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对策研究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李小波,供职于安阳师范学院,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安阳师范学院外事办,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新生事物。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及其学生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德育工作。文章分别从加强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建设高素质队伍、重视文化熏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德育;合作办学;高校;对策研究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在我国迅速发展,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正逐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急需人才的有效途径。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的一个挑战便是西方思想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对中国学校德育的挑战。
  
  一、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1、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高等学校是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沿阵地。现在的大学生,是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较高的人生理想、价值目标和政治素质,是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前提。2003年,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在纪念小平同志“扩大派遣留学生”重要讲话发表二十五周年会议上指出:“没有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即使是满腹经纶,也不能视之为人才。对于海外的留学人员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现在是什么身份,国家都希望留学人员能为自己的祖籍国服务。即使加入了外籍,他们的血管里流淌的也还是中国人的血。” 这就要求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的过硬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在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授课方式等方面与我国高校有诸多不同,但殊途同归,它的终极目标还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采用合作办学的形式只是为了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充裕的教育资金来更为有效的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为我们培养更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放松而只能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别于我国公办与民办形式教育,其自身有很多特殊之处。合作的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学对接,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变得更加频繁直接。学生在充分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同时也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在影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把它所隐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传递到中国。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处在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碰撞的最前沿,他们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他们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的外国教育组织和机构以及个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寻找和培养“ 西方政治思潮”宣传和“ 文化攻势”的代理人; 不排除我国一些学生或被迷惑,或经不住诱惑而被利用, 导致学生堕落,其思想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质。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从他们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学生在中西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中明辨是非,打牢思想防线。
  
  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现状也要求加强德育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思想状况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现象缺乏辨证思考的能力,部分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功利化和世俗化;认为每个人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 作为整体的国家自然就会发展进步,崇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对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不清,对外来文化有浓厚兴趣;崇尚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爱国主义更多只是表现在言辞上,缺乏如何将那些美好愿望付诸实践的毅力和探索。现实已充分表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的思想防线已经开始“断裂”。这些客观形式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德育教育,否则,我们的合作办学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反而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 “毒瘤”。
  
  二、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措施
  
   鉴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除了使用于普通大学生的教育方法,还要有其特殊的措施与方法。
  
  1、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养与教育。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它通过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来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的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工作者必须通过民族精神教育,让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祖国的兴衰强弱联系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爱国主义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它是激励中华民族儿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动力,它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奋斗。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风雨雨、内忧外患,其生命力却经久不衰,虽有迂回而不改其前进的趋势,始终保持民族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历史也从未发生中断,并为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这是与爱国主义的巨大作用是相联系的。
  因而,在目前的国际化背景下,国际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当代中国青年身上。他们不仅从思想文化领域展开攻势,而且还通过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所有的经济优势,使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中国青年产生诱惑和影响,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把我国暂时的经济落后归结为社会制度问题,甚至产生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侵蚀着我们
  的学生,因而加强对合作办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课程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软件,是教育建设的重点工程,它集中地、具体地表明了教育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有助于合作办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开设关于法律、公民道德、国情等内容的课程。
  但是在根据目前的显示情况,大部分学校没有重视这一课程的设置,关注的是各种各样的专业课的设置, 把当作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它的育人功能,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更新、授课模式、授课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不断增强 “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近而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4、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切实做好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没有一支高水平、健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很难保障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下,大部分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健全,工作被忽视,人才匮乏。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设有崇高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爱岗、对学生充满热忱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重视对专兼职学生及党务工作者的选拔、培训和管理尤为重要。一方面加强对他们进行学生工作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他们探索各种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被动局面。同时要建立完善这支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经济上给予相应的待遇,在业务发展上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培训、深造的机会,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校园文化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一主要载体。在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 德育工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和渠道将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显露出来, 并影响受教化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是决定德育目标实现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校园文化因其影响作用的深刻性、持久性和便捷性而日益显示出其作为德育工作重要渠道的地位和作用, 成为大德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舞台, 德育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和反映: 施教者受其熏陶和影响, 从而树立崇高的思想意识, 端正工作态度, 激发起极大的工作热情; 受教者可以从中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 丰富的道德情感, 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进步和发展。另外, 在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也能够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 形成大德育格局, 树立全员德育意识, 使学校各职能部门, 每个教职员工, 甚至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参与到德育中来。
  总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殊性,我们必须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强化民族精神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三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 2] 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 3] 郑淑芬.论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与对策[ J] .思想政治研究, 2006( 5)
  [4] 江彦桥. 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失真及其对策措施[ J] . 复旦教育论坛,2005(6)
  [5] 邓洪健.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6] 余潮青,沈辉香.中外合作办学“思政理论课”课程设置问题探讨[ J] .中国成人教育,2007(8)
  [7] 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0).
其他文献
11月28日,在驻澳门部队东兰希望小学建校10周年之际,南京依维柯与驻澳门部队携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捐助活动。得到双方领导高度重视。据悉。2001年,为响应党中央“扶贫帮困、捐资
3月19日,以"携手公交专家,享驭专业价值"为主题的"2010年恒通客车新品品鉴会"在重庆举行。重庆公交(控股)集团董事长杨茂超、总经理雷军,恒通客车总经理邓平,国内外客户代表、行业
本文拟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手法,静态地分析《左传》中“其”复杂多变的副词用法和意义。通过对专书的研究,重视虚词“其”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各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联系.从形
我国将纯电动汽车(EV)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定位为当前产业化的战略重点。但是经济性和能源补给等方面的问题也使其发展受到制约。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推出的电动客车
与多数油电混合动力客车不同,6月11日,恒通交付重庆公交集团的50辆新能源客车是气电混合动力公交车,这对于公交行业乃至中国客车业,以及重庆市整体环境的改善都具有深刻和长远的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隐喻中的英汉两种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英汉文化隐喻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其翻译进行探讨,主张采用异化手段对文化隐喻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尽管迪拜交通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初到迪拜,看一看不可思议的人工棕榈岛和一座座摩天大楼,你就会感叹:迪拜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真是一个世间奇迹。
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败和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课题组对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师资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师队伍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