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非经济原因流失之因素分析与对策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uyu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建立,今年秋季我省城市义务教育也免收学杂费,这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学生入学困难的问题。但目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人们把这种现象形容为“三下回乡”高峰,即流失的第一次高峰在七年级下期,第二次高峰是八年级下期,第三次高峰是九年级下期期初。学生流失是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障碍之一。流失现象表面上看只是学生个体或其家庭的教育行为,从深层上说,这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制约了人才培养的效率,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最终将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笔者从部分初中班主任处了解到,约有64%的流失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可见,非经济原因弃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突出问题,它反映的是教育体制、学校教育和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层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思考。
  
  一、非经济因素流失原因分析
  
  1.狭隘的读书无用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一,尽管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愈来愈凸显,但现实中,读书无用论潜在的负面影响依然相当严重。认为读书没有出路而同意子女辍学的家长大有人在;还有一些家长受教育程度低,因而对子女教育要求低,短视,功利性强,其言谈举止影响了子女学习的积极性,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辍学的过早发生。第二,不恰当读书无用论的社会舆论。一些地方媒体在招商引资等方面报道的过分渲染和误导,如“某人连小学也没上完,现在已身价上亿回乡办企业”等宣传无形中影响着在校的学生及其家长,造成家长、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偏差——“能赚钱就行”,弱化了他们对教育和学习重要作用的认识。第三,大学生就业难的残酷现实,降低了人们对教育收益的预期,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而部分“赋闲在家”的大学生,则给了他们更多的口实。
  2.人口流动中不合理入学制度的约束和限制
  虽然《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到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按照居住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申请借读。借读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以其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为准”。但是,在目前户籍管学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下,流动学生随父母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仍要交纳大笔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就近入学”政策迫使在城市上学的“流动学生”,到了高年级就要回户籍所在地上学,否则就存在升不上初中、高中的可能。半途转回来的学生又因“父母不在”,无人监管,面对生活、学习和心理孤独的种种压力,其本人便不再努力,“学不进去”而弃学。在农村初中,这种情况占辍学学生的三成,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3.单一的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
  目前,在中学阶段,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仍然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唯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在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被剥夺了,无法享受体验过程和获得结果的喜悦,没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刺激,其结果只能助长他们的厌学情绪。同时,单维性教育评价制造了种种矛盾,也派生了所谓“差生”的悲剧。他们往往从起初的强烈的自卑感发展为焦虑不安,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逃学直至流失。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的学生几乎都处于消沉情绪氛围中。层层选拔,次次考试,接连的失败经验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沉情绪,但教师、家长多对此不在意。而情绪的泛化,使得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而且对布置这些内容的教师也产生了厌恶情绪,进一步发展到对所有教师和学校抱有厌恶情绪,从厌学发展到逃学,直至辍学。
  4.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使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仍然相当落后,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匮乏。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当前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这些教师再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较少,教育教学理论较陈旧,实际学识水平和能力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编制等原因多年未招聘教师,而本科甚至专科毕业生又不愿回农村工作,更不愿当教师。三是“升学主义教育”——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甘地对印度乡村教育的批评对我们也有所启示,他说:“现代的教育不能使年轻人学会任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东西……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对农业却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四是教育设计是按照“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来进行的,教育除了升学成为城市人之外,别无他用。有一些对新课改颇有微词的人认为,以城市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现实。这种状况将使更多的农村孩子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失学,而是因为教育自身的“贫困”而弃学。
  5.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调试
  有弃学倾向或厌学的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和心理障碍不能及时得到调试往往成为学生流失的诱因。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差异会给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心理造成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也会因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抗挫折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及嗜好不同而形成诸如学习成绩、纪律表现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对落后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有效控制非贫困辍学的对策与建议
  
  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在全社会形成重知识和重教育的风气
  义务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义务教育法》的宣传。采取有力的行政措施,防止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故意放弃学籍管理,从而导致学生学籍管理混乱的现象。应严格办理辍学、休学、毕业等手续,定期审核,加强学籍管理。做好转、退学情况登记,堵塞漏洞,防止因办理手续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学生流失。如信阳市教育局在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同时,一是强调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在校生管理工作和流失生及时返校工作。二是严格执行流失报告制度。发现学生流失,采取逐级报告制度,学校及时下发复学通知书,令其复学。否则,依照《义务教育法》,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和强迫入学。三是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倡导正确的读书观和教育价值观。事实证明,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学生形成好学上进心理、消除厌学情绪影响极大。
  2.放宽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制度限制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实行统一标准,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实现儿童受教育权的平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政策制定上,纠正“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教育投资要向农村地区倾斜。同时,改革并实行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户籍制度。如豫南淮河流域大部分县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管理方面,当地就应从实际出发,探索符合农民工子女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因为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很大,学籍管理难度大,这既不利于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也不利于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部分乡镇教育站对辖区学生的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来去自由”,这既可以控制辍学,又可以提高办学效益,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人口的自由、合理流动才会有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义务教育的二元性,解除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流动人口子女才能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通过脱产进修或在职培训等方式参与继续教育,使教师不仅提高学历层次,更重要的是改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技能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以老带新、上示范课、集体备课、评课、多媒体教学、教育科研等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课上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爱听、乐学,学得轻松,学而有用。地方政府每年应有计划地招聘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4.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摆脱一切以升学率为绝对标准的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导向和制约机制,采用分层评价的考核办法,也可以建立诸如“等级 特长 评语”的评价制度,公开评价标准、评价办法和评价结果,实行民主评价,在学校中营造一种民主的风气。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而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如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从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有所加强。二是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四是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使学生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解决非贫困辍学的问题,还要重视学校“潜辍学人群”的教育管理,即那些现在还在学校就读,但已经有辍学倾向的学生群体。他们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按家长的要求只等拿张毕业证。这个群体中,留守儿童又占很大比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否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学校、家庭要密切配合,耐心细致地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迷惘,让他们安下心来,打消走出校园的念头。
  非贫困辍学的成因错综复杂,解决的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家长、学生、学校、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义务教育法》的全面落实。
  (责 编 流 水)
其他文献
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教学领域中运用。其特点是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中学英语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整合课堂教学艺术和学科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课,和普通上课一样,也要讲究教学艺术。在整个教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1月经我科诊治的24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女15例,男9例,年龄2岁~14岁,平均7.6岁,均有致病诱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成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尽如人意,成为现今教育的软肋。个别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后,反因道德缺失而前功尽弃,甚至走上不归路。因此,对学生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爱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心教育呢?  一、走进文本,挖掘爱心资源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充满着感染力、说服力,爱
期刊
本文简要介绍了老年痴呆症的基本情况,较为详细的探讨了中医对该病,特别是血管型痴呆的辩证认识,突出强调痰瘀阻络这一病因的致病病机。并依照“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
“五官”当中共有“四官”有红肿热痛之症,共涉及到五个经络。笔者从中医理论着手,以辨证论证为基础。运用壮水为主,以水抑火畏方法,从而使“四官”火之症得到控制,红肿热痛诸证消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方法:HPLC,C18柱,乙腈旬-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10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线性范围为0.202~1.01μg,平均
在DF4B/4C机车原有的机车安全信息综合检测装置的基础上,新增加一套工业控制器及数据采集通道组成实时记录系统,记录机车油、电、水等系统的牵引运用状态,通过在线分析或下载后地
1耳蒙患者,女,23岁,公务员。于1997年夏季因感冒而发热恶寒,治愈后罹患耳蒙,听力减退,两耳如有物堵,时似有风吹树叶声,曾用维生素、谷维素及龙胆泻肝丸、磁朱丸治疗,症状如故。纯音听
设G是简单图,用颜色1,2,3……对G的边着色.如果每一顶点所关联的边上着的颜色构成一个连续的整数集合,那么就称这个边着色是连续的.本文中证明了θ-图有这样的连续边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