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这样记述:“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牌坊作为古建筑之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造型艺术中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记载着重要的历史事实。这些牌坊作为传统社会的见证者和记载者,在历史长河中绵延生息。
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官马大道,现在的汉源九襄镇,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双节孝”石牌坊,上面独具匠心地镌刻了48部戏文,古时曾有成都出南门第一坊的美誉;在隆昌县青石板铺成的巴蜀古驿道上,那些古朴雄伟、儒雅肃穆的石牌坊,走过500多年的岁月,透出一种沧桑之美和典雅之韵……巴蜀地区现存的220余座珍贵牌坊犹如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宝藏,因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和极具地方特色的铭文,成为研究巴蜀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的“立体活史书”。
然而,散落在巴蜀大地上的牌坊,由于野外风化、拆建、人为破坏等各种原因,有不少招致损毁,甚至难觅踪影。据《绵阳县志》记载,民国21年绵阳境内共有40座牌坊,现仅存7座;还有许多牌坊只在地名上留下了痕迹,如成都牌坊巷、广安牌坊村、大竹牌坊乡……面对如此现状,对巴蜀牌坊进行了10多年实地考察研究的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黄尚军发出呼吁:“每一座牌坊,都是研究巴蜀历史、民俗的活史书,也是精美的建筑、雕刻艺术品。各地应当尽全力保护好它们,让这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流传下去。”
沧海桑田 巴蜀牌坊见证了那些历史
立牌坊,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的具象反映。研究表明,牌坊不仅记载着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还见证了移民入川和农民起义等历史。
位于雅安上里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和“陈氏节孝”石牌坊,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们记录了这个家族九世同居、和睦相处的传奇故事。当地老人回忆:“陈家人丁最兴旺的时候,多达一千多人。每到开饭时都要敲梆鸣示,几十桌饭菜摆好,再按照辈分轮流上桌吃饭。”
顺着蜿蜒的山路寻去,丛林深处两通石牌坊并排而立,左边是“九世同居”牌坊,右边便是“陈氏节孝”石牌坊,前面还立着带斗的石桅杆。这组石牌坊是嘉庆六年(1801年)所立,其上刻有《陈氏家训》和《宗支录》两则碑文,讲述了陈氏家族的历史和渊源。据《宗支录》记载,陈氏祖先陈崇入川前居住在江西,而后陈家在清初入川,曾经多次举家迁徙,住过名山县的陈家坝,后来才迁居到名山和雅安交界处的陈家湾。在这里,陈家人不忘祖训,一直延续着不分家的传统,同吃同住,在当时被誉为是中国汉族最大的一个家庭,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
现隆昌二中校园内,矗立着一座通高15米,面阔10米的山门石坊。石坊造型高大雄伟,每一鳌尖上方站立一只神兽,远远望去,好像这些神兽都在对天拜祭。这便是禹王宫山门坊,它见证了清初曾有大量湖广籍人入隆昌的历史。
据记载,禹王宫又名禹庙、湖广会馆,为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移民来四川的大商人集资修建而成。湖广人以大禹为祖先,遂建禹王宫来祭祀。在禹王宫内,还可进行聚会、解决纠纷等活动,故又称作湖广会馆。
另外,在达州、巴中、成都蒲江等地的牌坊铭文中,也有不少移民入川的记载。自元至清,四川历经各种天灾人祸。因巴蜀地广人稀,巴蜀地方官员多次上疏皇帝,请求移外省民众入川,清廷准奏,于是形成了清初上百年规模宏大的移民入川潮。而移民来源可分北东两线:北线来自中原,人数少;东线来自湖广,人数众多,占移民总数的80%以上,这些牌坊上的记载是研究“湖广填四川”的珍贵史料。
关于四川农民起义的情况也能从巴蜀牌坊铭文中找到踪影,特别是合江县九支镇锁口乡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的悬崖石刻铭文,较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及其部下在合江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活动的情况。这为现代人进一步探索太平军在川南一带,乃至整个巴蜀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线索。
匠心独运 巴蜀牌坊镌刻了那些文化
矗立在巴山蜀水之间的众多牌坊,每一座都是代表巴蜀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精品,从局部到整座牌坊,从鬼斧神工的雕刻工艺到生动的文学戏曲故事,无不显示出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
究竟巴蜀哪一个牌坊最有特色?作为研究者,黄尚军首推汉源九襄“双节孝”牌坊。尽管对这座“刻有48部戏文”的清道光年间牌坊早有耳闻,但当黄尚军一行人赶往实地时,仍然惊叹于它精湛的工艺。
这座高11米,宽10米,四柱、三间、七楼、四层多脊檐的牌坊,立柱下夹嵌8尊威武雄狮,其上各坐一尊慈善肃穆的菩萨。16个凌空高翘的云纹飞檐上,有背插宝剑的神兽鸱吻,整座牌坊如多只展翅欲飞的大鹏。最让人叫绝的是,整座牌坊融川剧艺术于一体,按“忠、孝、节、义”为主题雕成48本传统川剧戏曲,浮雕169幅,大小人物570余个,皆面目清晰,姿态各异。其戏曲剧目丰富多彩,如表现古代妇女的忠烈节义及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挂帅”;宣扬百善孝为先的“木莲救母”“安安送米”等;表达人们祈望福禄寿喜的“十八学士”“蟠桃会”等;还有取材于古典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的传统故事。
“双节孝”牌坊由当地偶然发迹的黄体诚,为感恩寡母、恩嫂的养育,上报道光皇帝颁发“圣旨”而修建。黄体诚自费请石匠上百人,历时3年建成。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仍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抬头望牌坊时,总觉得48 本戏在上头唱。”
巴蜀牌坊多以石材建造,材质本身色彩肃穆庄严,不施彩绘即已诱人至极,而另一类“化了彩妆”的牌坊,更为其艺术特色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名山县蒙顶山永兴寺寺门坊、万源市柳黄乡柳黄村张建成墓坊等,雕刻画面几乎全部着彩,尽管历经岁月的磨洗,至今仍金碧辉煌、艳丽如新。其上所刻山川地貌、衣帽服饰、桌椅家具等,都依照戏曲舞台加以细致彩绘,一眼望去,俨然一个色彩斑斓的舞台场景。
弥足珍贵 巴蜀牌坊记载了那些民俗
在民俗学家袁庭栋眼中,四川留存的牌坊不管是雕绘的龙凤狮虎、八仙等图案,还是普通人生活场景的形象,如打猎、钓鱼、放牛、品茶等,无一不生动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
漫步在洛带古镇,你会看到一个六角双层,通体呈青灰色的塔,塔身有一个倒U形的小孔,上面写着“字库”二字,你会想,这塔有什么用呢?原来它和清人敬惜字纸的民俗有关。
清人崇文,不仅尊孔祭孔,热心科举功名,还敬惜字纸。字纸,即有字的废纸。“字纸篓”“满地都是字纸”等话至今还常常出现在巴蜀人口中。
民国前,许多地方都建有惜字库、惜字塔等,用以回收字纸并焚化。如成都旧有惜字宫,崇州街子古镇、蒲江西来古镇今有惜字塔,盐亭县麻秧乡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牌坊形制的字库,当地人称为“字库牌坊”。除开身体力行敬惜字纸外,清代还出现假托文昌帝君之名,作劝人敬惜字纸的善书——《惜字律》。并将其刻在单独的石碑或牌坊上。黄尚军说,从现存多篇劝人敬惜字纸的铭文来看,当今部分巴蜀人仍认为书中有神,不能坐于其上,这可能也是清人惜字的遗风。
“你听说过鲤鱼跳龙门,但你见过乌龟跳龙门吗?”在达州石桥镇列宁街的徐汪氏节孝坊上,记者就看见了乌龟的矫健身姿,它也想一跃龙门?民间传说里,鲤鱼跳龙门只限定了72个名额,乌龟、螃蟹、青蛙怎么也跃龙门呢?这也许可看作是四川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
巴蜀牌坊的文化民俗,待考的还有很多。在渠县任家乡兴武村二社,一个小孩引黄尚军到了一块水田边,等黄尚军挽着裤腿下到水田中去,抬头一看,王贾氏节孝坊的“圣旨”二字下,雕刻了一个身穿肚兜的裸体男童。黄尚军说:“这个裸童的含义,现在还是未解之谜。”(责编:彭纳)
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官马大道,现在的汉源九襄镇,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双节孝”石牌坊,上面独具匠心地镌刻了48部戏文,古时曾有成都出南门第一坊的美誉;在隆昌县青石板铺成的巴蜀古驿道上,那些古朴雄伟、儒雅肃穆的石牌坊,走过500多年的岁月,透出一种沧桑之美和典雅之韵……巴蜀地区现存的220余座珍贵牌坊犹如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宝藏,因其精美的雕刻艺术和极具地方特色的铭文,成为研究巴蜀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的“立体活史书”。
然而,散落在巴蜀大地上的牌坊,由于野外风化、拆建、人为破坏等各种原因,有不少招致损毁,甚至难觅踪影。据《绵阳县志》记载,民国21年绵阳境内共有40座牌坊,现仅存7座;还有许多牌坊只在地名上留下了痕迹,如成都牌坊巷、广安牌坊村、大竹牌坊乡……面对如此现状,对巴蜀牌坊进行了10多年实地考察研究的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黄尚军发出呼吁:“每一座牌坊,都是研究巴蜀历史、民俗的活史书,也是精美的建筑、雕刻艺术品。各地应当尽全力保护好它们,让这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流传下去。”
沧海桑田 巴蜀牌坊见证了那些历史
立牌坊,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的具象反映。研究表明,牌坊不仅记载着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还见证了移民入川和农民起义等历史。
位于雅安上里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九世同居”和“陈氏节孝”石牌坊,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们记录了这个家族九世同居、和睦相处的传奇故事。当地老人回忆:“陈家人丁最兴旺的时候,多达一千多人。每到开饭时都要敲梆鸣示,几十桌饭菜摆好,再按照辈分轮流上桌吃饭。”
顺着蜿蜒的山路寻去,丛林深处两通石牌坊并排而立,左边是“九世同居”牌坊,右边便是“陈氏节孝”石牌坊,前面还立着带斗的石桅杆。这组石牌坊是嘉庆六年(1801年)所立,其上刻有《陈氏家训》和《宗支录》两则碑文,讲述了陈氏家族的历史和渊源。据《宗支录》记载,陈氏祖先陈崇入川前居住在江西,而后陈家在清初入川,曾经多次举家迁徙,住过名山县的陈家坝,后来才迁居到名山和雅安交界处的陈家湾。在这里,陈家人不忘祖训,一直延续着不分家的传统,同吃同住,在当时被誉为是中国汉族最大的一个家庭,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
现隆昌二中校园内,矗立着一座通高15米,面阔10米的山门石坊。石坊造型高大雄伟,每一鳌尖上方站立一只神兽,远远望去,好像这些神兽都在对天拜祭。这便是禹王宫山门坊,它见证了清初曾有大量湖广籍人入隆昌的历史。
据记载,禹王宫又名禹庙、湖广会馆,为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移民来四川的大商人集资修建而成。湖广人以大禹为祖先,遂建禹王宫来祭祀。在禹王宫内,还可进行聚会、解决纠纷等活动,故又称作湖广会馆。
另外,在达州、巴中、成都蒲江等地的牌坊铭文中,也有不少移民入川的记载。自元至清,四川历经各种天灾人祸。因巴蜀地广人稀,巴蜀地方官员多次上疏皇帝,请求移外省民众入川,清廷准奏,于是形成了清初上百年规模宏大的移民入川潮。而移民来源可分北东两线:北线来自中原,人数少;东线来自湖广,人数众多,占移民总数的80%以上,这些牌坊上的记载是研究“湖广填四川”的珍贵史料。
关于四川农民起义的情况也能从巴蜀牌坊铭文中找到踪影,特别是合江县九支镇锁口乡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的悬崖石刻铭文,较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及其部下在合江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活动的情况。这为现代人进一步探索太平军在川南一带,乃至整个巴蜀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线索。
匠心独运 巴蜀牌坊镌刻了那些文化
矗立在巴山蜀水之间的众多牌坊,每一座都是代表巴蜀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精品,从局部到整座牌坊,从鬼斧神工的雕刻工艺到生动的文学戏曲故事,无不显示出独特的民间文化魅力。
究竟巴蜀哪一个牌坊最有特色?作为研究者,黄尚军首推汉源九襄“双节孝”牌坊。尽管对这座“刻有48部戏文”的清道光年间牌坊早有耳闻,但当黄尚军一行人赶往实地时,仍然惊叹于它精湛的工艺。
这座高11米,宽10米,四柱、三间、七楼、四层多脊檐的牌坊,立柱下夹嵌8尊威武雄狮,其上各坐一尊慈善肃穆的菩萨。16个凌空高翘的云纹飞檐上,有背插宝剑的神兽鸱吻,整座牌坊如多只展翅欲飞的大鹏。最让人叫绝的是,整座牌坊融川剧艺术于一体,按“忠、孝、节、义”为主题雕成48本传统川剧戏曲,浮雕169幅,大小人物570余个,皆面目清晰,姿态各异。其戏曲剧目丰富多彩,如表现古代妇女的忠烈节义及巾帼不让须眉的“穆桂英挂帅”;宣扬百善孝为先的“木莲救母”“安安送米”等;表达人们祈望福禄寿喜的“十八学士”“蟠桃会”等;还有取材于古典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的传统故事。
“双节孝”牌坊由当地偶然发迹的黄体诚,为感恩寡母、恩嫂的养育,上报道光皇帝颁发“圣旨”而修建。黄体诚自费请石匠上百人,历时3年建成。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当地人仍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抬头望牌坊时,总觉得48 本戏在上头唱。”
巴蜀牌坊多以石材建造,材质本身色彩肃穆庄严,不施彩绘即已诱人至极,而另一类“化了彩妆”的牌坊,更为其艺术特色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名山县蒙顶山永兴寺寺门坊、万源市柳黄乡柳黄村张建成墓坊等,雕刻画面几乎全部着彩,尽管历经岁月的磨洗,至今仍金碧辉煌、艳丽如新。其上所刻山川地貌、衣帽服饰、桌椅家具等,都依照戏曲舞台加以细致彩绘,一眼望去,俨然一个色彩斑斓的舞台场景。
弥足珍贵 巴蜀牌坊记载了那些民俗
在民俗学家袁庭栋眼中,四川留存的牌坊不管是雕绘的龙凤狮虎、八仙等图案,还是普通人生活场景的形象,如打猎、钓鱼、放牛、品茶等,无一不生动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
漫步在洛带古镇,你会看到一个六角双层,通体呈青灰色的塔,塔身有一个倒U形的小孔,上面写着“字库”二字,你会想,这塔有什么用呢?原来它和清人敬惜字纸的民俗有关。
清人崇文,不仅尊孔祭孔,热心科举功名,还敬惜字纸。字纸,即有字的废纸。“字纸篓”“满地都是字纸”等话至今还常常出现在巴蜀人口中。
民国前,许多地方都建有惜字库、惜字塔等,用以回收字纸并焚化。如成都旧有惜字宫,崇州街子古镇、蒲江西来古镇今有惜字塔,盐亭县麻秧乡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牌坊形制的字库,当地人称为“字库牌坊”。除开身体力行敬惜字纸外,清代还出现假托文昌帝君之名,作劝人敬惜字纸的善书——《惜字律》。并将其刻在单独的石碑或牌坊上。黄尚军说,从现存多篇劝人敬惜字纸的铭文来看,当今部分巴蜀人仍认为书中有神,不能坐于其上,这可能也是清人惜字的遗风。
“你听说过鲤鱼跳龙门,但你见过乌龟跳龙门吗?”在达州石桥镇列宁街的徐汪氏节孝坊上,记者就看见了乌龟的矫健身姿,它也想一跃龙门?民间传说里,鲤鱼跳龙门只限定了72个名额,乌龟、螃蟹、青蛙怎么也跃龙门呢?这也许可看作是四川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
巴蜀牌坊的文化民俗,待考的还有很多。在渠县任家乡兴武村二社,一个小孩引黄尚军到了一块水田边,等黄尚军挽着裤腿下到水田中去,抬头一看,王贾氏节孝坊的“圣旨”二字下,雕刻了一个身穿肚兜的裸体男童。黄尚军说:“这个裸童的含义,现在还是未解之谜。”(责编: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