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启动学生多向思维提供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应该体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崭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學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计算14+28=?的时候,学生们发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是40多,有的认为是30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到底是几十多呢?让我们动手做一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量,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果学生当然都算出应该是42,但是在这个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摆小棒、有的摆方块,还有的用计数器或者用口算、竖式等,这些好的方法使学生都能从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历和体会到了原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的,并且可以从中选取最好的、最优秀的方法。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教学主题吸引,积极展开思维、开动脑筋、激发兴趣、提高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1、创设情境,提升数学思维。新课改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赶着走的被动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形成直观的感受,这样才能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从学生中选择4名学生甲、乙、丙和丁。教师问甲同学:“你今年的年龄是几岁?”甲同学回答说:“八岁”“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么?”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心理不禁在问,老师有多少岁呢?于是,教师继续说:“我比甲同学的年龄大了18岁,那么我的年龄是多少岁?”很多同学马上想到用加法10+18=28。然后,教师继续问乙、丙和丁同学的年龄,让学生们找一找老师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有什么关系。这是减法的运用。加减法虽然是最初级的数学知识,但其中涉及到的思维方式正向与反向,能够让学生身体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乐趣。
2、联系生活,提升数学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解决了大量的难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另一方面是经过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建立和巩固,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会被教材所拘泥。比如,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三角形、长方形与圆形的周长相等,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很多教师仅仅把这个题目作为单纯的数学来计算,虽然也能够得出结论,但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并不深刻。但教师在计算后,继而问学生为什么家中用的水桶、脸盆等都做成圆形。因为学生对这些日常用品都很熟悉,再联系计算结果,很容易发现圆柱形的容器不但容积更大,在制作的时候也是最省材料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三角形的容器、四边形的容器、六边形的容器与圆柱形的容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想刚才的计算结果,发现一个容器制作的规律:三角形的最小、正方形的容器较大、六边形的容器更大,圆形的最大,容器的边越多容积就越大。教师最后总结,这也是生活中为什么容器大都做成圆形的原因。现实生活对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更加自觉的用数学的思维方式。
3、加强动手,提升数学思维。小学生都喜欢动手制作一些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动手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形象思维辅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建立。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分母越大的分数也越大。这种思维方式还没有从自然数比较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分数是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掌握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各个概念的不同,扫清未来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五、沟通交流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来源渠道,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制定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于受到年龄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学生们的自身感受,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这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启动学生多向思维提供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中也应该体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崭新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學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计算14+28=?的时候,学生们发生了分歧,有的认为是40多,有的认为是30多,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到底是几十多呢?让我们动手做一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商量,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果学生当然都算出应该是42,但是在这个求知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摆小棒、有的摆方块,还有的用计数器或者用口算、竖式等,这些好的方法使学生都能从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经历和体会到了原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的,并且可以从中选取最好的、最优秀的方法。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教学主题吸引,积极展开思维、开动脑筋、激发兴趣、提高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1、创设情境,提升数学思维。新课改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教师牵着走、赶着走的被动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形成直观的感受,这样才能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才能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比如:教师从学生中选择4名学生甲、乙、丙和丁。教师问甲同学:“你今年的年龄是几岁?”甲同学回答说:“八岁”“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么?”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心理不禁在问,老师有多少岁呢?于是,教师继续说:“我比甲同学的年龄大了18岁,那么我的年龄是多少岁?”很多同学马上想到用加法10+18=28。然后,教师继续问乙、丙和丁同学的年龄,让学生们找一找老师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有什么关系。这是减法的运用。加减法虽然是最初级的数学知识,但其中涉及到的思维方式正向与反向,能够让学生身体体验到数学思维的乐趣。
2、联系生活,提升数学思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解决了大量的难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就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另一方面是经过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得到建立和巩固,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会被教材所拘泥。比如,在小学数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三角形、长方形与圆形的周长相等,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很多教师仅仅把这个题目作为单纯的数学来计算,虽然也能够得出结论,但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并不深刻。但教师在计算后,继而问学生为什么家中用的水桶、脸盆等都做成圆形。因为学生对这些日常用品都很熟悉,再联系计算结果,很容易发现圆柱形的容器不但容积更大,在制作的时候也是最省材料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三角形的容器、四边形的容器、六边形的容器与圆柱形的容器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想刚才的计算结果,发现一个容器制作的规律:三角形的最小、正方形的容器较大、六边形的容器更大,圆形的最大,容器的边越多容积就越大。教师最后总结,这也是生活中为什么容器大都做成圆形的原因。现实生活对数学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无穷奥妙,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更加自觉的用数学的思维方式。
3、加强动手,提升数学思维。小学生都喜欢动手制作一些作品。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动手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形象思维辅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方式的建立。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很多学生认为分母越大的分数也越大。这种思维方式还没有从自然数比较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分数是分母越大,分数的值就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掌握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各个概念的不同,扫清未来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五、沟通交流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来源渠道,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时,制定出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由于受到年龄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学生们的自身感受,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也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学生更喜欢上数学课,这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所追求的。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使用这些方法探究一些数学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此来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既体现在学习知识方面,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们的良好综合素质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