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现实教育意义谈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elH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常读常新的经典作品,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成为了固定篇目。这则童话被人们认为是现实主义童话的范本,关于它的主旨意义,大家似乎都已经默认统一,上课时照本宣科即可。于是,很多人在进行文本阅读时总是会被已有的思维束缚住,按部就班地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忽视其现实意义及教育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从人物的角度去切入,学生只关注故事情節发展和大家都已分析得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去了解《皇帝的新装》的来源和其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安徒生想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告诫。正如安徒生自己所说:“自己的童话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今天,我们就从作品、作者两个角度来说一说其中的现实教育意义。
  清朝末年,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我国,一批学者开始翻译和传播安徒生童话。在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皇帝之新衣》被收入学生的“略读书目”中,这是《皇帝的新装》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在其传播过程中,文学界和教育界也在不断更新对它背景的挖掘和主旨阐述,增加其现实意义。安徒生曾经在1837年于他的童话集前言中说到:“《皇帝的新装》故事是出自西班牙的唐·曼纽埃尔《卢卡诺伯爵》中三个流氓欺骗一位国王的故事。”阅读过这个故事的人就会发现安徒生对其做出了大量地改动,而改动的意图其实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我们不妨来看看两部作品的对比。
  《卢卡诺伯爵》中提到新衣的特点是“只有父亲的法定儿子才能看见,私生子是看不见的。”而《皇帝的新装》中说的新衣的特点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作者在这里完全是为了现实意义而进行了改动。在当时的丹麦,没有人会因为是私生子而害怕,但人们却因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而恐惧。处在封建社会里的人们,由于统治阶级的残暴与黑暗,他们往往为了生存而处处迎合统治阶级的言行,不敢讲真话也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现实写照。在说谎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的目的都不相同,皇帝的谎言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得到别人的称赞,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老大臣说谎是为了自己的职位和得到别人对他的好的评价;百姓们说谎是为了别人的看法,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一个另类。无一例外,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专横欺诈的本质使得群众的思想被严重束缚且日益堕落,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病态。
  现在,我们重读这则童话,会发现骗子的行骗方式其实一眼就能看穿,但为什么没有人怀疑骗子呢?大家都知道,视觉是不可能代替思想的,可是在骗子介绍他们的新衣特点时,为什么没有人提出质疑?在骗子假装制作新衣的过程中,大量索要生丝和金子,为什么也没有人怀疑他们,毕竟还没有制作好衣服,就来要大量的金子,这就有骗钱的嫌疑。最后,在骗子给皇帝试衣服的过程中,两人前呼后拥,不仅亲自帮皇帝穿衣服,更是一直强调这件衣服的特殊性质:穿的人好像觉得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原本就不可能行得通的骗术却成功骗到了一个国家的人。
  其实我们不难想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骗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利用了群体心理的特性,当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或者不称职的时候,群体心理的压力就能震慑住所有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当个体进入群体之后,群体意识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个体被淹没,独立变为盲从。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整个国家的人都被骗子耍得团团转的原因。在强大的社会趋同效应下,个体由独立变为顺从,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名誉……而违心地说出连自己都震惊的谎言。
  现实中,盲从的群体心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2019年因为新冠肺炎的肆虐,许多人盲目哄抢并不需要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导致生活成本增加,在病毒传播期间,正值春节来临,因为拜年访友的习俗趋同,使病毒传播得更快……其实这些正是盲从的群体心理给我们带来的恶劣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去引导和帮助孩子在群体心理中保持自己的理智,敢于听从自己的内心,敢于讲真话,避免沦为说谎者、造谣者。
  《卢卡诺伯爵》中揭示这个骗局的是一个黑人,而《皇帝的新装》当中揭示骗局的是一个孩子。安徒生为什么要将黑人改为孩子呢?我们要分清楚作者想把矛头指向何处,在西班牙的故事当中,唐·曼纽埃尔的意图是揭示当时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压榨和剥削关系,他更多的是体现阶级斗争关系。而在安徒生这里,毒害人们的封建思想是他批判的对象,在当时的丹麦,受到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的思想荼毒,成年人已经变得虚伪自私,只有涉世未深的孩童还保留着那一份纯真率直,于是安徒生在作品中安排孩子说出真话,也是应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特点。
  哈维尔说过:“谎言世界的外壳是由奇怪的物质构成,只要它把整个社会封闭起来,就会看上去坚如磐石,但是一旦有人打破了一个小小的缺口,整个外壳就会四分五裂。”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小孩子打破了这个小小缺口之后,谎言被城中的百姓一下子给击碎了。试想,如果是你的孩子,他在现场会敢于说真话吗?即便他说了真话,你会选择相信他吗?
  大家或许知道这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儿子海婴有一次在福建菜馆吃鱼丸,他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人也不信,因为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许先生又给他一个,他一吃,又说不新鲜,可是别人都不相信,只有鲁迅先生把他的那个鱼丸拿来尝了尝,果真不新鲜。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通过这个故事,结合我们当下的教育,深入思考一下教育教学中,该如何有效挖掘文本中的教育意义,并结合现实在课堂上真正落到实处。现在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建构主义教学观也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他们是带着思想来的,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更是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关注科学的同时,更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与他们更多的个性发挥的空间和时间。
  伟大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带给我们一则经典的童话作品,时隔至今,我们已经无法再去了解到他真正的创作目的和主旨,但我们总是在时代的变更发展中不断地在这则经典的作品中吸取现实意义,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之处。分析这篇文章的现实教育意义,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敢于说真话,更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材的工具作用,提升教育价值。不仅如此,对于成年人的我们,仔细去探究《皇帝的新装》中的现实教育意义,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也会深有教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中
其他文献
儿童多动症是行为出现异常的一种表现,而且大多数患有此病的个体会出现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缺陷.如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容易冲动和激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但他们的智力发育
期刊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重大断裂的人类文明。为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并借此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使儿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在活动中采用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传统文化,力求让优良传统文化以最好的方式走进幼儿的心里。  传统
期刊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很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个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负别人,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的恶气。于是,他趁深夜把这副对联中“士”字下面的一横加长,在“夫”字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出使鲁国,观看各种乐舞,当看到舜乐《韶箾》时,季札赞叹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看到这里就足够了,不必再看别的了。  后来,人们就用“叹为观止”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例如,清·王韬《淞滨琐话·东瀛艳谱》:“遨游其间者,车如流水,马若游龙……烟花之盛,风月之美,以及色艺之精巧,衣服之丽都叹为观止矣。”徐迟《牡丹》:“她不仅把
有的教师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75篇古詩文发给家长,让学生挨个背诵。这样的布置确实简单方便,可问题是这75篇古诗都是包含在统编版小学语文1年级到6年级课本里的课文(有些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这样一来,“古诗积累”就完全变成了“课内巩固”,那些没有被选入教材的经典诗文要不要积累?该积累哪些?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以下经验。  首先,古诗积累不应“仅限课内”。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内的古诗
人教版初一课文《皇帝的新装》(以下简称《新装》)在主题教学方面颇有难度。在每年的教学中,几乎每次都有学生对文中“大臣”形象的意义价值进行质疑,有的学生甚至说,如果“我”是大臣,“我”就选择明哲保身,不会站出来揭露真相。学生的这种价值选择无疑对整个文章教育价值产生影响,甚至是负面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大臣”形象身上这种教育价值的歧义性,并超越这种两难困境(是选择揭露真相还是保全自己),是教学中
期刊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河南焦作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对太极拳文化的继承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太极拳文化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科学研究、特色建设与媒体宣传等方面全面发展,形成太极拳文化发展的“焦作现象”。  通过对“焦作现象”的研究,可以推动以太极拳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为进一步科学地探讨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发展奉献出一份焦作经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