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农村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成绩始终难以提升,中学时代本应该是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讨厌学习”、“不愿学习”甚至辍学的农村学生呢?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村中一些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农村的赌博之风盛行,学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慢慢地开始效仿,有的还参与大人的赌博,大人也不阻止,任其发展;学生对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式作或是找不好工作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读书无用论思想悄悄浸入他们单纯而幼稚的头脑,直接影响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二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几乎占了35%,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或住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家,或寄宿在亲戚朋友家。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他们的临时临护人对他们只尽到看管的义务,没有尽到管理、教育和监督的责任。有的学生甚至一个人在家,就更不会受到任何管束了。长期这样就养成了他们贪玩好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性格。三是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八九十人的大班额使教师顾此失彼,难以协调。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农村中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又差,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方法笨拙,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五是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满堂灌,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厌学情绪日益 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只有对学习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才能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习主动性。这里,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是有爱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农村中学生大部分住校,跟老师朝夕相处。我们老师应该弯下腰来,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诚心诚意跟他们做朋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和解决生活困难。特别是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关爱,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知他们所知,想他们所想,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你在关注着他,重视着他。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真诚的信任跟热情的鼓励,都会使学生靠近你,亲近你,喜欢你,自然而然地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高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营造轻松怜悯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方法的授予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学习潜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老师的教学工作就会得以顺利发展,教学质量自然得以提高。
二、运用电教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其目的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语文教学中,凭借现代化的音像、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加以融合,可以创设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情境,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说:“面山则情满山,面海则意溢于海,”对于知识阅历有限的农村中学生来说,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真实的声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直接沟通了与作者之间的契合,更快、更易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理解。正如叶圣陶所说:“这边的桥立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与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过到了契合,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阅读时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留下深深的印象,并领悟,遐思、控索。”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深思其理,感知理解文本内涵,触发情感,发挥想象,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三、适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习自信心
农村中学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升,厌学情绪表现得尤为突出。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甚至没有。他们的基础差,上中学后,课程多了,学习任务重了,加上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差,怕吃苦耐劳,所以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没有自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要吝啬语言,在学生取得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时候,给予真诚的鼓励、表扬,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涟漪,带来学习的动力,他们会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从而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样经过多次的沉淀,就能积累学生的成功感,人也变得更加的自信。“你能行”的环境就极易转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这样,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被推掉,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学习自信心满满的,学习兴趣浓浓的,学习势头足足的。这时,所有的学习障碍都不是困难了,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了。
四、课内外衔接,高扬学习兴趣
学生装的知识不仅源自课本,更多的来自于课堂外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只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尚不能很好的去发掘并为自己所用罢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指导,让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刘国正说:“语文必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联系生活,一下子把课文拉到学生身边来了。不论是领会课文内容,还是學习语言应用都活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让课堂生活化,课内外恰到好处的进行衔接,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只有在行进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有生气,更加有活跃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成效。路漫漫其将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是农村中一些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深受其害。近几年来,农村的赌博之风盛行,学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慢慢地开始效仿,有的还参与大人的赌博,大人也不阻止,任其发展;学生对毕业大学生找不到式作或是找不好工作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读书无用论思想悄悄浸入他们单纯而幼稚的头脑,直接影响了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二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几乎占了35%,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或住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家,或寄宿在亲戚朋友家。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他们的临时临护人对他们只尽到看管的义务,没有尽到管理、教育和监督的责任。有的学生甚至一个人在家,就更不会受到任何管束了。长期这样就养成了他们贪玩好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的性格。三是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八九十人的大班额使教师顾此失彼,难以协调。四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农村中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又差,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方法笨拙,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五是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满堂灌,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厌学情绪日益 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只有对学习感知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才能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习主动性。这里,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一定是有爱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农村中学生大部分住校,跟老师朝夕相处。我们老师应该弯下腰来,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诚心诚意跟他们做朋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帮助和解决生活困难。特别是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老师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关爱,就象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知他们所知,想他们所想,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你在关注着他,重视着他。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真诚的信任跟热情的鼓励,都会使学生靠近你,亲近你,喜欢你,自然而然地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高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能够营造轻松怜悯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课堂教学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方法的授予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学习潜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老师的教学工作就会得以顺利发展,教学质量自然得以提高。
二、运用电教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其目的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文章的关键。语文教学中,凭借现代化的音像、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加以融合,可以创设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情境,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说:“面山则情满山,面海则意溢于海,”对于知识阅历有限的农村中学生来说,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真实的声响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直接沟通了与作者之间的契合,更快、更易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理解。正如叶圣陶所说:“这边的桥立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与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过到了契合,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阅读时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留下深深的印象,并领悟,遐思、控索。”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眼见其形,耳听其声,深思其理,感知理解文本内涵,触发情感,发挥想象,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三、适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习自信心
农村中学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提升,厌学情绪表现得尤为突出。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甚至没有。他们的基础差,上中学后,课程多了,学习任务重了,加上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觉性差,怕吃苦耐劳,所以越学越没有兴趣,越学越没有自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要吝啬语言,在学生取得一点进步、一点成功的时候,给予真诚的鼓励、表扬,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情感的涟漪,带来学习的动力,他们会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学习的自信,从而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样经过多次的沉淀,就能积累学生的成功感,人也变得更加的自信。“你能行”的环境就极易转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这样,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被推掉,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学习热情被点燃了,学习自信心满满的,学习兴趣浓浓的,学习势头足足的。这时,所有的学习障碍都不是困难了,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了。
四、课内外衔接,高扬学习兴趣
学生装的知识不仅源自课本,更多的来自于课堂外的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它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只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尚不能很好的去发掘并为自己所用罢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指导,让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刘国正说:“语文必然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联系生活,一下子把课文拉到学生身边来了。不论是领会课文内容,还是學习语言应用都活起来了。特别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让课堂生活化,课内外恰到好处的进行衔接,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只有在行进中不断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有生气,更加有活跃的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成效。路漫漫其将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