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又一次站在了世界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但这次无关诺贝尔文学奖,只因他在新书《骑士团长杀人事件》中冒日本右翼分子之大不韪,明确承认了南京大屠杀。由此,他成了日本右翼分子口中的“日奸”“卖国贼”,甚至还涌现了抵制村上春树作品活动。可村上春树一如既往地无所谓,“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样我行我素的事,他做得多了,就像他的好友、哈佛大学日本文学教授杰·鲁宾说的,他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边缘,看似温和却又坚定地独具个性。
与自己友好相处
村上春树的父母都是高中日文老师。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村上春树受到了父母并不算严格的监管。
村上春树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遵从父母意愿再次补习备考,却将原本报考法律系的复习目标改成了戏剧文学,父母问了问原由便点头默许了……在这种和父母轻度摩擦的互动中,村上春树慢慢找到了和世界愉悦相处的方式——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不感兴趣的事怎么都做不好,感兴趣的事怎么做都能做好”。
上了早稻田大学后,村上春树的人生观发生了裂变。他的大学时光正值学生罢课、校方封校的“学运”年月,在这期间,他遇到了高桥阳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决定厮守终生。于是,22岁的村上春树决定休学与高桥阳子注册结婚。
村上春树草率地早婚一度成为父母“非常失望”的代名词,因为他们都希望他先大学毕业,然后在三菱或其他大公司获得一份工作,像那个时代的主流风潮一样。可结果,他还没毕业就结了婚,再然后,放弃进电视台工作的机会,借钱和妻子开了一家爵士酒吧,每天沉迷于自己喜愛的爵士乐中,甚至很长时间过着负债的日子。但村上春树却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慢慢越来越顺利。而妻子,他更是心满意足。“我找了一个肯接受我的生活模式、肯借钱跟我一起开酒吧、肯和我一起抱着猫住在铁道边过穷日子、肯读我的文字而且经常提意见的妻子。”
26岁那年,村上春树终于完成了早稻田大学的学业。29岁时,他观看棒球比赛,脑中陡然冒出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念头毫无征兆,毫无根据,村上春树却兴奋了。比赛一结束,他就跑到书店,买了稿纸和钢笔。再然后,每天半夜在厨房的饭桌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他的《且听风吟》获得了《群像》杂志的新人奖,也开启了村上春树的作家生涯。那时酒吧的生意渐渐好起来,村上春树两者兼顾了三年,某天突然决定写一部更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后,便毅然卖掉了酒吧。“我年少时想成为音乐家,长大后发现成不了,就开了爵士酒吧,后来爱上了写作,便决定投身其中。虽然刚刚才还完了借款,但我很乐观,三十岁出头的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我想如果我的作家生涯失败了,就再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喜欢试着过我喜欢的生活。”
让世界始终安静
成为职业作家后,有一段时间村上春树觉得日子很令人高兴,但这样快乐的日子并没持续多久。成名后,各种出版邀约、媒体采访、公众活动纷至沓来,不断扰乱村上春树的写作计划,让村上春树烦心不已。为了躲避外界的纷扰,他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妻子逃离日本,开始断断续续地在国外旅居,他说:“四处奔波,就为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
在国外,村上春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他曾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过自己一天的活动: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然后一直写作,直到中午,下午长跑训练,逛逛二手音像商店,最后在晚上九点钟时和妻子回家。“我可以在各个地方生活,每个地方对我来说都一样。我在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的新泽西、波士顿、夏威夷都住过,在每个地方我都过着同样的生活:很早起床,写作,跑步,有时候做饭,晚上9点~10点之间上床睡觉。我希望能完全保持匿名状态生活”。
在保持匿名状态生活中,村上春树埋头大写特写。38岁时,他带着一摞厚厚的稿纸返回到日本,谁都没有想到,这部小说将疯狂畅销——《挪威的森林》使村上春树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种现象。
不堪热闹的村上春树很快又收拾行囊再次上路,逃离到国外。在海外安静的书桌下,他进入创作亢奋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和《奇鸟行状录》。
从30岁时的《且听风吟》开始,几十年过去了,“逃离”一直是村上春树生活的主色调。他与世界总是显得很疏离,不上电视,不出席任何正规聚会,不参加任何社会团体,不允许刊登自己的照片,鲜有登台演讲。在京都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闻讯赶来的媒体被坚拒门外。而所有文学性的群体活动,哪怕只是出任文学评奖评委,他都毫不客气地拒绝。
村上春树被引进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中方与之交涉版权版税,主动提出旅游招待邀请,村上春树马上让秘书转告:“版税多少都可以,但我不喜欢什么招待旅游。”
在村上春树的世界里,生活只是个人的事。“与人相处的最佳哲学是‘不相处’,即尽量简化自己的人生。”
无所谓长跑或是陪跑
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两件事始终绕不过去:跑步和“陪跑”。
村上春树从33岁时开始爱上跑步。说是爱上,更确切地说是觉得合适。成为职业作家后,有一段时间,村上春树几乎靠抽烟维持自己的写作激情,但很快他就决定改变自己。“如果每天都写作,首先要身强体壮,这非常重要,身体和头脑都需要健康”。于是,他开始了跑步锻炼,这一跑就是几十年。
但他拒绝承认大众所默认的意志坚定说,并直接纠正对他表示钦佩的人:“我能够坚持跑步三十多年,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所以,我从来没有向周遭的人推荐跑步,马拉松更非万人皆宜的运动,就像小说家并非万人皆宜的职业一样。”
不过,跑步也给村上春树带来了另一种宿命。2006年年初,他凭借《海边的卡夫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弗朗茨·卡夫卡奖,之后每年,他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但很可惜,他年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于是有网友笑言,村上春树这么喜欢跑步,是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专业陪跑的命?
村上春树自然对这种说法不认可,他毫不客气地回答:“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说,就兴趣而言,我是没有的。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勿论有兴趣与否,不合心意倒是真的。他的小说只为自己而写,刻画的都是游弋于社会主流或主体人群之外的边缘人,与诺贝尔文学奖钟爱的书写战争、极权、大屠杀的严肃文学相比,实在是太“轻”。
村上春树也不愿意向政治妥协。2009年,他获得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那时战争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区肆虐,很多人警告他如果前去领奖,就有支持战争某一方之嫌,甚至威胁会烧掉他新出版的书。村上春树最后却坚定地站在了领奖台:“如果有人告诉我——尤其是当他们警告我 ‘不要去那里’‘不要那么做’时,我倾向于‘要去那里’‘就那么做’。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鸡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
有人说,村上春树作为一个真正热爱并享受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快乐与无聊都喜欢的人,如果要评一个“诺贝尔生活方式奖”,第一个获奖者一定会是他。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与自己友好相处
村上春树的父母都是高中日文老师。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村上春树受到了父母并不算严格的监管。
村上春树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遵从父母意愿再次补习备考,却将原本报考法律系的复习目标改成了戏剧文学,父母问了问原由便点头默许了……在这种和父母轻度摩擦的互动中,村上春树慢慢找到了和世界愉悦相处的方式——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不感兴趣的事怎么都做不好,感兴趣的事怎么做都能做好”。
上了早稻田大学后,村上春树的人生观发生了裂变。他的大学时光正值学生罢课、校方封校的“学运”年月,在这期间,他遇到了高桥阳子,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们决定厮守终生。于是,22岁的村上春树决定休学与高桥阳子注册结婚。
村上春树草率地早婚一度成为父母“非常失望”的代名词,因为他们都希望他先大学毕业,然后在三菱或其他大公司获得一份工作,像那个时代的主流风潮一样。可结果,他还没毕业就结了婚,再然后,放弃进电视台工作的机会,借钱和妻子开了一家爵士酒吧,每天沉迷于自己喜愛的爵士乐中,甚至很长时间过着负债的日子。但村上春树却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静谧幸福的时光,他一边经营,一边读书,一边观察,生意慢慢越来越顺利。而妻子,他更是心满意足。“我找了一个肯接受我的生活模式、肯借钱跟我一起开酒吧、肯和我一起抱着猫住在铁道边过穷日子、肯读我的文字而且经常提意见的妻子。”
26岁那年,村上春树终于完成了早稻田大学的学业。29岁时,他观看棒球比赛,脑中陡然冒出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念头毫无征兆,毫无根据,村上春树却兴奋了。比赛一结束,他就跑到书店,买了稿纸和钢笔。再然后,每天半夜在厨房的饭桌前,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他的《且听风吟》获得了《群像》杂志的新人奖,也开启了村上春树的作家生涯。那时酒吧的生意渐渐好起来,村上春树两者兼顾了三年,某天突然决定写一部更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后,便毅然卖掉了酒吧。“我年少时想成为音乐家,长大后发现成不了,就开了爵士酒吧,后来爱上了写作,便决定投身其中。虽然刚刚才还完了借款,但我很乐观,三十岁出头的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我想如果我的作家生涯失败了,就再开一家爵士乐酒吧。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喜欢试着过我喜欢的生活。”
让世界始终安静
成为职业作家后,有一段时间村上春树觉得日子很令人高兴,但这样快乐的日子并没持续多久。成名后,各种出版邀约、媒体采访、公众活动纷至沓来,不断扰乱村上春树的写作计划,让村上春树烦心不已。为了躲避外界的纷扰,他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妻子逃离日本,开始断断续续地在国外旅居,他说:“四处奔波,就为寻找一张安静的书桌。”
在国外,村上春树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他曾在回忆录中详细描述过自己一天的活动: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然后一直写作,直到中午,下午长跑训练,逛逛二手音像商店,最后在晚上九点钟时和妻子回家。“我可以在各个地方生活,每个地方对我来说都一样。我在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的新泽西、波士顿、夏威夷都住过,在每个地方我都过着同样的生活:很早起床,写作,跑步,有时候做饭,晚上9点~10点之间上床睡觉。我希望能完全保持匿名状态生活”。
在保持匿名状态生活中,村上春树埋头大写特写。38岁时,他带着一摞厚厚的稿纸返回到日本,谁都没有想到,这部小说将疯狂畅销——《挪威的森林》使村上春树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种现象。
不堪热闹的村上春树很快又收拾行囊再次上路,逃离到国外。在海外安静的书桌下,他进入创作亢奋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包括《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和《奇鸟行状录》。
从30岁时的《且听风吟》开始,几十年过去了,“逃离”一直是村上春树生活的主色调。他与世界总是显得很疏离,不上电视,不出席任何正规聚会,不参加任何社会团体,不允许刊登自己的照片,鲜有登台演讲。在京都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闻讯赶来的媒体被坚拒门外。而所有文学性的群体活动,哪怕只是出任文学评奖评委,他都毫不客气地拒绝。
村上春树被引进中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中方与之交涉版权版税,主动提出旅游招待邀请,村上春树马上让秘书转告:“版税多少都可以,但我不喜欢什么招待旅游。”
在村上春树的世界里,生活只是个人的事。“与人相处的最佳哲学是‘不相处’,即尽量简化自己的人生。”
无所谓长跑或是陪跑
在村上春树的人生中,两件事始终绕不过去:跑步和“陪跑”。
村上春树从33岁时开始爱上跑步。说是爱上,更确切地说是觉得合适。成为职业作家后,有一段时间,村上春树几乎靠抽烟维持自己的写作激情,但很快他就决定改变自己。“如果每天都写作,首先要身强体壮,这非常重要,身体和头脑都需要健康”。于是,他开始了跑步锻炼,这一跑就是几十年。
但他拒绝承认大众所默认的意志坚定说,并直接纠正对他表示钦佩的人:“我能够坚持跑步三十多年,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怎么也坚持不了。所以,我从来没有向周遭的人推荐跑步,马拉松更非万人皆宜的运动,就像小说家并非万人皆宜的职业一样。”
不过,跑步也给村上春树带来了另一种宿命。2006年年初,他凭借《海边的卡夫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弗朗茨·卡夫卡奖,之后每年,他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但很可惜,他年年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于是有网友笑言,村上春树这么喜欢跑步,是不是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专业陪跑的命?
村上春树自然对这种说法不认可,他毫不客气地回答:“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说,就兴趣而言,我是没有的。诺贝尔文学奖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勿论有兴趣与否,不合心意倒是真的。他的小说只为自己而写,刻画的都是游弋于社会主流或主体人群之外的边缘人,与诺贝尔文学奖钟爱的书写战争、极权、大屠杀的严肃文学相比,实在是太“轻”。
村上春树也不愿意向政治妥协。2009年,他获得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那时战争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区肆虐,很多人警告他如果前去领奖,就有支持战争某一方之嫌,甚至威胁会烧掉他新出版的书。村上春树最后却坚定地站在了领奖台:“如果有人告诉我——尤其是当他们警告我 ‘不要去那里’‘不要那么做’时,我倾向于‘要去那里’‘就那么做’。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鸡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
有人说,村上春树作为一个真正热爱并享受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快乐与无聊都喜欢的人,如果要评一个“诺贝尔生活方式奖”,第一个获奖者一定会是他。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