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设置具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 “一例到底”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利用素材创设情境,有序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呈现
2016年12月某校教学开放日,笔者有幸听了该校张老师的公開课《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节课张老师围绕《云南映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视频2014版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导入新课,然后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
情境一: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多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
问题一:杨丽萍创作《云南映象》的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结论一:立足于社会实践。
情境二:《云南映象》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问题二:1.《云南映象》的创作将传统歌舞与现代歌舞完美融合是一个什么过程?
2.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结论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境三:《云南映象》既包含原生态的舞蹈,同时揉合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舞蹈。《云南映象》中的许多民族舞蹈有街舞、爵士舞的相似动作。同时,《云南映象》的整个商业运作模式是学习借鉴爱尔兰《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
问题三:1.《云南映象》的创作过程是怎样利用丰富资源?
2.怎样看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结论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情境四:关于《云南映象》,高二(7)班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甲:《云南映象》应该全部采用原生态的乡土歌舞和民族舞。
乙:《云南映象》的创作没必要借鉴街舞、爵士舞的元素。
丙:《云南映象》是乡土歌舞,难登大雅之堂。
丁:《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完全照搬过来。
问题四:你如何看待这四位同学的观点?
结论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这节课从问题的引出,到问题的分析探究,再到归纳小结,始终围绕一个案例而展开,采用的是“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优势
“一例到底”是指教师利用“一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问题形成“探究链”,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同时锻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例到底”教学法,通过围绕“一例”创设情境,层级设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活力。
1.“一例”贯穿始终,保持课堂的流畅性
在相当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一理一例”或“一理多例”,课堂的情境材料非常丰富,课堂中材料多而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以《云南映象》为线索,通过设置连续情境将教学知识点一一呈现,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保持了课堂的流畅性。
2.围绕“一例”设问,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始终围绕《云南映象》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始终密切关注《云南映象》这一文化创新力作的成功原因,保持了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围绕“一例”设问,引导参与讨论,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合作探究性。
3.深挖“一例”内涵,凸显素材的经济性
“一例到底”通过对这“一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挖掘,有利于充分利用素材,凸显素材的经济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云南映象》一例创设了情境,并对它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实施有效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思考
“一例到底”教学法,案例的选择是第一步,问题的设计是第二步,围绕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是第三步,教师的归纳点评是第四步。笔者在践行“一例到底”教学法时,发现实行“一例到底”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选择要典型
“一例到底”的教学的核心是“一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那么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认为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的选取要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相关。(2)案例的选取要联系社会热点。(3)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总之,案例选取的是典型素材。
2.问题设计有价值
在“一例到底”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推动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否有价值是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材料、相关教学内容相关。(2)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3)问题必须围绕情境、结合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设计。
3.课堂讨论要有效
课堂讨论是“一例到底”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2)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3)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4)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以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4.归纳点评要及时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进行归纳点评,是“一例到底”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及时的归纳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转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例到底”教学法,充分挖掘案例与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层级设问,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构建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并非每节课都适合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一例到底”教学法的呈现
2016年12月某校教学开放日,笔者有幸听了该校张老师的公開课《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节课张老师围绕《云南映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视频2014版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导入新课,然后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
情境一: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由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倾情打造的艺术精品。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多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
问题一:杨丽萍创作《云南映象》的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结论一:立足于社会实践。
情境二:《云南映象》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问题二:1.《云南映象》的创作将传统歌舞与现代歌舞完美融合是一个什么过程?
2.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结论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境三:《云南映象》既包含原生态的舞蹈,同时揉合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舞蹈。《云南映象》中的许多民族舞蹈有街舞、爵士舞的相似动作。同时,《云南映象》的整个商业运作模式是学习借鉴爱尔兰《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
问题三:1.《云南映象》的创作过程是怎样利用丰富资源?
2.怎样看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结论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情境四:关于《云南映象》,高二(7)班四位同学展开了讨论:
甲:《云南映象》应该全部采用原生态的乡土歌舞和民族舞。
乙:《云南映象》的创作没必要借鉴街舞、爵士舞的元素。
丙:《云南映象》是乡土歌舞,难登大雅之堂。
丁:《大河之舞》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完全照搬过来。
问题四:你如何看待这四位同学的观点?
结论四: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这节课从问题的引出,到问题的分析探究,再到归纳小结,始终围绕一个案例而展开,采用的是“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
二、“一例到底”教学法的优势
“一例到底”是指教师利用“一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通过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问题形成“探究链”,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同时锻炼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例到底”教学法,通过围绕“一例”创设情境,层级设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活力。
1.“一例”贯穿始终,保持课堂的流畅性
在相当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一理一例”或“一理多例”,课堂的情境材料非常丰富,课堂中材料多而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以《云南映象》为线索,通过设置连续情境将教学知识点一一呈现,设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保持了课堂的流畅性。
2.围绕“一例”设问,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始终围绕《云南映象》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始终密切关注《云南映象》这一文化创新力作的成功原因,保持了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围绕“一例”设问,引导参与讨论,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的演讲和独白,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合作探究性。
3.深挖“一例”内涵,凸显素材的经济性
“一例到底”通过对这“一例”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挖掘,有利于充分利用素材,凸显素材的经济性。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云南映象》一例创设了情境,并对它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实施有效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一例到底”教学法的思考
“一例到底”教学法,案例的选择是第一步,问题的设计是第二步,围绕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是第三步,教师的归纳点评是第四步。笔者在践行“一例到底”教学法时,发现实行“一例到底”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选择要典型
“一例到底”的教学的核心是“一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那么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认为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案例的选取要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相关。(2)案例的选取要联系社会热点。(3)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总之,案例选取的是典型素材。
2.问题设计有价值
在“一例到底”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推动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否有价值是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必须与情境材料、相关教学内容相关。(2)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3)问题必须围绕情境、结合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设计。
3.课堂讨论要有效
课堂讨论是“一例到底”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2)合理安排讨论的时间。(3)规范学生的讨论行为。(4)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以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4.归纳点评要及时
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进行归纳点评,是“一例到底”教学的落脚点。教师及时的归纳点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转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一例到底”教学法,充分挖掘案例与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层级设问,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构建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并非每节课都适合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