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就知道林怡老师的大名,她最早期的电子笔记“教孩子的目的是有一天不教”,记录了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她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反思。那些自创的游戏,到现在都给我留有深刻的印象。见到林怡老师,她那股孩子般单纯的亲切,让我不禁感叹,这样的人,就是该和孩子们亲密接触的。从她的文字,到见到她本人,都让人确信,她拥有一颗懂孩子的心。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接受到你的情绪,你是不是爱他,是不是真正对他好。所以我说,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
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接受到你的情绪,你是不是爱他,是不是真正对他好。所以我说,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正因为此,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需要更好地修炼自己。
一个人是否快乐,取决于当某件事情发生时,你自己的心态。同样是一件事,你以不同的方式去看,你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于是,你的幸福指数也就会有所不同。当你不那么计较,不会因为一些事情特别焦虑的时候,你跟孩子相处时,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这种比较平和淡定的态度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很多的问题。
孩子没那么看重我们在意的物质条件
现在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都有顾虑,觉得自己的经济条件还不具备,没办法结婚生子。当然,物质条件很重要。
物质条件不够好的时候,想要努力拼搏,肯定有压力,但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即便是当年并不富裕的生活,它也会带给你很多的快乐。比如我可能会更多地带孩子到户外,随便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挖掘乐趣。我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一处相当偏远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草地,然后我们就在那里找狗尾巴草。我们会一起比较狗尾巴草的颜色、大小、弯曲的程度,甚至还观察到有一些狗尾巴草是变异的。它会从一根上长出来两条尾巴,或者三条尾巴,最多的一次,我们找到过四条尾巴的狗尾巴草。那个瞬间,我们就特别神气。这种乐趣可能是在生活条件好转之后再也难以找到的。因为当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你可能就会更多地期望去做一些别的需要金钱做铺垫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找到那样的乐趣。
不同的环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享受。并不存在有了钱更好,或者没有钱就一定不好的说法。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实际上,他需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爱和关注。如果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你能够给予他足够的爱与关注,孩子也会非常满足的。这些东西我觉得是物质没有办法替代的。
早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能为孩子提供更好一点的环境,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把这个当成养育的重心,可能就会失掉很多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考虑花钱带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班,事实上,让各种兴趣班填满孩子的生活,相当于剥夺了你自己跟孩子发生连接的机会,这样就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家长要学会去利用好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至于早教,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这是家长应该去做的事情。早教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实际上,生活中吃喝拉撒,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早教。你怎样用钱,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面对你的孩子,怎样面对你的朋友、你的工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早教,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早教的含义狭隘化了。
我一直认为,尤其是6岁之前,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等孩子大一点了,就可以慢慢让孩子走出去。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他的心理发展相当好的话,那么他在一定的年龄,必然就要走出去,这时候他就不会跟父母贴得那么近。但是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爱和关注,他的这种需求需要弥补。这个时候可能家人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太幼稚了?并由此感到焦虑。
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无论他是一个怎样个性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在心里真正地接纳他。如果你不接纳他,你的第一个想法就会是去改造他。但是,孩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这种试图去改变,也会带给自己和孩子很多的压力。当改造不成功或者进展很慢的时候,自己也会沉浸在焦虑的情绪当中,那种挫败和无助夹在孩子和自己之间,就会让亲子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大多数家长都会希望孩子是很全面的,既要很沉稳,又要很活泼。实际上,养孩子就像养花一样,它是一株什么样的花,你就要把它养成一株什么样的花。如果到了最后,他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协助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支持,当他有发展的需求的时候,去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块更适合他的土壤,帮助他成长。我的孩子今年20岁,我对他的期望,就是希望他能够做他自己,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我就会觉得挺满足。
编后语
爱孩子,不只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那么简单,还需要有一颗懂孩子的心,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对他好。了解他真正的需求,尊重他本人的个性,按捺住自己内心想要改造的冲动,尽力帮助他做自己。全心全意陪伴他,但也给他自己的天地,这份爱的表达,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接受到你的情绪,你是不是爱他,是不是真正对他好。所以我说,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
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
孩子是最敏感的,他可以快速准确地接受到你的情绪,你是不是爱他,是不是真正对他好。所以我说,孩子是天生的心灵感应大师。正因为此,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需要更好地修炼自己。
一个人是否快乐,取决于当某件事情发生时,你自己的心态。同样是一件事,你以不同的方式去看,你的感受就会不一样,于是,你的幸福指数也就会有所不同。当你不那么计较,不会因为一些事情特别焦虑的时候,你跟孩子相处时,就会很自然地把自己这种比较平和淡定的态度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也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减少很多的问题。
孩子没那么看重我们在意的物质条件
现在的生活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都有顾虑,觉得自己的经济条件还不具备,没办法结婚生子。当然,物质条件很重要。
物质条件不够好的时候,想要努力拼搏,肯定有压力,但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即便是当年并不富裕的生活,它也会带给你很多的快乐。比如我可能会更多地带孩子到户外,随便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挖掘乐趣。我记得儿子小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去一处相当偏远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草地,然后我们就在那里找狗尾巴草。我们会一起比较狗尾巴草的颜色、大小、弯曲的程度,甚至还观察到有一些狗尾巴草是变异的。它会从一根上长出来两条尾巴,或者三条尾巴,最多的一次,我们找到过四条尾巴的狗尾巴草。那个瞬间,我们就特别神气。这种乐趣可能是在生活条件好转之后再也难以找到的。因为当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你可能就会更多地期望去做一些别的需要金钱做铺垫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找到那样的乐趣。
不同的环境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享受。并不存在有了钱更好,或者没有钱就一定不好的说法。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实际上,他需要的并不是物质,而是爱和关注。如果物质条件差一点,但是你能够给予他足够的爱与关注,孩子也会非常满足的。这些东西我觉得是物质没有办法替代的。
早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能为孩子提供更好一点的环境,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但如果把这个当成养育的重心,可能就会失掉很多的东西。比如现在很多家长考虑花钱带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班,事实上,让各种兴趣班填满孩子的生活,相当于剥夺了你自己跟孩子发生连接的机会,这样就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家长要学会去利用好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至于早教,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这是家长应该去做的事情。早教是一个特别宽泛的概念,实际上,生活中吃喝拉撒,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早教。你怎样用钱,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面对你的孩子,怎样面对你的朋友、你的工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早教,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早教的含义狭隘化了。
我一直认为,尤其是6岁之前,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等孩子大一点了,就可以慢慢让孩子走出去。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他的心理发展相当好的话,那么他在一定的年龄,必然就要走出去,这时候他就不会跟父母贴得那么近。但是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爱和关注,他的这种需求需要弥补。这个时候可能家人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太幼稚了?并由此感到焦虑。
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无论他是一个怎样个性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在心里真正地接纳他。如果你不接纳他,你的第一个想法就会是去改造他。但是,孩子本身就是这样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这种试图去改变,也会带给自己和孩子很多的压力。当改造不成功或者进展很慢的时候,自己也会沉浸在焦虑的情绪当中,那种挫败和无助夹在孩子和自己之间,就会让亲子关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大多数家长都会希望孩子是很全面的,既要很沉稳,又要很活泼。实际上,养孩子就像养花一样,它是一株什么样的花,你就要把它养成一株什么样的花。如果到了最后,他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协助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支持,当他有发展的需求的时候,去创造一个环境,提供一块更适合他的土壤,帮助他成长。我的孩子今年20岁,我对他的期望,就是希望他能够做他自己,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我就会觉得挺满足。
编后语
爱孩子,不只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那么简单,还需要有一颗懂孩子的心,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对他好。了解他真正的需求,尊重他本人的个性,按捺住自己内心想要改造的冲动,尽力帮助他做自己。全心全意陪伴他,但也给他自己的天地,这份爱的表达,我们都在学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