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课外阅读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这是教育制度、学校、老师、家长等共同原因形成的。学校要从改革教育考试制度,转变教师阅读教学方式,改变家长认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等方面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阅读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正确价值观是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课堂阅读容量是有限的,培养中学生阅读指导和独立阅读能力,必须依靠大量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中学生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太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自行讨论解决,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与培养。
一、造成阅读能力欠缺现象的原因
1.现实的应试教育体制所致。中考压力大,想考上好高中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大学的。因此,课业负担重,从早读到晚自习,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心力、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支持。家长、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或与学科关系不大,往往会受到严厉批评甚至被没收书。老师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需要长期积累,见效很慢。家长多数不懂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空闲时间多让学生补课,或者学这学那。
3.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是为放松消遣,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二、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
要从改革教育考试体制,转变教师阅读教学方式,转变家长认识,加强家长引导,培养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等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考试体制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智育被当做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德育、体育被置于从属地位。加之学校管理存在急功近利倾向,致使教师队伍竞争加剧,加重教师心理压力。以致教师变得急功近利,哪里还顾得上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显著的课外阅读?必须改革教育考试制度,首先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统一考试。在考试内容、题目方面进行改革,多一些开放式考题,不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当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设计或创意。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设更多有益智力、能力、潜力开发的活动,并将它们列入教学计划,做到知识、智力、能力、潜力并重,学习娱乐结合,使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
改革后,语文教师会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健康成长,不再为了分数进行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2.转变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变分数教学为兴趣教学。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课外阅读质量。那么如何激趣呢?
(1)针对学生喜欢的文章上阅读课。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注意阅读积累。阅读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课上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出为什么喜欢,大家评议交流积累所得,包括阅读感受、收获。这样经常有阅读体验与感悟,学生觉得读书有用,就有了阅读兴趣。
(2)名著知识竞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对培养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大有裨益。在阅读课上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提问解答,小组评比,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培养阅读兴趣。
(3)利用阅读教学调动学生感情体验,用写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背影》等亲情类文章可以调动学生相关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指导点拨,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亲情类文章为什么不感人,要想感动人,就要多阅读、多学习这一类文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此类文章兴趣的目的。
3.改变家长认识,主动引导课外阅读
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不同。因此,学生家长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课外阅读,鼓励孩子多读好书,多为孩子选购有益的课外读物,为孩子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习惯是与学习或工作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的力气获得最佳的效果。
4.培养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到“语文教学任务”的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充电”的基本工具,培养这种习惯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任务。
(2)培养习惯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首先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希望社会、学校、老师、家长都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在优秀文学作品的哺育下健康成长,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爱读书的一代,使中华民族再次攀上文明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陈锦燕.初中生名著阅读状况调查与思考.2009.10.
[3]李宗尉,张子平.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08.12.
[4]张顺平.“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建议及对策.2006.09.
[5]殷祥廷.中学生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2008.12.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阅读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正确价值观是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课堂阅读容量是有限的,培养中学生阅读指导和独立阅读能力,必须依靠大量而有效的课外阅读。
中学生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太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课堂内一些问题因学生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自行讨论解决,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庖,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的很多能力无法得到锻炼与培养。
一、造成阅读能力欠缺现象的原因
1.现实的应试教育体制所致。中考压力大,想考上好高中的难度远远高于考上大学的。因此,课业负担重,从早读到晚自习,有很多课和成堆的作业。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心力、时间顾及课外阅读。
2.缺少支持。家长、老师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或与学科关系不大,往往会受到严厉批评甚至被没收书。老师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需要长期积累,见效很慢。家长多数不懂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空闲时间多让学生补课,或者学这学那。
3.缺乏兴趣。很多学生能忙里偷闲读点东西,但主要是为放松消遣,只愿意读点通俗读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
二、改变这种现状的对策
要从改革教育考试体制,转变教师阅读教学方式,转变家长认识,加强家长引导,培养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等方面入手。
1.转变教育考试体制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智育被当做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德育、体育被置于从属地位。加之学校管理存在急功近利倾向,致使教师队伍竞争加剧,加重教师心理压力。以致教师变得急功近利,哪里还顾得上花费时间长、效果不显著的课外阅读?必须改革教育考试制度,首先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统一考试。在考试内容、题目方面进行改革,多一些开放式考题,不局限在知识的记忆方面,应当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设计或创意。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设更多有益智力、能力、潜力开发的活动,并将它们列入教学计划,做到知识、智力、能力、潜力并重,学习娱乐结合,使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
改革后,语文教师会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健康成长,不再为了分数进行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
2.转变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需要变分数教学为兴趣教学。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证课外阅读质量。那么如何激趣呢?
(1)针对学生喜欢的文章上阅读课。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与教材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注意阅读积累。阅读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课上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谈出为什么喜欢,大家评议交流积累所得,包括阅读感受、收获。这样经常有阅读体验与感悟,学生觉得读书有用,就有了阅读兴趣。
(2)名著知识竞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对培养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大有裨益。在阅读课上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提问解答,小组评比,利用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培养阅读兴趣。
(3)利用阅读教学调动学生感情体验,用写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背影》等亲情类文章可以调动学生相关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指导点拨,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亲情类文章为什么不感人,要想感动人,就要多阅读、多学习这一类文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此类文章兴趣的目的。
3.改变家长认识,主动引导课外阅读
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不同。因此,学生家长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课外阅读,鼓励孩子多读好书,多为孩子选购有益的课外读物,为孩子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习惯是与学习或工作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最少的力气获得最佳的效果。
4.培养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把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到“语文教学任务”的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充电”的基本工具,培养这种习惯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任务。
(2)培养习惯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从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首先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希望社会、学校、老师、家长都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在优秀文学作品的哺育下健康成长,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爱读书的一代,使中华民族再次攀上文明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陈锦燕.初中生名著阅读状况调查与思考.2009.10.
[3]李宗尉,张子平.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08.12.
[4]张顺平.“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建议及对策.2006.09.
[5]殷祥廷.中学生应有良好的阅读习惯.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