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探索性的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新课标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没有达到它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操作步骤、细节优化
一、动手实践教学的一般模式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们的重视,也有不少老师在这方面总结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根据本人教学经验,结合参考文献,目前动手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基于以下模式:上课前,教师的教具以及学生的学具都必须先准备好。动手实践前,教师把实践要求讲清楚,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了实践目的,知道通过实践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动手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手、脑”并重;动手实践后还要把实践、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其中操作步骤的设计在这个动手实践教学环节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比如教具、学具的准备要符合操作步骤的设计,操作步骤设计是否合理又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如何操作,关系到是否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动手实践教学的细节与成效
本文将以三个教片段举例说明操作步骤设计上的细节优化与成效。
(一)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有经验的老师总会要求我们新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回想自己小学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我仍然会记得数学公式推导时逻辑之美以及数学转化思想的魅力,因此唯有让学生们理解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他们才能像我当时的自己那样有同样的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我相信每位老师在教授圆柱体积时,都会带上圆柱体积教具,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将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然而,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是为何呢?我想是观察不到位。那么,在目前条件下,如何使得学生易于观察老师的教具演示呢?特別是观察近似长方体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我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把圆柱体拼成了近似长方体后,把近似长方体的一条宽和与之相邻的长用分色纸粘贴(注意只贴分色纸的一半,让另一半伸出长方体外),然后引导学生再观察一遍,把近似长方体重新还原成圆柱体的时候,用分色纸标记的长方体的长变成了圆柱的什么?用分色纸标记的长方体的宽又变成了圆柱的什么?此时分色纸还是会有一半伸出了圆柱体外,这样学生观察圆柱体底面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出近似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半径。
分色纸的使用,是圆柱体体积教学环节上教具上的优化,而把近似长方体重新还原成圆柱体进行比较是步骤的优化,这两个细节上的优化就使得这个教学环节富有成效。
(二)三角高的画法
在实际教学生画高时,为了避免学生拿着三角板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的问题,我重点教学生如何利用尺子上的刻度线画高,因为尺子上的刻度线是垂直于刻度线所在的那条边的,使用起来,于是无论直角三角板还是直尺都可以画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不会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问题。
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尤其是画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主要表现在:
1.没有找着顶点就画 (三角形的高要经过相应的顶点);
2.不够垂直;
3.画完没有作垂直记号;
4.画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边上的高,不知道把边延长。
经过在当天的作业订正过程中又反复强调,学生在以上第3点、第4点的错误明显减少,但第一二点(特别是第二点)个别学生掌握情况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后来我认真观察了这些学生画高的过程,发现出错的同学是因为难以同时顾及画的高既要垂直于底边又要过指定顶点——比如,一位同学已经使得尺子的一条直角边垂直于底边,但这条直角边还没经过顶点,于是这位同学慢慢移动尺子使得这条直角边经过了顶点,但是在移动尺子的过程中,没注意到另一条直角边已经与底边不重合了,这时原本垂直于底边的那条直角边也歪向一边了。
于是,我引导学生先用铅笔点着和底相对的顶点不动,再把尺子始终靠着铅笔,同时移动尺子使得尺子的刻度线与底边重合,这时画高就能避免以上困难。
其实,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画高,而剩下的那部分学生依然不能忽视他们遇到的困难,上面教学环节中一个细节的优化使得就能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圆的画法
以下是在360浏览器上用360问答功能搜索出来的画圆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画出一个圆。强调圆画好后要标明各部分名称。
综上所述,说明动手实践操作步骤细节上的优化,实际上可运用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涵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当中很多节课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是否还能将其中具体的操作步骤作细节上的优化,从而让合理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获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操作步骤、细节优化
一、动手实践教学的一般模式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动手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们的重视,也有不少老师在这方面总结得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根据本人教学经验,结合参考文献,目前动手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基于以下模式:上课前,教师的教具以及学生的学具都必须先准备好。动手实践前,教师把实践要求讲清楚,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好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了实践目的,知道通过实践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动手实践中,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手、脑”并重;动手实践后还要把实践、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其中操作步骤的设计在这个动手实践教学环节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比如教具、学具的准备要符合操作步骤的设计,操作步骤设计是否合理又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如何操作,关系到是否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动手实践教学的细节与成效
本文将以三个教片段举例说明操作步骤设计上的细节优化与成效。
(一)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有经验的老师总会要求我们新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回想自己小学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我仍然会记得数学公式推导时逻辑之美以及数学转化思想的魅力,因此唯有让学生们理解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他们才能像我当时的自己那样有同样的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我相信每位老师在教授圆柱体积时,都会带上圆柱体积教具,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将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然而,不少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是为何呢?我想是观察不到位。那么,在目前条件下,如何使得学生易于观察老师的教具演示呢?特別是观察近似长方体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
我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把圆柱体拼成了近似长方体后,把近似长方体的一条宽和与之相邻的长用分色纸粘贴(注意只贴分色纸的一半,让另一半伸出长方体外),然后引导学生再观察一遍,把近似长方体重新还原成圆柱体的时候,用分色纸标记的长方体的长变成了圆柱的什么?用分色纸标记的长方体的宽又变成了圆柱的什么?此时分色纸还是会有一半伸出了圆柱体外,这样学生观察圆柱体底面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出近似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近似长方体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半径。
分色纸的使用,是圆柱体体积教学环节上教具上的优化,而把近似长方体重新还原成圆柱体进行比较是步骤的优化,这两个细节上的优化就使得这个教学环节富有成效。
(二)三角高的画法
在实际教学生画高时,为了避免学生拿着三角板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的问题,我重点教学生如何利用尺子上的刻度线画高,因为尺子上的刻度线是垂直于刻度线所在的那条边的,使用起来,于是无论直角三角板还是直尺都可以画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不会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问题。
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尤其是画高,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主要表现在:
1.没有找着顶点就画 (三角形的高要经过相应的顶点);
2.不够垂直;
3.画完没有作垂直记号;
4.画钝角三角形的钝角边上的高,不知道把边延长。
经过在当天的作业订正过程中又反复强调,学生在以上第3点、第4点的错误明显减少,但第一二点(特别是第二点)个别学生掌握情况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后来我认真观察了这些学生画高的过程,发现出错的同学是因为难以同时顾及画的高既要垂直于底边又要过指定顶点——比如,一位同学已经使得尺子的一条直角边垂直于底边,但这条直角边还没经过顶点,于是这位同学慢慢移动尺子使得这条直角边经过了顶点,但是在移动尺子的过程中,没注意到另一条直角边已经与底边不重合了,这时原本垂直于底边的那条直角边也歪向一边了。
于是,我引导学生先用铅笔点着和底相对的顶点不动,再把尺子始终靠着铅笔,同时移动尺子使得尺子的刻度线与底边重合,这时画高就能避免以上困难。
其实,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画高,而剩下的那部分学生依然不能忽视他们遇到的困难,上面教学环节中一个细节的优化使得就能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掌握这个知识点。
(三)圆的画法
以下是在360浏览器上用360问答功能搜索出来的画圆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圆心上;
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画出一个圆。强调圆画好后要标明各部分名称。
综上所述,说明动手实践操作步骤细节上的优化,实际上可运用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涵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当中很多节课都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是否还能将其中具体的操作步骤作细节上的优化,从而让合理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获得更大的教学效果,完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