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與規模快速增長,已經成為一個市場「共識」。隨著居民理財需求的不斷增長,銀行理財產品便成為投資者,尤其是風險規避型投資者的首選。
然而,在銀行理財產品大軍迅速擴張的同時,產品到期收益「不達標」也成為投資者高頻投訴的問題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並非存款,也存在一定風險。有不少投資者誤將銀行理財產品看做是「保險箱」,認為其保本保收益,這其實是存在誤區的。
了解資訊 分清類別
銀行發的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裏都有明確的投資對象。銀行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部門,選擇投資品種時會根據市場風險,穩定程度,及某些特定專案的風險評級和償付能力決定。
首先要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盯著「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不放。投資方向,決定了產品本金和收益是否穩定。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是最好的。
華夏銀行武漢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方亮說,理財產品通常都有一週的銷售期,期內如果購買,這段時間的收益只能算活期利息。所以在銷售期先不要直接購買理財產品,而是轉入一些靈活按日計息的開放式理財產品,銷售期最後一天再轉出,購買之前選擇的理財產品。這樣你的資金收益率較活期提高了12~13倍,形成「無縫銜接」。
據相關人士介紹,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銀行資產管理部門自行管理的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銀行自身管理的理財產品70%左右是保本型產品,主要投向債市、貨幣市場,部分對接銀行表外的非標資產,這類產品風險低收益相對較低。對接非標資產時,銀行一般會借信託或券商資管通道,向企業放貸。即便企業有違約風險,銀行一般會兜底,投資人不必承擔風險。當然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遠比企業付出的借款利息低。
值得注意的是,投向股票定增、另類領域(藝術品、紅酒、茶)的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沒有結構化或外部擔保的風控設置,投資人要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特別要警惕預期收益率很高的結構化銀行理財產品,其博取收益部分不做真實投資,與相關標的走勢掛鉤,實際就是對賭。
金融觀察員鍾輝介紹道,銀行代銷的產品比較雜,包括信託、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出於對投資者負責,銀行所有代銷的產品都會經內部風險管理委員會或類似機構審核,但這並不代表銀行為代銷產品兜底。所以,與其看產品的表面形式,不如剖析實質。如果投資標的風險較大,產品管理人能力又較弱,就必須警惕。
如何規避風險
其实,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是兩碼事。當然,也有少量投資方向為信託的理財產品。銀行也會代銷一些信託公司的產品,投資者要認清購買的信託有沒有和銀行簽署正規代理協議,這一點至關重要。
方亮解釋道,大多數信託產品還是由銀行以外的公司在銷售,如XX財富、XX信託公司。種類繁多,一般客戶無法全面了解「專案」的好壞,多數人憑感覺在選(比如,覺得規模還比較大,聽說過,應該是可靠的)。另外,信託銷售人員資質參差不齊,客戶很難判斷銷售人員話語的權威程度。這都是購買信託產品的風險所在。
據金融人士介紹,有限合夥類產品參差不齊,大部分是由於信託加強風險控制後「接力」原有信託專案,也有許多投向不知所終,有些就是龐氏騙局。投資者需從兩個方面進行鑒別。
第一,有限合夥產品開發和管理方無奇不有,最好選擇一些實力較強的管理人和相關參與機構,比如正規金融機構或其相關的資產管理公司;盡量避開股東來路不明,尤其是與不知名的擔保、典當等與民間借貸行業有瓜葛的管理人。
第二,鑒別產品結構設計,選擇風險較小的產品。作為LP(有限責任)的一部分,GP(無限責任)比例越高,說明專案管理人對產品越有信心,風險就越低。如果優先部分還引入了第三方擔保,那就更為穩妥,當然這種情況的收益率也會低一些。
然而,在銀行理財產品大軍迅速擴張的同時,產品到期收益「不達標」也成為投資者高頻投訴的問題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並非存款,也存在一定風險。有不少投資者誤將銀行理財產品看做是「保險箱」,認為其保本保收益,這其實是存在誤區的。
了解資訊 分清類別
銀行發的理財產品,產品說明書裏都有明確的投資對象。銀行有自己的產品研發部門,選擇投資品種時會根據市場風險,穩定程度,及某些特定專案的風險評級和償付能力決定。
首先要了解產品的投資方向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盯著「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不放。投資方向,決定了產品本金和收益是否穩定。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適合自己的產品才是最好的。
華夏銀行武漢分行國際金融理財師方亮說,理財產品通常都有一週的銷售期,期內如果購買,這段時間的收益只能算活期利息。所以在銷售期先不要直接購買理財產品,而是轉入一些靈活按日計息的開放式理財產品,銷售期最後一天再轉出,購買之前選擇的理財產品。這樣你的資金收益率較活期提高了12~13倍,形成「無縫銜接」。
據相關人士介紹,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銀行資產管理部門自行管理的銀行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銀行自身管理的理財產品70%左右是保本型產品,主要投向債市、貨幣市場,部分對接銀行表外的非標資產,這類產品風險低收益相對較低。對接非標資產時,銀行一般會借信託或券商資管通道,向企業放貸。即便企業有違約風險,銀行一般會兜底,投資人不必承擔風險。當然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遠比企業付出的借款利息低。
值得注意的是,投向股票定增、另類領域(藝術品、紅酒、茶)的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沒有結構化或外部擔保的風控設置,投資人要承擔本金虧損的風險。特別要警惕預期收益率很高的結構化銀行理財產品,其博取收益部分不做真實投資,與相關標的走勢掛鉤,實際就是對賭。
金融觀察員鍾輝介紹道,銀行代銷的產品比較雜,包括信託、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出於對投資者負責,銀行所有代銷的產品都會經內部風險管理委員會或類似機構審核,但這並不代表銀行為代銷產品兜底。所以,與其看產品的表面形式,不如剖析實質。如果投資標的風險較大,產品管理人能力又較弱,就必須警惕。
如何規避風險
其实,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是兩碼事。當然,也有少量投資方向為信託的理財產品。銀行也會代銷一些信託公司的產品,投資者要認清購買的信託有沒有和銀行簽署正規代理協議,這一點至關重要。
方亮解釋道,大多數信託產品還是由銀行以外的公司在銷售,如XX財富、XX信託公司。種類繁多,一般客戶無法全面了解「專案」的好壞,多數人憑感覺在選(比如,覺得規模還比較大,聽說過,應該是可靠的)。另外,信託銷售人員資質參差不齊,客戶很難判斷銷售人員話語的權威程度。這都是購買信託產品的風險所在。
據金融人士介紹,有限合夥類產品參差不齊,大部分是由於信託加強風險控制後「接力」原有信託專案,也有許多投向不知所終,有些就是龐氏騙局。投資者需從兩個方面進行鑒別。
第一,有限合夥產品開發和管理方無奇不有,最好選擇一些實力較強的管理人和相關參與機構,比如正規金融機構或其相關的資產管理公司;盡量避開股東來路不明,尤其是與不知名的擔保、典當等與民間借貸行業有瓜葛的管理人。
第二,鑒別產品結構設計,選擇風險較小的產品。作為LP(有限責任)的一部分,GP(無限責任)比例越高,說明專案管理人對產品越有信心,風險就越低。如果優先部分還引入了第三方擔保,那就更為穩妥,當然這種情況的收益率也會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