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国范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三项改革正通过教学实践得以实现,加强教师培训是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考试改革 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王春(1972- ),男,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河南 洛阳 4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135-02
一、引言
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扩大招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扩招后的高校除了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设备与条件外,更需要反思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对办学定位、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陈至立同志曾指出,加入WTO后,学校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改革课程、教材、教学策略、考试和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始于1999年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就英语学科而言,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全部开设英语课。同时,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系列英语课程改革,直接影响高考改革及高校学生的质量,大学英语教学只有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因材施教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校定位、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他们的个体英语学习的差异等因素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课时是有限的,有限的英语课时内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需要英语教师对听、说、读、写等的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听和读是输入,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输出,是表达技能。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与输入的量和质有很大关系,课堂内外应该加大听和读的输入,同时还应给予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机会。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只有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压缩阅读量,优选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提供大量的、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信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组织、指导口语和写作练习。
为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应开设应用文写作、学术写作、口译、笔译、文化对比、影视英语、外刊选读等以应用、提高型为主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另外,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获取资料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真正知悉所学专业的前沿。张尧学提出,国家重点大学应该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蔡基刚认为,211工程大学,尤其是提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重点大学应该从现在开始把重心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生学习状况,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育部评定的示范点院校的改革是把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读写译”和“视听说”两种类型。采用“3+1”或“2+2”的教学模式,进行大班授课和小班辅导。少数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尝试了灵活的学分制教学,采用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选修制;武汉大学哲学系用双语教学替代大学英语教学;浙江大学尝试了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趋于专业化。
三、因地制宜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上还未能令各方面满意,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很难满足工作和生活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学和教语言,尤其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隐性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最紧要的课题。
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现今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从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看,现代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能发挥和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上官子木指出,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由此,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开发创造力都要从隐性知识的获得入手,而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是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
语言学习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语言实践,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完成的。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的过程是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结合的过程,也是把语言技能从理论转换为自己应用的过程。这种结合和转换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教师把英语教学作为以任务为核心的研究实践课将有助于把学习延伸到教室外,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给他们以语用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教、学、用有机结合,做到扩充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蔡基刚提出,学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作陈述,搞讨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运用语言,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起到了极大作用。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起到促进课堂学习的作用。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
四、推进考试改革,加强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既是以检查教学工作为目的的水平考试,同时也是以测量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水平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并通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
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生源条件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作出合理的教学安排。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目标是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体现社会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首先是四、六级考试的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改革。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的分数在经过加权、等值、正态化数据处理后,是报导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成绩全距在290~710分的正态分。改革后的成绩报道方式,有利于考试的使用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考生在不同技能方面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其次是考试题型以及考试内容的改革。四、六级考试内容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为考试改革方向,听力是“纲”,说、读、写、译是“目”,其设计以促进英语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考核学生听懂为主。2008年12月试行的四级机考已经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又包含单项选择、听写、跟读、结构以及写作五大题型。对考生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检验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性水平考试,因此大学英语教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六级考试改革。2006年11月颁布的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中对考试目的定位作了重大修订,把原大纲的“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改为“考试的目的是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一修订意义深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必将朝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教师培训是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课程改革需要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培训先行与持续跟进。单丁通过研究国外课程改革之后指出,不能忽视课程改革中政府、课程专家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政府的支持,改革很难成功;没有专家的指导,成功的希望很小;而没有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更是必败无疑。因此,这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现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成败取决于三者之间的合作。加强一线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学观念开展教学实践不容忽视。王健强调,教学实践的变革通常总是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师经常会显性或隐性地抵制变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曲解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因此,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是教师的培训理念,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必须用新课程的精神建构教师培训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的那样,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六、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模式的采用以及教学评估的方式都应以围绕大众高等教育的真谛——发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追求目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质量,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教高厅[2006]4号),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列入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将纳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在新的起点上,大学英语教学传统观念和模式正在变革,教学实践正在逐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2-
01-09.
[2]戴炜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写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J].外语界,2008(5).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12-04.
[6]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2004(1).
[7]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8]王健.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改革:若干困境与现实选择[J].新华文摘,2008(2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考试改革 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王春(1972- ),男,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河南 洛阳 4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135-02
一、引言
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高等教育因为扩大招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扩招后的高校除了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设备与条件外,更需要反思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对办学定位、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调整。
陈至立同志曾指出,加入WTO后,学校应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地位。改革课程、教材、教学策略、考试和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始于1999年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就英语学科而言,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全部开设英语课。同时,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系列英语课程改革,直接影响高考改革及高校学生的质量,大学英语教学只有改革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
二、因材施教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校定位、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他们的个体英语学习的差异等因素来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课时是有限的,有限的英语课时内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需要英语教师对听、说、读、写等的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听和读是输入,是理解技能;说和写是输出,是表达技能。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与输入的量和质有很大关系,课堂内外应该加大听和读的输入,同时还应给予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机会。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只有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压缩阅读量,优选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提供大量的、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信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组织、指导口语和写作练习。
为进一步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应开设应用文写作、学术写作、口译、笔译、文化对比、影视英语、外刊选读等以应用、提高型为主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另外,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获取资料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真正知悉所学专业的前沿。张尧学提出,国家重点大学应该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蔡基刚认为,211工程大学,尤其是提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内重点大学应该从现在开始把重心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生学习状况,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育部评定的示范点院校的改革是把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读写译”和“视听说”两种类型。采用“3+1”或“2+2”的教学模式,进行大班授课和小班辅导。少数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尝试了灵活的学分制教学,采用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选修制;武汉大学哲学系用双语教学替代大学英语教学;浙江大学尝试了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课程设置趋于专业化。
三、因地制宜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整体上还未能令各方面满意,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很难满足工作和生活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学和教语言,尤其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隐性语言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最紧要的课题。
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现今我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从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看,现代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采取能发挥和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上官子木指出,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由此,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开发创造力都要从隐性知识的获得入手,而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是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
语言学习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需要大量的输入和语言实践,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完成的。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的过程是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结合的过程,也是把语言技能从理论转换为自己应用的过程。这种结合和转换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教师把英语教学作为以任务为核心的研究实践课将有助于把学习延伸到教室外,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给他们以语用的体验和成功的体验,教、学、用有机结合,做到扩充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蔡基刚提出,学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分工合作,利用网络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回到教室作陈述,搞讨论。这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应用,真正做到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运用语言,这对于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起到了极大作用。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起到促进课堂学习的作用。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
四、推进考试改革,加强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既是以检查教学工作为目的的水平考试,同时也是以测量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水平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改革与完善,并通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
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同,生源条件不同,教学目标不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作出合理的教学安排。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目标是充分考核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以体现社会改革开放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
首先是四、六级考试的计分体制和成绩报导方式改革。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的分数在经过加权、等值、正态化数据处理后,是报导均值为500、标准差为70、成绩全距在290~710分的正态分。改革后的成绩报道方式,有利于考试的使用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考生在不同技能方面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其次是考试题型以及考试内容的改革。四、六级考试内容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为考试改革方向,听力是“纲”,说、读、写、译是“目”,其设计以促进英语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考核学生听懂为主。2008年12月试行的四级机考已经充分体现这一原则:听力部分的比重达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综合听力,综合听力又包含单项选择、听写、跟读、结构以及写作五大题型。对考生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检验大学英语教学是否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一种教学性水平考试,因此大学英语教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四、六级考试改革。2006年11月颁布的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中对考试目的定位作了重大修订,把原大纲的“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改为“考试的目的是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这一修订意义深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今后大学英语教学必将朝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教师培训是大学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课程改革需要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培训先行与持续跟进。单丁通过研究国外课程改革之后指出,不能忽视课程改革中政府、课程专家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政府的支持,改革很难成功;没有专家的指导,成功的希望很小;而没有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更是必败无疑。因此,这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现在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成败取决于三者之间的合作。加强一线教师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教学观念开展教学实践不容忽视。王健强调,教学实践的变革通常总是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师经常会显性或隐性地抵制变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曲解课程改革的新精神。因此,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是教师的培训理念,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必须用新课程的精神建构教师培训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正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的那样,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设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六、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模式的采用以及教学评估的方式都应以围绕大众高等教育的真谛——发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追求目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质量,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通知》(教高厅[2006]4号),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效列入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将纳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在新的起点上,大学英语教学传统观念和模式正在变革,教学实践正在逐步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2-
01-09.
[2]戴炜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发展——写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J].外语界,2008(5).
[3]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4]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12-04.
[6]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两个新的突破[J].中国外语,2004(1).
[7]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8]王健.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改革:若干困境与现实选择[J].新华文摘,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