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较突出,要改善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紧跟国家发展政策与步骤的情况下,须将红色旅游的特色展现出来,我们要作好红色旅游的发展研究工作。本文对红色旅游的含义、意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当前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该科学的规划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以期实现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的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1、红色旅游的含义与意义
1.1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是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戰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所凭借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时期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
1.2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不仅可迎合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也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是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更加带动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造福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之路。
2、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革命遗址遗迹多分布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山区与农村。特别对革命老区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投资能力不够,道路不通畅,电力供应不足,通讯配套设施落后,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游客进不来,或进来后又由于接待条件制约留不住客人,这种现象在众多红色景区并不鲜见。
2.2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
通常情况下,红色景区的游览安排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最多两日游。游客所购旅游商品多是书籍、光盘、像章、伟人像,以及当地的土特产品等,对景区及周边经济意义影响有限。
2.3景区间实质性交流少
由于景区主题的同一性,及经营管理的政府主导性,导致景区独立发展,景区间关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客源,使得区域间的红色旅游发展不均衡。
2.4不注重对旅游资源重点景点的保护
在很多旅游景区,特别是对景区的一些重要景点,政府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致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利用这些景区客流量大的优势,在这些景点及其周围保护地带大力兴建招待所、饭店、娱乐场所、医疗机构、购物商店等,严重降低了游客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重点景区,在旅游旺季时往往会出现“旅游超载”,而一些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景区接待能力,致使景区超量运载,再加上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环境及重点景物造成了极大破坏。
2.5景区管理松散化
首先,红色景区同化严重。我国的很多红色景区在管理上忽视了景区的唯一性,不注重抓住景区的特色,使得游客分不清红色景区间的不同之处。这就使一部分游客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有些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感叹。这样的趋同化无疑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一个误解,从而影响了整个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个别红色景区没有严格按照旅游行业和国家制定的标准对游客进行讲解或出现个别导游游而不导,讲解质量差的现象,再加上年轻人对革命年代的生活体会不深,对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认识不深,对革命思想理解不深,造成了景区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再次,相关部门未能加强管理,整顿秩序,净化旅游环境,在一些红色景区到处充斥着各种摊贩、算命者、乞讨者和粗俗的摄影摊。
3、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红色品牌效应,主动扩大对外宣传,采取各种灵活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投资集团与个人的投资,从制约本地旅游发展的食、住、行问题人手,逐步优化、提升区位条件,打破制约本地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
3.2整和相关资源,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首先,把发展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其次,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抓紧时间向社会特别是老干部、老红军、烈士遗孤广泛征集文物史料,并加以保护,合理利用,使革命文物的展示更加丰盈,以便更加深刻地教育后人。最后,把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既见景,又见思想、见精神,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新建和改扩建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项目,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尽量不拆或少拆房屋,做到朴实实用,功能完善,切忌奢华浪费。
3.3进行情景规划,提供个性化服务
景区的管理部门及业内从业人员应以新视角,从新层面进一步挖掘景区内涵,改变景区传统的说教形式,尝试运用视觉设计、活动设计、声音设计、触觉设计等多种方法进行情景规划,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4及早编制景区发展规划
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针对性研究较少。为了使我国的旅游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早对红色景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预留出景区的发展空间。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红色旅游资源应暂缓开发,暂时保护起来,以防止盲目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已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应做好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在开发及日常管理中要保护好红色景区及周边的原生态性景观及环境,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分布于农村山区的革命老区而言,要积极鼓励当地百姓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保持老区人民质朴的精神本色。
3.5抓好对红色旅游区(点)的管理工作
红色旅游区(点)要在经营管理上不断提高水平,提高档次。各相关省、区、市旅游局要在对本地区现有的主要红色旅游区(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指导促进工作,还可以组织专家编写一批教材,分级、分类抓好红色旅游区(点)的各项管理工作。
结束语
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他有自己独特的涵义,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开发规律,面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其必然选择。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的规划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我国的红色旅游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亚芳.延安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9).
[2]王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论文2007(5).
[8]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2006(9).
关键词: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产品结构,更好的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积极作用。
1、红色旅游的含义与意义
1.1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是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戰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所凭借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时期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
1.2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不仅可迎合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也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红色旅游是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更加带动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一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造福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之路。
2、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革命遗址遗迹多分布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山区与农村。特别对革命老区而言,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投资能力不够,道路不通畅,电力供应不足,通讯配套设施落后,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游客进不来,或进来后又由于接待条件制约留不住客人,这种现象在众多红色景区并不鲜见。
2.2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
通常情况下,红色景区的游览安排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最多两日游。游客所购旅游商品多是书籍、光盘、像章、伟人像,以及当地的土特产品等,对景区及周边经济意义影响有限。
2.3景区间实质性交流少
由于景区主题的同一性,及经营管理的政府主导性,导致景区独立发展,景区间关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客源,使得区域间的红色旅游发展不均衡。
2.4不注重对旅游资源重点景点的保护
在很多旅游景区,特别是对景区的一些重要景点,政府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以致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们利用这些景区客流量大的优势,在这些景点及其周围保护地带大力兴建招待所、饭店、娱乐场所、医疗机构、购物商店等,严重降低了游客参观游览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重点景区,在旅游旺季时往往会出现“旅游超载”,而一些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景区接待能力,致使景区超量运载,再加上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景区环境及重点景物造成了极大破坏。
2.5景区管理松散化
首先,红色景区同化严重。我国的很多红色景区在管理上忽视了景区的唯一性,不注重抓住景区的特色,使得游客分不清红色景区间的不同之处。这就使一部分游客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有些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感叹。这样的趋同化无疑给游客心理造成了一个误解,从而影响了整个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其次,个别红色景区没有严格按照旅游行业和国家制定的标准对游客进行讲解或出现个别导游游而不导,讲解质量差的现象,再加上年轻人对革命年代的生活体会不深,对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认识不深,对革命思想理解不深,造成了景区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再次,相关部门未能加强管理,整顿秩序,净化旅游环境,在一些红色景区到处充斥着各种摊贩、算命者、乞讨者和粗俗的摄影摊。
3、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充分利用红色品牌效应,主动扩大对外宣传,采取各种灵活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投资集团与个人的投资,从制约本地旅游发展的食、住、行问题人手,逐步优化、提升区位条件,打破制约本地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
3.2整和相关资源,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首先,把发展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文物景点与非文物景点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其次,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抓紧时间向社会特别是老干部、老红军、烈士遗孤广泛征集文物史料,并加以保护,合理利用,使革命文物的展示更加丰盈,以便更加深刻地教育后人。最后,把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既见景,又见思想、见精神,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新建和改扩建纪念设施,应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项目,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尽量不拆或少拆房屋,做到朴实实用,功能完善,切忌奢华浪费。
3.3进行情景规划,提供个性化服务
景区的管理部门及业内从业人员应以新视角,从新层面进一步挖掘景区内涵,改变景区传统的说教形式,尝试运用视觉设计、活动设计、声音设计、触觉设计等多种方法进行情景规划,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并根据不同游客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4及早编制景区发展规划
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针对性研究较少。为了使我国的旅游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早对红色景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资源调查,预留出景区的发展空间。目前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红色旅游资源应暂缓开发,暂时保护起来,以防止盲目开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已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应做好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在开发及日常管理中要保护好红色景区及周边的原生态性景观及环境,特别是对于广大的分布于农村山区的革命老区而言,要积极鼓励当地百姓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保持老区人民质朴的精神本色。
3.5抓好对红色旅游区(点)的管理工作
红色旅游区(点)要在经营管理上不断提高水平,提高档次。各相关省、区、市旅游局要在对本地区现有的主要红色旅游区(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指导促进工作,还可以组织专家编写一批教材,分级、分类抓好红色旅游区(点)的各项管理工作。
结束语
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他有自己独特的涵义,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开发规律,面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其必然选择。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的规划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红色旅游线路,我国的红色旅游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亚芳.延安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9).
[2]王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论文2007(5).
[8]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