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两茎灯草”的细节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严监生吝啬鬼、守财奴形象在小语界达成了共识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270多个人物形象之一,临死前仍举着两个指头不肯瞑目,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顿时断了气”。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选入了这一片段。一次教研活动,一位教师上了这一片段,课后,评课老师大为感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印在了学生的心中。中学时,我曾读过《儒林外史》。“两茎灯草”的细节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从不曾将这一细节与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守财奴联系起来,更没有由此而将严监生与葛朗台、阿巴贡等等同起来,便是现在也没有将他们相提并论。这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岂不是南辕北辙了吗?兴许是我错了。我找来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5次版),该书第225页赫然写着:“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第232至235页《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与诸多网站的关于这一片段的教学实录均大同小异。这大同便是教师费尽心机,步步引导,最终得出《教师教学用书》上赫然写着的那句话。(表达形式有所出入而已)翻阅期刊,《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04)“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使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头脑中。”《吉林教育·综合》(2009.07.08)沈俊《听吉春亚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有感》写道:吉老师在结课时带领孩子们回归了板书的内容,为他们勾画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二、作品中的严监生真的是吝啬鬼、守财奴吗
相对于整部《儒林外史》,作者在严监生身上着墨不多。但我们依然能从作者精炼的文字以及投入的情感中领会严监生形象和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同胞哥哥严贡生横行乡里惹出官司引出了严监生。作者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严监生——胆小有钱。为息事宁人,严监生请来二位舅爷出主意,“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过了几日,整治一席酒,请二位舅爷来致谢。”——为无赖哥哥息讼,置酒向二位舅爷致谢,一个富有人情味然而胆小懦弱的严监生跃然纸上。在爱妻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形象:“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共用了四五千两银子。”“昨日典铺内送来两三百利钱,是你王氏姐姐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送来,我就交与他,我也不管他在那里用。”严监生对爱妻王氏充分信任,他们是“真正的同甘共苦的柴米夫妻”。严监生在两位舅爷身上花钱如流水。“拿出两封银子,每位一百两留与二位舅爷做个遗念,王氏的首饰给两位舅奶奶留为遗念。”“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交与,二位义形于色去了。”“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送与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缠。”
严监生如流水般花去的钱正是他的勤俭持家所积。他很明白在这个社会中像他这样胆小懦弱的人金钱就是生存的武器;他很明白节俭是多么重要,他的哥哥就是一面镜子,正如他自己所说“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为省钱克己而从不克人,这也可算是中华美德之一了。重病之中他不肯为自己花银子,“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吃人参”。对自己何等苛刻刻薄,节俭之精神已深入他的骨髓。
严监生卑微地活着,凡事惧灾惧祸,对自己节俭得不近情理,对身边的人却使钱如流水。从这强烈的对比中体现的是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严监生带着血和泪的心声,通过作者用饱蘸同情之类的笔触表现,字字滴血、声声含泪。”这怎么能将它与葛朗台、阿巴贡等吝啬鬼、守财奴相提并论。吝啬鬼、守财奴为敛财而丧失人之本性,仁义道德尽失,沦为“鬼”、“奴”,受人鄙夷,让人嗤之以鼻,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道德上已判了他们死刑。
三、如何在文本语境中解读“两茎灯草”细节
《临死前的严监生》也即“两茎灯草”的细节描写是不能独立成篇的。也就是说我们是无法单就这一细节描写去评判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没有联系人物生存环境与活动环境,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一细节,那么这个细节安在任何一个人物形象上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如将这一细节安在泼皮无赖严贡生身上也是得出爱钱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安在其他性格特征的人物身上,也是得出一样的结论。这样就完全蒙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是对作品的亵渎。因此,对这一细节的鉴赏必须放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岂能抽出而讲之?那么,如何在具体文本语境解读“两茎灯草”这一细节呢?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五个侄子用严监生的话“几个舍侄,就像生狼一般。”赵氏扶正,遍请诸亲六眷,亲眷都到齐了,只有隔壁大老爹家五个侄子,一个也不到。——其叔扶正赵氏之际,虽请而“一个也不到”,乃因赵扶正,不利于“生狼”吞也。其叔将亡,并未请而“穿梭的过来”,彼等心术可见一斑。若不是在具体文本语境中,读者会以为这五个侄子很有人情味,会以为严监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说“为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同甘共苦之妻王氏已长眠于地下,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小儿亦在眼前。因此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一生谨小慎微,事事亲力亲为,应早早将钱财之事安排停当,临终之际应有更为重要之事要交代,只是苦于无法用话语表达,所以“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两位舅爷王德、王仁乃忘德忘仁之徒,见钱眼开之伪君子,托孤之时,两位接了银子,每位怀里带着带着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安慰的话“然而承诺的话一句未说”。严监生心里明白得很,可比起恶棍哥哥,两位舅爷似乎靠得住些,他甚至在央求:我多给些银子,请你们在我死之后照顾我小儿长大,好吗?!此时,虽然他口不能言,但他的内心明白得很,显然这两个指头不为两位舅爷,所以“他把眼闭着摇头。”没人读得懂这意思,“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在无法开口嘱托之时,用动作示意,严监生一生克己、节俭持家,这一点赵氏深知,赵氏忙走去挑掉一茎,她明白严监生的意思。严监生是在告诉她要节俭持家,他一生最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儿子,他相信赵氏会将这一遗训传达给小儿的。“克己精神已深入他的骨髓,成为他自觉行为的准则,用最后的力量强化家人对这种精神正确性认识。”此时,对于这尘世,他已再无牵挂之事,可以淡定地随爱妻王氏于九泉之下了。
作者简介:
刘小华,(1975.5~),女,籍贯:浙江温州,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学历:本科,职称:小教一级,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瞿溪小学教育集团崇文校区。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270多个人物形象之一,临死前仍举着两个指头不肯瞑目,直到赵氏挑掉一茎灯草才“顿时断了气”。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选入了这一片段。一次教研活动,一位教师上了这一片段,课后,评课老师大为感慨:课堂上,老师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将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印在了学生的心中。中学时,我曾读过《儒林外史》。“两茎灯草”的细节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从不曾将这一细节与严监生是个吝啬鬼、守财奴联系起来,更没有由此而将严监生与葛朗台、阿巴贡等等同起来,便是现在也没有将他们相提并论。这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如果教学内容不正确岂不是南辕北辙了吗?兴许是我错了。我找来该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5次版),该书第225页赫然写着:“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第232至235页《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实录与诸多网站的关于这一片段的教学实录均大同小异。这大同便是教师费尽心机,步步引导,最终得出《教师教学用书》上赫然写着的那句话。(表达形式有所出入而已)翻阅期刊,《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04)“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使严监生这个守财奴形象牢牢地印在学生头脑中。”《吉林教育·综合》(2009.07.08)沈俊《听吉春亚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有感》写道:吉老师在结课时带领孩子们回归了板书的内容,为他们勾画出一个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
二、作品中的严监生真的是吝啬鬼、守财奴吗
相对于整部《儒林外史》,作者在严监生身上着墨不多。但我们依然能从作者精炼的文字以及投入的情感中领会严监生形象和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同胞哥哥严贡生横行乡里惹出官司引出了严监生。作者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严监生——胆小有钱。为息事宁人,严监生请来二位舅爷出主意,“连在衙门使费,共用去十几两银子。”“官司已了,过了几日,整治一席酒,请二位舅爷来致谢。”——为无赖哥哥息讼,置酒向二位舅爷致谢,一个富有人情味然而胆小懦弱的严监生跃然纸上。在爱妻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形象:“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共用了四五千两银子。”“昨日典铺内送来两三百利钱,是你王氏姐姐的私房,每年腊月二十七八送来,我就交与他,我也不管他在那里用。”严监生对爱妻王氏充分信任,他们是“真正的同甘共苦的柴米夫妻”。严监生在两位舅爷身上花钱如流水。“拿出两封银子,每位一百两留与二位舅爷做个遗念,王氏的首饰给两位舅奶奶留为遗念。”“严致和又拿出五十两银子来交与,二位义形于色去了。”“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送与二位老舅,添着做恭喜的盘缠。”
严监生如流水般花去的钱正是他的勤俭持家所积。他很明白在这个社会中像他这样胆小懦弱的人金钱就是生存的武器;他很明白节俭是多么重要,他的哥哥就是一面镜子,正如他自己所说“像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当初分家,也是一样田地,白白都吃穷了。”为省钱克己而从不克人,这也可算是中华美德之一了。重病之中他不肯为自己花银子,“后来就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又舍不得吃人参”。对自己何等苛刻刻薄,节俭之精神已深入他的骨髓。
严监生卑微地活着,凡事惧灾惧祸,对自己节俭得不近情理,对身边的人却使钱如流水。从这强烈的对比中体现的是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严监生带着血和泪的心声,通过作者用饱蘸同情之类的笔触表现,字字滴血、声声含泪。”这怎么能将它与葛朗台、阿巴贡等吝啬鬼、守财奴相提并论。吝啬鬼、守财奴为敛财而丧失人之本性,仁义道德尽失,沦为“鬼”、“奴”,受人鄙夷,让人嗤之以鼻,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道德上已判了他们死刑。
三、如何在文本语境中解读“两茎灯草”细节
《临死前的严监生》也即“两茎灯草”的细节描写是不能独立成篇的。也就是说我们是无法单就这一细节描写去评判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没有联系人物生存环境与活动环境,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一细节,那么这个细节安在任何一个人物形象上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如将这一细节安在泼皮无赖严贡生身上也是得出爱钱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安在其他性格特征的人物身上,也是得出一样的结论。这样就完全蒙蔽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是对作品的亵渎。因此,对这一细节的鉴赏必须放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岂能抽出而讲之?那么,如何在具体文本语境解读“两茎灯草”这一细节呢?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五个侄子用严监生的话“几个舍侄,就像生狼一般。”赵氏扶正,遍请诸亲六眷,亲眷都到齐了,只有隔壁大老爹家五个侄子,一个也不到。——其叔扶正赵氏之际,虽请而“一个也不到”,乃因赵扶正,不利于“生狼”吞也。其叔将亡,并未请而“穿梭的过来”,彼等心术可见一斑。若不是在具体文本语境中,读者会以为这五个侄子很有人情味,会以为严监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中。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说“为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同甘共苦之妻王氏已长眠于地下,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小儿亦在眼前。因此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一生谨小慎微,事事亲力亲为,应早早将钱财之事安排停当,临终之际应有更为重要之事要交代,只是苦于无法用话语表达,所以“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两位舅爷王德、王仁乃忘德忘仁之徒,见钱眼开之伪君子,托孤之时,两位接了银子,每位怀里带着带着两封,谢了又谢,又说了许多安慰的话“然而承诺的话一句未说”。严监生心里明白得很,可比起恶棍哥哥,两位舅爷似乎靠得住些,他甚至在央求:我多给些银子,请你们在我死之后照顾我小儿长大,好吗?!此时,虽然他口不能言,但他的内心明白得很,显然这两个指头不为两位舅爷,所以“他把眼闭着摇头。”没人读得懂这意思,“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在无法开口嘱托之时,用动作示意,严监生一生克己、节俭持家,这一点赵氏深知,赵氏忙走去挑掉一茎,她明白严监生的意思。严监生是在告诉她要节俭持家,他一生最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儿子,他相信赵氏会将这一遗训传达给小儿的。“克己精神已深入他的骨髓,成为他自觉行为的准则,用最后的力量强化家人对这种精神正确性认识。”此时,对于这尘世,他已再无牵挂之事,可以淡定地随爱妻王氏于九泉之下了。
作者简介:
刘小华,(1975.5~),女,籍贯:浙江温州,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学历:本科,职称:小教一级,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瞿溪小学教育集团崇文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