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i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极化、全球化的实质,高举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更新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不断充实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1更新教育理念
  (1)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地位、常抓不懈的教育理念。 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地位,这是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基本认识前提,必须坚持。强大的民族独立自主精神以及凝聚力,正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培养。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就没有民族独立自主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独立稳定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2)坚持立足民族性、注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在增多,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环境、生态、核武器问题、恐怖主义等)日渐凸显。任何国家和民族若无视全球性问题中包含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不仅会损害自身利益,而且要殃及整个人类。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的精神品格,培养他们与其他国家、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意识,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尊重和宽容态度。
  (3)坚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 传统是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实效性要想得到提高,必须继承传统。我国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理论和素材,对我们今天有着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内容、方式方法、载体等方面充分挖掘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教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创新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
  2加强理论建设
  (1)注重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问题、新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持续冲击,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将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因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要紧跟时代变化的潮流和趋势,密切关注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加强对它们的理论研究,并以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不断应对新情况、新变化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推进。
  (2)研究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的优秀理论成果。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应对经济全球化冲击的优秀理论的建设;应提供资金、物力上的支持,尤其要组织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学者,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与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材建设、历史和文学艺术读物的建设,将优秀文化和传统进行合乎时代的转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读物的时代性和对现实的解释力、说服力,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更新,提供理论与知识文化支持。
  (3)博采众长,开展借鉴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面向世界,对世界其他国家爱国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研究,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经验、方法,并加以借鉴。在长期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些理论和方法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渗透性和无意识性。西方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向管理、向日常生活的渗透,并利用大众媒介、各种文化载体、活动、隐性课程等渠道,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二是注重主体的选择、内化和实践。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启发教育,让教育对象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3丰富教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时期,中华民族如何抵御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维护国家主权,这需要我们真正把爱国主义这面旗帜高举起来,把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要培养大学生坚强而崇高的民族气节,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精神。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我们弘扬和培养民族文化,既不能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也不能轻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而是要不断提升、不断创新,吸取一切先进文明。
  (2)国家安全教育。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国家安全具有新的意义和内涵。首先,国家利益不仅体现在领土完整、军事安全和政权巩固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国家的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其次,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手段发生了新的变化,诸如国际规范、国家间达成的正式协议或条约,积极有效的外交谈判等来谋取自己的国家利益。最后,全球化使国家利益中不仅有意识形态的对抗,而且有文化因素的渗透。因此,针对国家安全内涵的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也应有所调整,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领土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等诸多内容。
  (3)民族文化教育。 在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儒家所提倡的人际贵和精神、家族凝聚精神、公忠体国的政治伦理、由己及人的宽容襟怀;道家所强调的豁达大度的人格风范、怡情养性的生活准则、先予后取的处世态度;法家所主张的厉行法治以显现纲纪的治国理念,等等,对于解决多极化、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普及强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全球化应有各个民族、各个文明的特色,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行,摒弃本国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全球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4创新教育载体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稳定大局,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化作用。 大学生爱国主义不能仅仅依靠校园活动来实施,还必须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意识,必须通过经常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的爱国心理和爱国感情,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理结构中由朦胧走向自觉。因此,高校应该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
  (3)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辐射功能,它与课堂教学文化一起共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从培育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为切入点,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通过耳濡目染,实现环境育人;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社团文化的主阵地,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他文献
摘 要:西方最先对教育中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截至今天,国内的相关研究极少,《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当前“分享教育”研究的唯一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本文通过对现有主要研究文献的回顾,认为“分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其核心是要全面贯彻“学会分享”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方式与措施,因而,其关键不是立足于他人核心价值的分享,而是立足于自我核心价值
一、学好语音、词句是培养语感的基础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的基础上的,英语的语感训练应在语音、词句等教学活动中自然有机地进行。
数学因为它的抽象和单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门枯燥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我也深感于此。试想,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些毫无生命活力的数学知识,那么,在学生看来,数学就只是一堆枯燥乏味的符号,又怎么能对数学产生兴趣呢?下面我就如何开展数学阅读浅谈自己的观点。  一、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数学阅读”,我们可以分为课内渗透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课本阅读和课外补充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