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建党百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领导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恢宏史诗,是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庄严宣告,具有重大意义。“小康”概念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先民们所向往的是一个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的理想社会状态。1979年,邓小平用“小康之家”来定位我们党在20世纪末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汔可小康”到“小康之家”,小康,成为兼具传统文化韵味和马克思主义气息的时代命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醒目路标。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完整地描绘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1995年,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总量”和“人均”都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由此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小康阶段的“新三步走”战略;2002年,他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新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里的小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接下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区域发展战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蹄疾步稳,久久为功。
从“初步小康”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诗经》里的美好愿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在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之下,全面小康的里程碑矗立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人类文明史上不乏繁华盛世、骄人事功,但是很少有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国家,能够像今天的中国这样,努力实现“一个也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关键一步,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人间奇迹。这样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在政治方面,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结束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过去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新主人。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活跃在历史前台的都是帝王将相,什么时候有过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用短短的时间,不但做到了,而且巩固了。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按照新中国的政党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八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情况,不仅在东方社会,而且在西方世界,也是从未有过的。
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56个民族和睦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在党的带领和关怀下,实现共同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藏族废除农奴制,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纳西族、景颇族、鄂温克族等,从刀耕火种、原始渔猎的时代迈过千年历史鸿沟,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要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种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
在军事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敢于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及以其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了一场跨国战争,最终逼得他们坐到谈判桌前签订停战协议,维护了国家的持久和平,这也是近代以来弱肉强食的世界从未有过的。
在经济方面,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仅仅一个“一五”计划取得的工业成就,就已經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这样的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种经济成分良性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串联式”发展不同,我们采取“并联式”的发展模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结果后来居上,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超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样的跨越,令全世界瞩目。 在农业方面,我们先是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这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接着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通过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生产活力,使农民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特别是破天荒地取消千百年一直延续下来的农业税,把几亿农民从沉重的赋税中彻底解放出来。紧接着又通过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导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千百年来农民做梦都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就实施“三线建设”战略,从客观上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引领作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努力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全面小康。
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加强民生保障等各种制度举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在应对突发问题方面,我们发挥党领导一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在应对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甚至千年一遇的突发重大疫情方面,以旧中国和西方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赢得了辉煌的战绩。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干成的这些大事,都是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干成的大事。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都为之感到自豪,都为之感到骄傲。
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有这么多人间奇迹的出现?这是因为我们党和党的领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他还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党中央号召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主人;我们的国家政权对“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那时候,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名词,比如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等。这说明我们成立的这个新国家,真的一切都是人民的。领导这个国家的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的私利,从来不代表任何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一个根本经验是依靠人民;不要以为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江泽民指出:“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胡锦涛指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理念始终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总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密码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未来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已经是被中国革命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认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提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把建设这样一个政党的任务,称为“伟大的工程”。正是通过实施这一“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動摇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胡锦涛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不可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辉煌,是党领导人民艰辛创立的,这是我们过去成功的原因,也是我们未来继续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在未来征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領导,这是我们继续创造更多人间奇迹的根本保证。
要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领导一切,涉及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对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领导,还有对党组织内部的领导,等等。也就是说,纵向从中央到地方,横向党政军民学,一切领域一切行业,党的领导在各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统摄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领域,覆盖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贯穿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
要持之以恒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机构、体制机制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所在。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必须完善党依照党章和宪法实施领导的制度安排,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要通过持之以恒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党政权力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落实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彰显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
要矢志不渝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个最大制度优势,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有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又要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上,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恢宏史诗,是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庄严宣告,具有重大意义。“小康”概念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先民们所向往的是一个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的理想社会状态。1979年,邓小平用“小康之家”来定位我们党在20世纪末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从“汔可小康”到“小康之家”,小康,成为兼具传统文化韵味和马克思主义气息的时代命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醒目路标。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完整地描绘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1995年,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完成。“总量”和“人均”都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由此也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小康阶段的“新三步走”战略;2002年,他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新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里的小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接下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区域发展战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蹄疾步稳,久久为功。
从“初步小康”到“总体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诗经》里的美好愿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在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之下,全面小康的里程碑矗立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人类文明史上不乏繁华盛世、骄人事功,但是很少有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国家,能够像今天的中国这样,努力实现“一个也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关键一步,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人间奇迹。这样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干成了许多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
在政治方面,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结束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过去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的新主人。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活跃在历史前台的都是帝王将相,什么时候有过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用短短的时间,不但做到了,而且巩固了。这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按照新中国的政党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八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种情况,不仅在东方社会,而且在西方世界,也是从未有过的。
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56个民族和睦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各民族在党的带领和关怀下,实现共同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初,藏族废除农奴制,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纳西族、景颇族、鄂温克族等,从刀耕火种、原始渔猎的时代迈过千年历史鸿沟,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要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这种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
在军事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敢于与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及以其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了一场跨国战争,最终逼得他们坐到谈判桌前签订停战协议,维护了国家的持久和平,这也是近代以来弱肉强食的世界从未有过的。
在经济方面,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仅仅一个“一五”计划取得的工业成就,就已經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这样的发展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种经济成分良性竞争、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串联式”发展不同,我们采取“并联式”的发展模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结果后来居上,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发展历程,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超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样的跨越,令全世界瞩目。 在农业方面,我们先是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这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接着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通过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生产活力,使农民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特别是破天荒地取消千百年一直延续下来的农业税,把几亿农民从沉重的赋税中彻底解放出来。紧接着又通过实施脱贫攻坚行动、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引导大家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千百年来农民做梦都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就实施“三线建设”战略,从客观上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通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引领作用,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努力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全面小康。
在社会建设方面,通过加强民生保障等各种制度举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持续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
在应对突发问题方面,我们发挥党领导一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在应对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甚至千年一遇的突发重大疫情方面,以旧中国和西方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赢得了辉煌的战绩。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干成的这些大事,都是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干成的大事。整个中华民族、全体中国人民,都为之感到自豪,都为之感到骄傲。
以人民为中心是百年大党创造人间奇迹的密码
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有这么多人间奇迹的出现?这是因为我们党和党的领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共产党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他还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党中央号召政府工作人员:“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政府是人民的,也是为人民的”;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不是人民的主人;我们的国家政权对“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那时候,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名词,比如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等。这说明我们成立的这个新国家,真的一切都是人民的。领导这个国家的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的私利,从来不代表任何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一个根本经验是依靠人民;不要以为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江泽民指出:“党的领导、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汲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接受人民的监督。”胡锦涛指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理念始终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总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密码所在。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未来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已经是被中国革命历史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认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了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他提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把建设这样一个政党的任务,称为“伟大的工程”。正是通过实施这一“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才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定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動摇的”;“从根本上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胡锦涛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就不可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百年辉煌,是党领导人民艰辛创立的,这是我们过去成功的原因,也是我们未来继续走向辉煌的根本保证。在未来征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領导,这是我们继续创造更多人间奇迹的根本保证。
要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党领导一切,涉及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对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领导,还有对党组织内部的领导,等等。也就是说,纵向从中央到地方,横向党政军民学,一切领域一切行业,党的领导在各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统摄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领域,覆盖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贯穿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全过程,才能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
要持之以恒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机构、体制机制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所在。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必须完善党依照党章和宪法实施领导的制度安排,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要通过持之以恒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优化党政权力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要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须落实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彰显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
要矢志不渝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个最大制度优势,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既要有高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又要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言行上,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张忠华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