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方法:重组人白介素-2 30万U+维生素B【sub】12【/sub】0.5mg病灶局部封闭,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每日病变部位涂抹调制好的维生素AD滴剂10ml+丙酸睾丸酮20mg(或黄体酮40mg)配合红外光照射15~20分钟,10~14天为1个疗程。结果:50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愈及显效50例,经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及病情加重。结论: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方便可行。
关键词 外阴 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临床观察
外陰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癣及其他外阴皮肤病。由于患者病变部位皮肤黏膜多呈白色,故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最早也称外阴白斑,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瘙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此病可发生于生育年龄,多发生于绝经前后的妇女。收集自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我院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病例53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妇科,符合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诊断标准,年龄25~60岁,病程2个月~10年,未经任何治疗25例,28例曾采用外用药物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愿接受随访。
诊断标准:按国家高等学校教材的标准划分【sup】[1]【/sup】,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确诊分型。①轻度:早期病变部位皮肤颜色呈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分呈白色,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病灶面积不超过外阴面积的50%,此类患者36例。②重度:长期病变部位皮肤出现苔藓样变化,似皮革样增厚、粗糙、隆起,或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严重,有抓痕、皲裂、疼痛,病灶面积超过外阴面积的50%,此类患者17例。单纯型:病变部位无湿疹、溃疡、感染。混合型:病变部位伴有湿疹、溃疡、感染。
治疗方法:先在病灶基底部隔日封闭重组人白介素-2 30万U+维生素B【sub】12【/sub】0.5mg+利多卡因3ml,7次为1个疗程,同时每日在病变部位涂抹调制好的维生素AD滴剂10ml+丙酸睾丸酮20mg(或黄体酮40mg)外用药后,红外光照射15~20分钟,红外光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10~14天为1个疗程,同时注意治疗生殖器官的其他炎症,
疗效判断标准:经1~2个疗程治疗后。①痊愈:瘙痒症状消失,病变部位皮肤恢复正常;②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病变部位皮肤弹性增强,色素沉着明显,病灶面积缩小,病灶不超过外阴面积20%;③无效:瘙痒症状无缓解,病变部位皮肤无改善。
结 果
轻症患者经1个疗程治愈29例,经2个疗程治愈7例。重症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均显效,2个疗程治愈12例,治疗无效0例,5例病患症状好转后未坚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3个月~2年随访患者无复发及病情加重。
讨 论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生殖系统多发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sup】[1,2]【/sup】,其发生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排出物刺激及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有关。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病因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自身免疫、局部神经、血管营养失调,深部组织硬化,内分泌失调,周围环境的影响,精神因素、营养低下等。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我院总结常年临床治疗经验,制定出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①重组人白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物质,是免疫增强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病阈,局部注射后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病情发展。②维生素B【sub】12【/sub】主要作用于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局部封闭后起到促进血运营养神经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局部新陈代谢,使组织再生功能增强。③维生素AD滴剂+丙酸睾丸酮(或黄体酮)为传统治疗方法,可松解粘连,滑润、营养皮肤黏膜,促进肉芽组织增长【sup】[3]【/sup】。④红外光治疗能使局部毛细血管血流加快,促进药物吸收,增强组织再生功能,使局部炎症产物和代谢产物吸收加快,红外线辐射可透射到机体组织较深层次改善局部组织末梢的兴奋性,配合药物作用可止痒止痛【sup】[4]【/sup】。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疗程短,患者易接受,方便可行,适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3.
2 邢淑敏,许杭,主编.新编妇产科临床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68.
3 郭燕燕,周世梅,主编.实用妇产科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2.
4 郭爱芹.红外线照射治疗外阴白斑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5,(30):29.
关键词 外阴 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临床观察
外陰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病变分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癣及其他外阴皮肤病。由于患者病变部位皮肤黏膜多呈白色,故也称为外阴白色病变,最早也称外阴白斑,外阴营养不良。外阴瘙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此病可发生于生育年龄,多发生于绝经前后的妇女。收集自2008年2月~2011年3月在我院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病例53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3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妇科,符合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诊断标准,年龄25~60岁,病程2个月~10年,未经任何治疗25例,28例曾采用外用药物等方法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愿接受随访。
诊断标准:按国家高等学校教材的标准划分【sup】[1]【/sup】,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确诊分型。①轻度:早期病变部位皮肤颜色呈暗红或粉红,角化过度部分呈白色,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病灶面积不超过外阴面积的50%,此类患者36例。②重度:长期病变部位皮肤出现苔藓样变化,似皮革样增厚、粗糙、隆起,或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临床表现为外阴瘙痒严重,有抓痕、皲裂、疼痛,病灶面积超过外阴面积的50%,此类患者17例。单纯型:病变部位无湿疹、溃疡、感染。混合型:病变部位伴有湿疹、溃疡、感染。
治疗方法:先在病灶基底部隔日封闭重组人白介素-2 30万U+维生素B【sub】12【/sub】0.5mg+利多卡因3ml,7次为1个疗程,同时每日在病变部位涂抹调制好的维生素AD滴剂10ml+丙酸睾丸酮20mg(或黄体酮40mg)外用药后,红外光照射15~20分钟,红外光以患者感觉温热为宜,10~14天为1个疗程,同时注意治疗生殖器官的其他炎症,
疗效判断标准:经1~2个疗程治疗后。①痊愈:瘙痒症状消失,病变部位皮肤恢复正常;②显效: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病变部位皮肤弹性增强,色素沉着明显,病灶面积缩小,病灶不超过外阴面积20%;③无效:瘙痒症状无缓解,病变部位皮肤无改善。
结 果
轻症患者经1个疗程治愈29例,经2个疗程治愈7例。重症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均显效,2个疗程治愈12例,治疗无效0例,5例病患症状好转后未坚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3个月~2年随访患者无复发及病情加重。
讨 论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女性生殖系统多发性疾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sup】[1,2]【/sup】,其发生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排出物刺激及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有关。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病因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包括自身免疫、局部神经、血管营养失调,深部组织硬化,内分泌失调,周围环境的影响,精神因素、营养低下等。以往多主张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我院总结常年临床治疗经验,制定出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①重组人白介素-2是一种淋巴因子,可提高人体对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的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应答的核心物质,是免疫增强剂,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病阈,局部注射后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病情发展。②维生素B【sub】12【/sub】主要作用于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局部封闭后起到促进血运营养神经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强局部新陈代谢,使组织再生功能增强。③维生素AD滴剂+丙酸睾丸酮(或黄体酮)为传统治疗方法,可松解粘连,滑润、营养皮肤黏膜,促进肉芽组织增长【sup】[3]【/sup】。④红外光治疗能使局部毛细血管血流加快,促进药物吸收,增强组织再生功能,使局部炎症产物和代谢产物吸收加快,红外线辐射可透射到机体组织较深层次改善局部组织末梢的兴奋性,配合药物作用可止痒止痛【sup】[4]【/sup】。临床观察结果显示,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疗程短,患者易接受,方便可行,适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3.
2 邢淑敏,许杭,主编.新编妇产科临床手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68.
3 郭燕燕,周世梅,主编.实用妇产科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2.
4 郭爱芹.红外线照射治疗外阴白斑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05,(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