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是几十年的漫长生活旅途,注定要经历各种磨难和坎坷。更何况,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对人才需求的选择也更加严格,近乎苛刻。专业拔尖、学识渊博已不再是社会择才的基本条件,外加远大理想、民族气节、坚强性格和进取精神,才是选择人才的最高标准。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势必将人的意志品质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学校。学校作为影响、感化育人的基地,不仅要教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智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等意志品质,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呢?下面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中,谈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态度,正视困难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不少教师深知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为关心爱护学生就可以对学生放松要求,因此有错不批评,姑息迁就,放任纵容。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一些成绩偏好的学生过度呵护,有了错误也舍不得批评,担心学生终日生活在鲜花与赞扬声中,过着众星拱月般生活,心理承受不住批评,甚至害怕从此失去自己在学生中的“慈爱”形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端正态度,正视学生困难、不足、缺点,以纠正、改正缺点,以消除学生弊习,解决学习困难为目的,寻找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效果又最好的方法。
立体网络形式的教育也不再陌生。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如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被爱范围已扩大到最高限制,他们犹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人的掌上之唯一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使他们处理能力差,思想意志薄弱,爱慕虚荣,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这些坏习惯、坏习气都是广泛溺爱、宠爱、偏爱的结果,久而久之,孩子们拼搏意志被磨灭,进取的毅力被软化,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的机会被剥弃。作为教师,要让家长懂得一味的迁就、放纵孩子不是爱,包办代替孩子的困难更是害。君不见有文摘记:小学生郊游食鸡蛋、连壳生吞;大学生不懂洗衣打饭,发配回乡。
更重要的,我们要取得教育主体的支持,这是关键。我们要端正学生对困难、对挫折的认识。让学生把困难、挫折当作一次锻炼,一次考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鼓舞学生面向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培养学生知难而上,摧之弥坚的斗志。要让学生懂得美好的生活来自艰苦的付出,成功的喜悦隐藏在阵痛的背后。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不是倒下,可怕的是失去战斗勇气。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去争取胜利。
二、树立榜样,催人奋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意志坚强、品质优良的仁人志士。先人的光辉照耀后来者前进的道路,他们那种崇高的理想志向,宽广远大的胸襟抱负以及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表现出的钢铁般意志,那种坦荡正直、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伟大气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如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大。他们尤其需要也希望找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值得尊敬、值得效仿、值得学习的英雄模范人物。所以,教师要经常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第三课堂等给学生介绍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理想,英勇精神,高尚气节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从小树立自强奋进的坚毅作风,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和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创设逆境,磨炼意志。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共筋骨,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强调了艰苦磨难能增长人的韧性和才干。没有战国,怎有“百家”;失支阉割之痛,何有《史记》千古传诵;没有战乱,怎有杜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纵观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哪一位不是在曲折坎坷中成就大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又怎样经受得住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引导学生经历各种磨难,增强他们的耐挫能力,促进他们顽强成长。
加强学生的耐挫教育,必须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有意识的创造逆境。为什么要有意识?原因很简单,“有意识”可以掌握在教师手中,由易及难,逐步加深,从由师相扶战胜一个简单的挫折而逐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自信心,让他们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到让学生独立自主战胜挫折,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和想像力,这一循序渐进地过程,通过教师的系统安排最终将收到最佳效果。我们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实施一段时间的劳苦教育。比如,学校少先队员应该全面持久、深入开展“五自”教育活动,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料理自己、服务他人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强奋进的意志品质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道德意识。另外,学校还应充分开展一些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军训、登山、野炊、远游、劳动能力比赛、体育运动会等。让孩子们在逆境中主动地、自觉性、欢快地锻炼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但我坚信:只要目标明确,有信心,不断在实践中摸索道路,总结经验教训,这项工作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学校。学校作为影响、感化育人的基地,不仅要教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智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自律等意志品质,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呢?下面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中,谈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态度,正视困难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己首先要端正态度。不少教师深知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为关心爱护学生就可以对学生放松要求,因此有错不批评,姑息迁就,放任纵容。也有一部分教师对一些成绩偏好的学生过度呵护,有了错误也舍不得批评,担心学生终日生活在鲜花与赞扬声中,过着众星拱月般生活,心理承受不住批评,甚至害怕从此失去自己在学生中的“慈爱”形象。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端正态度,正视学生困难、不足、缺点,以纠正、改正缺点,以消除学生弊习,解决学习困难为目的,寻找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最容易接受,效果又最好的方法。
立体网络形式的教育也不再陌生。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如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被爱范围已扩大到最高限制,他们犹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人的掌上之唯一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使他们处理能力差,思想意志薄弱,爱慕虚荣,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这些坏习惯、坏习气都是广泛溺爱、宠爱、偏爱的结果,久而久之,孩子们拼搏意志被磨灭,进取的毅力被软化,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的机会被剥弃。作为教师,要让家长懂得一味的迁就、放纵孩子不是爱,包办代替孩子的困难更是害。君不见有文摘记:小学生郊游食鸡蛋、连壳生吞;大学生不懂洗衣打饭,发配回乡。
更重要的,我们要取得教育主体的支持,这是关键。我们要端正学生对困难、对挫折的认识。让学生把困难、挫折当作一次锻炼,一次考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鼓舞学生面向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培养学生知难而上,摧之弥坚的斗志。要让学生懂得美好的生活来自艰苦的付出,成功的喜悦隐藏在阵痛的背后。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不是倒下,可怕的是失去战斗勇气。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去争取胜利。
二、树立榜样,催人奋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意志坚强、品质优良的仁人志士。先人的光辉照耀后来者前进的道路,他们那种崇高的理想志向,宽广远大的胸襟抱负以及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表现出的钢铁般意志,那种坦荡正直、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伟大气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如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大。他们尤其需要也希望找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值得尊敬、值得效仿、值得学习的英雄模范人物。所以,教师要经常利用班队课、思想品德课、第三课堂等给学生介绍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理想,英勇精神,高尚气节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从小树立自强奋进的坚毅作风,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和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创设逆境,磨炼意志。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共筋骨,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强调了艰苦磨难能增长人的韧性和才干。没有战国,怎有“百家”;失支阉割之痛,何有《史记》千古传诵;没有战乱,怎有杜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纵观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哪一位不是在曲折坎坷中成就大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又怎样经受得住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引导学生经历各种磨难,增强他们的耐挫能力,促进他们顽强成长。
加强学生的耐挫教育,必须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有意识的创造逆境。为什么要有意识?原因很简单,“有意识”可以掌握在教师手中,由易及难,逐步加深,从由师相扶战胜一个简单的挫折而逐步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自信心,让他们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到让学生独立自主战胜挫折,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和想像力,这一循序渐进地过程,通过教师的系统安排最终将收到最佳效果。我们可以定期不定期地实施一段时间的劳苦教育。比如,学校少先队员应该全面持久、深入开展“五自”教育活动,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料理自己、服务他人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强奋进的意志品质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道德意识。另外,学校还应充分开展一些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军训、登山、野炊、远游、劳动能力比赛、体育运动会等。让孩子们在逆境中主动地、自觉性、欢快地锻炼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但我坚信:只要目标明确,有信心,不断在实践中摸索道路,总结经验教训,这项工作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