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精编课时作业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创新性的重要措施。当前,小学教师在数学作业布置中普遍存在重复、机械地布置和作业量大等不合理现象,作业的创新型、启发性、典型性不足,分层布置作业未能有效实施,练习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精编课时作业进行初步探索,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时作业;精编;有效性;策略
数学课时作业是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巩固数学知识、体现教情与学情的重要环节。数学课时作业的布置必须紧扣教材,面向基础,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决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目前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时作业的布置上存在超量现象,将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课时作业上,对数学课时作业不研究、不精选、不歸类、不创新,只是机械、重复地布置教材或课外辅导材料上的习题,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使学生渐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编课时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现就小学数学精编课时作业交流如下: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不高。学生不喜欢做数学作业,对做作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大多以计算训练为主;反复训练较多,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少;不注重练习设计,以机械操练为主,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全班学生做相同的练习,这样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对学习差的学生可能又提高了难度,难以从最大程度上发挥作业的练习效果,起不到“抓两头,促中问”的作用。
二是作业的训练效果不佳。即使学生硬着头皮完成了作业,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把作业仅仅当成任务来完成,没有用心思考、深入钻研。学生作业大都是课后完成,而课后做作业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学生急于玩耍而对作业草率应付,敷衍了事,作业错误率高;更有甚者抄袭作业,使作业纯粹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作业难易程度不太了解,未进行筛选、归类,对训练的目标定位不准,或对相关知识点讲解不透彻,造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存在实际困难。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偏大,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不到有效调节,学生长期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作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忽略了课时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只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片面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教会了,作业就会做。”只在课堂教学上花时间、下功夫,很少研究作业的布置和精编。多数教师只是盲目地布置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甚至要求学生反复抄写,重复练习,更有甚者让学生熟背数学题,机械记忆概念,抄写概念等,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负担重了,兴趣淡了,成绩下滑了。
二是教师功利思想严重,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学成绩,又懒得钻研教法,只能寄希望于多写、多练、多做。教师大量下载习题,要求学生购买各种习题资料等,实行“题海战术”,从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数学精编课时作业的设计方法
(一)设计紧扣教材精编课时作业,坚持基础性与实践性统一
精编课时作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其还具有延伸课堂教学知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精编课时作业时,要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实际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抓住教学的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让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除此之外,教师不能为了加快学生的思维发展,脱离教材,让学生集中做一些偏题、怪题与难题。在“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开展题目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有一批游客在上午来到市中心的公园进行游玩,中午离开211人,下午又来了134人,这时公园内的游客数为323人,请问公园内上午有多少个游客?”这是一道逆向思维题目,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讲解后,仅有小部分学生完全理解,因此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无明显的练习价值。
除了紧扣教材精编课时作业,数学教师还需坚持实践性,尽最大可能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转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以“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后,数学教师让学生准备木条与工具,将教室中摇动的桌椅进行修理;又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指导学生计算自己家里住房的实际面积,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对购物中的各种数量关系有充分的、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能提高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适量设计作业,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
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多做、多练、多写,学生就能牢记所学知识,由于这一情况,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较重,尤其体现数学作业量大。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易出现作业形式呆板、作业类型重复、作业内容偏难等情况,最终不能使作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会适得其反,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探究的兴趣及欲望。由此可见,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少,不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布置的作业量过多,则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之感。因此,数学教师在经常作业布置时,除了适当地控制作业数量,还要考虑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作业的质量。要遵循知识迁移和学生认知的规律,让课时作业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发挥导学、激趣的功能。
(三)侧重智力培养设计作业,坚持知识性与创新性统一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意思是,若完全相信书,则不如没有书。教师由此可以延伸出数学作业设计的道理,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进行设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开放性与灵活性,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其他教学资源设计练习。同时,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开放的数学题目,使一道题目具有多种的解答方法,从而体现题目解答的多样性,这样的数学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四)有层次、梯度地设计作业,使学生逐步提高成绩
现今,我国教育界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个性差异。我们认为,对于练习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了让作业能面向全体学生,并照顾学困生,作业的设计需考虑基本、简单且带有模仿性,以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第二梯度:为了使作业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的设计要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实现知识同化;第三梯度:为了给学有余力的优等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作业的设计需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创新性,以实现学生的知识强化、优化。
总之,设计好数学精编课时作业既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具有连锁性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所以“做”是“学”的基础。教师亲手设计作业,势必要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智力等实际情况精心考虑好作业的范围、要求和训练时机,从题海中精选习题,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和系统性。另外,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创新作业形式,就能达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时作业;精编;有效性;策略
数学课时作业是反馈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巩固数学知识、体现教情与学情的重要环节。数学课时作业的布置必须紧扣教材,面向基础,内容新颖,形式灵活,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决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目前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时作业的布置上存在超量现象,将提高数学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课时作业上,对数学课时作业不研究、不精选、不歸类、不创新,只是机械、重复地布置教材或课外辅导材料上的习题,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使学生渐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编课时作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现就小学数学精编课时作业交流如下:
一、目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作业的兴趣不高。学生不喜欢做数学作业,对做作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大多以计算训练为主;反复训练较多,举一反三式的训练少;不注重练习设计,以机械操练为主,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作业的布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全班学生做相同的练习,这样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对学习差的学生可能又提高了难度,难以从最大程度上发挥作业的练习效果,起不到“抓两头,促中问”的作用。
二是作业的训练效果不佳。即使学生硬着头皮完成了作业,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学生把作业仅仅当成任务来完成,没有用心思考、深入钻研。学生作业大都是课后完成,而课后做作业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如学生急于玩耍而对作业草率应付,敷衍了事,作业错误率高;更有甚者抄袭作业,使作业纯粹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作业难易程度不太了解,未进行筛选、归类,对训练的目标定位不准,或对相关知识点讲解不透彻,造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存在实际困难。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偏大,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不到有效调节,学生长期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作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忽略了课时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只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片面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教会了,作业就会做。”只在课堂教学上花时间、下功夫,很少研究作业的布置和精编。多数教师只是盲目地布置课本或练习册上的习题,甚至要求学生反复抄写,重复练习,更有甚者让学生熟背数学题,机械记忆概念,抄写概念等,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习负担重了,兴趣淡了,成绩下滑了。
二是教师功利思想严重,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学成绩,又懒得钻研教法,只能寄希望于多写、多练、多做。教师大量下载习题,要求学生购买各种习题资料等,实行“题海战术”,从客观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数学精编课时作业的设计方法
(一)设计紧扣教材精编课时作业,坚持基础性与实践性统一
精编课时作业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课堂教学,其还具有延伸课堂教学知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精编课时作业时,要基于《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实际的教材内容进行设计,抓住教学的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让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除此之外,教师不能为了加快学生的思维发展,脱离教材,让学生集中做一些偏题、怪题与难题。在“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开展题目练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有一批游客在上午来到市中心的公园进行游玩,中午离开211人,下午又来了134人,这时公园内的游客数为323人,请问公园内上午有多少个游客?”这是一道逆向思维题目,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讲解后,仅有小部分学生完全理解,因此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无明显的练习价值。
除了紧扣教材精编课时作业,数学教师还需坚持实践性,尽最大可能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转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以“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完成课堂学习后,数学教师让学生准备木条与工具,将教室中摇动的桌椅进行修理;又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指导学生计算自己家里住房的实际面积,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对购物中的各种数量关系有充分的、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问题中,能提高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适量设计作业,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
大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多做、多练、多写,学生就能牢记所学知识,由于这一情况,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较重,尤其体现数学作业量大。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易出现作业形式呆板、作业类型重复、作业内容偏难等情况,最终不能使作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会适得其反,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探究的兴趣及欲望。由此可见,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少,不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布置的作业量过多,则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之感。因此,数学教师在经常作业布置时,除了适当地控制作业数量,还要考虑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作业的质量。要遵循知识迁移和学生认知的规律,让课时作业既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发挥导学、激趣的功能。
(三)侧重智力培养设计作业,坚持知识性与创新性统一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意思是,若完全相信书,则不如没有书。教师由此可以延伸出数学作业设计的道理,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局限于教材进行设计,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开放性与灵活性,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其他教学资源设计练习。同时,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设计开放的数学题目,使一道题目具有多种的解答方法,从而体现题目解答的多样性,这样的数学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四)有层次、梯度地设计作业,使学生逐步提高成绩
现今,我国教育界密切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个性差异。我们认为,对于练习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了让作业能面向全体学生,并照顾学困生,作业的设计需考虑基本、简单且带有模仿性,以实现学生的知识内化;第二梯度:为了使作业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的设计要带有一定的灵活性与综合性,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实现知识同化;第三梯度:为了给学有余力的优等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作业的设计需具有一定的思考性与创新性,以实现学生的知识强化、优化。
总之,设计好数学精编课时作业既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具有连锁性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所以“做”是“学”的基础。教师亲手设计作业,势必要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智力等实际情况精心考虑好作业的范围、要求和训练时机,从题海中精选习题,确保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和系统性。另外,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创新作业形式,就能达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