定性的过程。上级系统,即原语和译语系统对翻译系统产生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噪音,亦即干扰。当然翻译过程中的噪音是多样的,包括心理噪音、社会噪音、文化噪音、语言噪音、物理噪音等。翻译过程中的冗余,如语境、共同经验等,可以降低噪音。因此,翻译过程就是要克服各种噪音干扰,尽量将信息不失真地传递给目标接受者。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译者作为一个“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传播的核心问题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互相领会对方的含义”。(梅尔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1989:3)。然而,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审美取向、心理因素等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外来的信息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必须能改变他对环境情势的看法(印象)。一个人依据脑中已有的看法处理外来信息,并且决定派这个信息的用场时,通常总是用来加强他脑中已有的印象,稍加调整,或把原来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施拉姆1985:62)。这就决定了翻译传播过程的选择性,即翻译传播者总是有选择地决定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从而巩固其各自已有的认识和观念。正如社会学家盖尔顿和鲁奇所说,“把关人”在决定选择或拒绝传播内容时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是根据一定的因素而作出判断的,这些因素包括:时间性、重要性、明晰度、文化接近性、一致性、新奇性、连续性、平衡性、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胡申生,李远行,章友德2002:230)作为“把关人”的译者就是要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寻求一种平衡,从而尽可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另外,翻译噪音还包括印刷问题等造成的机械噪音,不同语意噪音及翻译外部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噪音等。
5.反馈
作为一个做决定的过程,翻译过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用传播学的控制论研究翻译过程,注重翻译的目的性。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等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1943)一文中曾指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在翻译传播过程中反馈(feedback)的作用不容忽视。反馈即把控制系统中输出的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送回到该系统的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作者产生反馈,译文读者对译者和原文作者都产生反馈。翻译传播过程中的内反馈是译者在输出信息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身的心理反应,译者利用内反馈、内预测信息达到目标读者那里可能产生的效果,自己加以适当调整,防患于未然,力争在信息到达受传者之前就得到及时的修正,这对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极为有益。外部反馈包括来自游客、媒体、旅游行政机构等的反馈,这些都有益于提高旅游翻译的质量。总之,反馈的监控调节作用有助于翻译系统完成预定目标。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发展起来的学科,对于旅游资料翻译的意义在于,它为译者提供了更广阔视角,帮助译者将翻译看作是一项跨文化传播活动,旅游资料的传播特性得到重视,其中有可能影响到译本的众多因素都考虑进去,避免了仅仅只是进行语言层面上的研究。将传播学运用到旅游资料的翻译当中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让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