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被运用的不够充分。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往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考的重点,同时更是难度最大的内容之一,如何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使这部分知识让学生能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呢?下面我就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为例,简单的阐述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一、呈现地球公转运动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是一种宏观上的,大尺度的运动,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人类不可能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完全依靠空间想象,所以难度很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宏观现象在课堂上呈现,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利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公转。但是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几个问题:第一,让学生注意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位置,明确黄赤交角的存在;第二,让学生明确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第三,让学生看清楚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这样才能使得这种演示收到最佳的效果。通过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既让学生的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公转的这一宏观的现象,也为学生的空间想象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地球仪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并自己动手绘制太阳光照图。这个部分的教学,教师应该强调画图应该注意的几点:第一,注意地球与赤道的关系,赤道与黄道的关系;第二,注意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关系;光照图绘制完成以后,让学生明确运动是相对的,利用这一原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在自己绘制的太阳光照图中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假设地球是不动的,太阳绕着地球进行运动。同时让学生注意,“太阳的运动”是在黄道面上进行的。在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时,再让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的范围,且自己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轨迹示意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情况下,能够轻松的完成太阳直射点的学习内容,即培养了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教学也迎合了当前我们所创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小实验,大收获90后的高中生学生一切事宜都由家长来安排,多以从小就形成了一种依赖习惯,不善于动手,不善于观察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在地理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机会有但并不多,所以在这方面上,教师尽量抓住所有机会,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就放给他们去做。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1.在一张白纸上绘制一张所示的图;2.一张半透明的纸片,剪成所示的灰色区域的形状,“太阳光线”与赤道重合,其中用右侧较大的长方形遮住地球的一部分代表夜半球,未被遮住的一侧为夜半球。实验步骤:1.太阳直射赤道,此时代表的节气是什么?观察晨昏线与经线的干系;同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大小;全球昼夜状况的空间分布。2.观察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移动时,观察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3.观察在二至日是,两极地区的极夜的分布范围。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同时将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收获很大。而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图文结合能力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这项技能又是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所以作为地理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设计教学,尽量的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结合图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教材中图文资料的有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教材中的一些图文资料。如果老师这样,学生就更不会重视教材信息,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脱离教材。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引用课外资料和图片信息的同时,重点以教材中的资料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着纬度的变化,并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在空间上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在时间上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一个问题,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最大值出项的时间并不是在二至日,因为这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最大。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却收获很多,相应的能力,例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条件下,传统教学模式同样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传统方法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这也是在新时期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也相信,通过所有教师的努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充分运用好这种模式,使之发挥大极致。
一、呈现地球公转运动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是一种宏观上的,大尺度的运动,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人类不可能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完全依靠空间想象,所以难度很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一宏观现象在课堂上呈现,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利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公转。但是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几个问题:第一,让学生注意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位置,明确黄赤交角的存在;第二,让学生明确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第三,让学生看清楚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这样才能使得这种演示收到最佳的效果。通过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既让学生的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公转的这一宏观的现象,也为学生的空间想象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地球仪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并自己动手绘制太阳光照图。这个部分的教学,教师应该强调画图应该注意的几点:第一,注意地球与赤道的关系,赤道与黄道的关系;第二,注意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关系;光照图绘制完成以后,让学生明确运动是相对的,利用这一原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在自己绘制的太阳光照图中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假设地球是不动的,太阳绕着地球进行运动。同时让学生注意,“太阳的运动”是在黄道面上进行的。在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时,再让学生注意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移动的范围,且自己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轨迹示意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情况下,能够轻松的完成太阳直射点的学习内容,即培养了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同时这种教学也迎合了当前我们所创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小实验,大收获90后的高中生学生一切事宜都由家长来安排,多以从小就形成了一种依赖习惯,不善于动手,不善于观察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在地理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动起来的机会有但并不多,所以在这方面上,教师尽量抓住所有机会,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就放给他们去做。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1.在一张白纸上绘制一张所示的图;2.一张半透明的纸片,剪成所示的灰色区域的形状,“太阳光线”与赤道重合,其中用右侧较大的长方形遮住地球的一部分代表夜半球,未被遮住的一侧为夜半球。实验步骤:1.太阳直射赤道,此时代表的节气是什么?观察晨昏线与经线的干系;同一条纬线上,昼弧和夜弧大小;全球昼夜状况的空间分布。2.观察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移动时,观察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3.观察在二至日是,两极地区的极夜的分布范围。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这部分知识,同时将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实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知识,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收获很大。而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图文结合能力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这项技能又是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所以作为地理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设计教学,尽量的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结合图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教材中图文资料的有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教材中的一些图文资料。如果老师这样,学生就更不会重视教材信息,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脱离教材。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引用课外资料和图片信息的同时,重点以教材中的资料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着纬度的变化,并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在空间上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在时间上表现出什么样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一个问题,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最大值出项的时间并不是在二至日,因为这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最大。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却收获很多,相应的能力,例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图文结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的条件下,传统教学模式同样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传统方法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学。这也是在新时期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也相信,通过所有教师的努力,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更充分运用好这种模式,使之发挥大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