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媒介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高校传媒教育只有适应传媒环境变化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传媒人才。因此,笔者着力对当前高校传媒教育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找准传媒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加强管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传媒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工具,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不仅给传媒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且对高校传媒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媒教育只有适应传媒环境变化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传媒人才。因此,笔者试图总结分析当前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剖析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加强教育模式的对策,寻找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媒介环境是传媒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表示一定区域或社会拥有的媒体数量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最早提出“媒介即信息”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其主要思想是人类发明了媒介之后,才开始从事信息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媒介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大影响。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麦克卢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媒介环境学概念,认为不同媒介传播不同信息,重点研究信息传播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迅猛,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报刊、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遭受巨大冲击,不仅广告收入持续下降,而且受众也不断流失。电子书、电子杂志、网站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不仅让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媒介的发展方式。[1]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舆论传播格局,对媒介生态环境和市场走向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为进一步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4〕48号),正式以官方名义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着力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传播手段多样化。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催生了微博、微信、网络电视等新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既有的传播途径,信息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樣,呈现高效、快速、便捷等特点。二是传播形式立体化。新媒体借助先进的技术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传播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促使信息产品更加贴近受众的阅读习惯。三是传播内容分众化。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话语体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而且信息内容更加符合个性化需要。四是传播组织专业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不仅是新技术和新内容的信息载体,还是专业化的媒体管理组织机构。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媒人不仅需要具有严格的批判意识,还需要培养对于不同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媒介传播的基本素养。[2]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就需要培养对各类信息的敏感性,发现信息传播价值,提升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加强个人传媒素养。
媒介环境的变化,对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的内涵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教学思想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正确认识、获取、鉴别媒介信息,合理利用各类媒介服务于个人学习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传媒技能,提升个人素养和驾驭各类媒体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向上,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只有把握传媒教育管理的新内涵,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传媒人才,推动我国传媒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环境,我国部分高校积极转变传媒教育办学思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培养传媒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传媒专业大量扩招,高校供给和媒体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传媒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总是落后于社会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以学历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传媒行业以市场法则来选拔合适人才,二者对人才的理解不同,导致教与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的专业教育仍然是以培养纸质媒体人才为主,对于专门性的网络媒体人才培养至今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本上无法撼动传统媒体教育的地位。[3]这说明高校传媒教育还存在固守传统媒体教育的办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培养新型媒体人才缺乏足够认识。二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锻炼。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仍然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教学用书过于陈旧,教学方法停滞不前,较少对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说明高校传媒学科的构建还不健全,传媒教育课程的设置跟不上媒体的人才需求。三是专业经费相对缺乏。有的高校新闻学院经费来源单一,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一些创新项目也无法开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教学需要高科技的设备,经费不足导致专业学习流于形式。这说明高校传媒教育过分依靠财政投入,很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教学建设,也没有加强与传媒产业的深度合作。四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偏低。一些授课老师缺乏媒体融合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说明传媒教育专业教师跟不上新媒体新技术更新发展节奏,传媒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学生个性化培养不足。综合近十年的数据来看,传媒人的培养注重理论性内容的传授和经验的培养,对学生的尊重较少,学生创作的生命力不能得到有效激发,自然也使得我国的传媒业发展没有活力。[4]这说明传媒教育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传统教学经验传授知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学生对媒介环境认识不足,走向社会即使从事传媒工作,其创造力生产力缺乏个性元素。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传媒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工具,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信息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不仅给传媒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且对高校传媒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传媒教育只有适应传媒环境变化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传媒人才。因此,笔者试图总结分析当前高校传媒教育的现状,剖析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加强教育模式的对策,寻找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一、当前社会媒介环境现状分析
媒介环境是传媒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表示一定区域或社会拥有的媒体数量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最早提出“媒介即信息”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其主要思想是人类发明了媒介之后,才开始从事信息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进而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媒介对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大影响。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麦克卢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媒介环境学概念,认为不同媒介传播不同信息,重点研究信息传播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迅猛,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报刊、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遭受巨大冲击,不仅广告收入持续下降,而且受众也不断流失。电子书、电子杂志、网站等新兴媒介的发展不仅让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媒介的发展方式。[1]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舆论传播格局,对媒介生态环境和市场走向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为进一步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4〕48号),正式以官方名义对媒体融合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着力以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驱动媒体转型升级。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媒体融合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传播手段多样化。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催生了微博、微信、网络电视等新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既有的传播途径,信息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樣,呈现高效、快速、便捷等特点。二是传播形式立体化。新媒体借助先进的技术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传播内容、形式、方法上不断创新,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促使信息产品更加贴近受众的阅读习惯。三是传播内容分众化。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话语体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而且信息内容更加符合个性化需要。四是传播组织专业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媒介不仅是新技术和新内容的信息载体,还是专业化的媒体管理组织机构。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管理的新内涵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媒人不仅需要具有严格的批判意识,还需要培养对于不同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媒介传播的基本素养。[2]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就需要培养对各类信息的敏感性,发现信息传播价值,提升对信息内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加强个人传媒素养。
媒介环境的变化,对传媒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的内涵与以往有所不同。在教学思想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正确认识、获取、鉴别媒介信息,合理利用各类媒介服务于个人学习和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传媒技能,提升个人素养和驾驭各类媒体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方向上,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只有把握传媒教育管理的新内涵,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传媒人才,推动我国传媒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校传媒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剖析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环境,我国部分高校积极转变传媒教育办学思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培养传媒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传媒专业大量扩招,高校供给和媒体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方面,传媒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让高校培养的人才总是落后于社会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以学历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传媒行业以市场法则来选拔合适人才,二者对人才的理解不同,导致教与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学的专业教育仍然是以培养纸质媒体人才为主,对于专门性的网络媒体人才培养至今还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本上无法撼动传统媒体教育的地位。[3]这说明高校传媒教育还存在固守传统媒体教育的办学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培养新型媒体人才缺乏足够认识。二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锻炼。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仍然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教学用书过于陈旧,教学方法停滞不前,较少对学生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说明高校传媒学科的构建还不健全,传媒教育课程的设置跟不上媒体的人才需求。三是专业经费相对缺乏。有的高校新闻学院经费来源单一,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一些创新项目也无法开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教学需要高科技的设备,经费不足导致专业学习流于形式。这说明高校传媒教育过分依靠财政投入,很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教学建设,也没有加强与传媒产业的深度合作。四是教师专业素质相对偏低。一些授课老师缺乏媒体融合专业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说明传媒教育专业教师跟不上新媒体新技术更新发展节奏,传媒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学生个性化培养不足。综合近十年的数据来看,传媒人的培养注重理论性内容的传授和经验的培养,对学生的尊重较少,学生创作的生命力不能得到有效激发,自然也使得我国的传媒业发展没有活力。[4]这说明传媒教育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传统教学经验传授知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造成学生对媒介环境认识不足,走向社会即使从事传媒工作,其创造力生产力缺乏个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