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企业未来

来源 :清华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这个动念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企业如何最大化运用自身的知识资源,不断地创造“新知”,从而培养出强大的竞争力?这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用行动解答的问题。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的经典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有效的知识创新与管理体系,使企业成为知以创造型公司,赢得未来。
  英国石油公司(BP)曾经在Foinaven和Schiehallion两个油田开采石油。其中,开采第一个油田共花了6亿美金。开采第二个油田时,BP决定有所改进,于是进行了事前学习,总结了上一次开采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结果在第二个油田开采的第一口井就达到了第一个油田的历史最高水平,最终平均成本降到了5亿美金。这个故事展示了知识管理的价值。组织中大量的经验、知识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但是,如果知识只是简单地堆积,没办法再利用,这种资源的价值也就难以被开发出来。
  正如德鲁克将“后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知识社会”,当今社会最根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或是劳力,而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活动,亦不在于筹谋生产所需的资本和劳力的付出,而是取决于通过知识的累积与整合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在这个知识资源已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的时代,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成为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而在如今这个动态不确定的环境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及其配套实施保障,就越来越成为每个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有利砝码。
  作为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野中郁次郎教授在这一领域享誉盛名。在当今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时代,野中郁次郎的经典知识管理框架,可以帮助企业最大化运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可以不断地创造“新知”,从而培养出强大的竞争力。知识,创造企业的未来!未来,属于知识创造型公司!
  管理者需上的知识管理课
  为了更清楚地解释知识的转化和传播过程,野中郁次郎借鉴迈克尔·波兰尼(Micheal Polanyi)的理論,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往往可以用语言表达、文字记录并传播,即能够被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例如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而隐性知识则一般难以言述,属于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技巧诀窍”、思维模式等。相比前者,后者更难以学习和复制,就好比学游泳,只学习游泳教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掌握了游泳的诀窍,才能真正学会游泳。因此,隐性知识往往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如何对这两类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使其价值最大化,是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是管理者值得学习的一课。
  组织中的知识创新包含四种基本模式:
  其一是组合化(Combination),即知识从显性到显性的过程。这是企业实践中最容易实现也是执行最普遍的一个环节。组合化一方面是将不同来源、不同领域分散零乱的数据资料、文本信息等,整理、汇编成一项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IBM内部的知识库,就是将公司内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以便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该过程还包括文本信息、数据资料在不同个人或组织间的传递和转移。例如麦当劳公司会将其产品、服务的全套标准化流程都以文本形式发放给各个门店来学习,以此实现显性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综合”或“转移”是基于公司的既有知识,并没能真正扩展公司已有的知识储备。
  其二是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即进一步深化的知识从显性到隐性的过程。随着显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员工开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微软通过内部网促进员工学习,就体现了这一过程。微软会定期组织内部网使用培训,同时不断对内部网进行修缮和更新,帮助员工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学习、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某种经验和技能。有了这一过程,组织显性、系统的知识就可以为员工所运用,并成为每位员工重要的工作资源和工具。
  其三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知识从隐性到隐性的过程。一般多是指员工直接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像“潜移默化”,通过人际交往和相互间的模仿学习,促进隐性知识在组织内的转移。例如,方太集团为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儒学价值观中,要求员工穿着传统服装、诵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企业文化。同时,新员工通过观察、模仿,以及亲身的体验和练习,学习企业中老员工工作和处事的方式,感悟企业的价值观,并且掌握工作中的技术诀窍。这一知识传递过程依靠个体层面的体悟和学习,因此较难被清晰表达。而且,由于没有系统总结这些经验、技巧或思维方式背后的原理,知识也就无法供更多人学习和分享。
  其四是外显化(Externalization),即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经验、技巧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隐性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梳理,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更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为更多人所共享。例如,西门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实践社区,就是通过设定一系列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组织中每一位成员积极地将自己在日常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学到的技能用一定的文字、图表表达并分享至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西门子公司促进了员工个体知识向企业知识的过渡,扩充了西门子既有知识。在这一过程之后,企业知识得以从个人层面扩展至组织层面,真正成为组织的宝贵资源。
  “SECI模型”中的四个阶段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比如,知识从显性到显性的过程是企业内知识传递最直接、高效的方式。因此,对显性知识的系统化整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该过程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很多企业通过建立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方式将内部显性化知识系统化归类和整理,促进知识在组织内的快速流动和共享。现代社交媒体体的兴起,也为这种显性到显性的知识传递过程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例如很多企业使用企业版微信收集备工作组信息,加速了知识传播与整合。   另一方面,当下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中,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每个企业最大程度地扩充知识边界,积累知识资源,实现员工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因此,企业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激励考核以及质量控制机制,推动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同样地,外部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也需要组织内部每一位成员都有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引导每一位成员将组织层面的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使每一位员工全面成长。因此,对于当下高速发展并处于巨大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必须把知识管理提到企业战略核心的位置上。
  然而在现实中,知识螺旋的四个环节是很难自发实现的,都需要企业背后复杂的管理设计。大多数员工不会自发、无条件地将自己的知识共享至平台,而且知识的质量以及是否及时更新也会影响到知识学习及创造的效果。因此,就需要一套严密的激励机制和质控措施作保障。同理,要使每一位员工自由接触平台知识、并积极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也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平台使用效果。就像浪潮集团总经理孙丕恕所言:“知识管理不‘落地’,终究没有用,它不是一个口号那么简单。”野中郁次郎的经典理论没有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阐释,但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却应加以重视。从知识管理体系的总建设与总监督,到相应的激励保障措施的辅助,哪怕是平台日常的优化与运维,都需要实践中企业不断去摸索和提高。组织中知识管理的四个基本过程究竟如何实践?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用万科集团的案例来说明企业如何实施与业务流程相配套的知识管理方案,以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传承与发展。
  万科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
  知识螺旋的构建
  房地产行业的业务复杂程度高,跨区域性强,消费者需求变化快,知识管理对该行业尤为重要。如何在开启一个项目时不犯重复错误?如何在拿到一个项目后能够一次做好,没有返工、变更、维修投诉,不造成浪费?如何在面对类似的客户群体时,能够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减少重复摸索、重复设计、重复出错、重复创新?这就关系到企业的知识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播和传承,以及员工是否能够将组织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解决新的问题。
  通過一系列的探索,万科集团在2008年实施了企业知识管理项目,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平台。这个知识管理平台包含流程管理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客户、产品、竞争隋报等,员工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知识、搜索相关知识以及在知识社区中与他人交流互动。
  万科首先通过一系列的激励考核措施,确保员工愿意将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技巧、想法等隐性知识上传至该平台,通过文字或图表,将这些隐洼知识显性化地表达出来。
  很多公司曾尝试实施知识管理,却最终半途而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在中国,这一问题格外突出。曾任惠普中国首席知识官(CKO)的高建华指出:“中国人比较内向,总希望自己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有独一无二的绝活。”再加上隐性知识本身难于表达、难于提炼的特点,其显性化过程格外难以推进。万科在这一点上吸取了联想等公司的教训,学习微软及IBM公司的“知识激励”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正如原万科副总裁陈东锋所说:“在万科,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有一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平台,通过激励,让大家愿意总结、写出来。”通过上述措施,万科促进了内部的隐陛知识更为高效地向显性知识转化。
  在平台汇聚了大量个人上传的知识之后,万科会根据这些知识绘制两种知识地图,一种是按照专业或部门编排的,一种是按照流程整理的。同时,万科还建立了企业知识库,汇总所有的知识。这样,零散的知识就被进一步优化整合。与此同时,万科还会定期统计、搜集备门类知识,汇编成制度、流程管理手册、专业手册、客户信息库、规则制度等等(见图2),分发给各分公司或备业务部门,实现显性知识在全公司的传递。在这些知识整合与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万科实现了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优化综合。
  当万科内部已然形成了一个复杂精妙的知识平台后,员工可以自行从平台上搜索自己需要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实践中。陈东锋曾指出他们“最好的愿景”就是:“每一个产品设计者不仅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每一个项目,而且了解以前尝试和抛弃过的东西,对出现的失误也有全面的了解……在实地工作的每一个销售代表只用很短时间就能获得最丰富的老销售代表的集体智慧。”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接近知识管理平台,万科设置了对知识管理系统的培训。同时,为提升平台使用的便利性,除了自主搜索功能,万科还为平台设置了订阅知识的功能,当员工订阅之后,系统每天就通过邮件把知识传给员工,这样每个人直接看邮件就能够获取平台知识。通过培训和平台优化,万科将组织的显性知识再次内化到每位员工的具体实践中,变成员工个人独立的技能与想法,实现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通过该平台,万科实现了企业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整合,并且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共享,员工学习到新知识后将其内化,用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知识管理背后的实现机制
  企业知识管理与一般的项目不一样,除了技术层面平台的建立,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执行机制的设计。万科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
  首先,万科成立了知识管理质控团队。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提炼、更新知识,就会导致员工使用平台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平台的开放性,上传的知识常常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了控制好知识质量,万科在20多个分公司中组建了一支知识专员队伍,总部和各部门备配置一名知识专员,总部下面还设立一个专家组。知识管理专家组负责对上传的知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发布上来。
  其次,建立激励考核机制。一方面,万科利用反馈激励机制,通过个人荣誉感激励员工分享知识。当员工通过万科的知识管理平台发布知识时,大家可以对知识进行评分、讨论,和作者交流什么地方总结得好、什么地方还不清楚,也可以推荐给更多人看,还可以把运用这个知识产生的效益反馈给作者,对作者表示感谢。此外,万科的知识管理平台每个月都会评选知识英雄榜,评出贡献知识质量最高、大家评价最好的几个知识贡献者,并把其头像放在平台首页,给予小礼品奖励。同时,万科的知识管理组织持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筛选,成立精品知识库,从员工贡献的知识中筛选最有价值的知识列在库中,不但能帮助有需求的员工对知识进行甄选,而且可以增加知识贡献者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万科设立知识管理绩效的考核量表(KPI),包括每个季度的知识发布量、知识浏览量、知识被重新运用产生的效益以及产生显著效益的知识量等考核指标,对每个部门和分公司进行考核排名。万科通过这一系列的激励考核措施,引导员工从最初的不愿意总结、分享,逐渐转变为主动地分享知识、学习知识,让知识贡献者感觉到自己的贡献是有价值的。这样员工很快就会形成主动分享知识的习惯,平台的新增知识和浏览量也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最后,开展组织学习。万科实行集体培训等团队学习的方式,召集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学习讨论。针对经营管理的业务问题,分享知识和经验,使团队成员能够在学习和讨论中激发新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既有问题,最后将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集体智慧,达到组织学习的目的。这种团队学习,固化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机制、考核激励、运营机制,使知识不断循环改进,最终提升了组织的整体能力。
  总之,万科集团较好地实践了野中郁次郎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四个模式。恰恰是因为有这样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反复的知识螺旋运动,万科才得以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推动其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新情境下知识管理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日趋复杂、动态的环境,经典的知识管理理论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比如,结合当下全新的环境,野中郁次郎指出“实践智慧”(Phronesis)的重要性,即在追求理想化目标的同时,也要关注每一步实践的具体情况,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具备实践智慧的领导往往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更为公正地评判是非、为组织创造一个平等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氛围、鼓励组织内部每一层级的员工自由接触、分享并创造知识。这一论断更加强调动态环境下领导者对整个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充分发挥领导者在创造知识学习和知识共享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野中郁次郎的模型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实践。事实上,愈加复杂动态的环境,越来越强调合作与网络化的情景,更要求企业扩展自身边界,考虑从合作伙伴处整合、获取知识。那么,企业究竟如何管理从合作伙伴处获得的知识?从外部获取的知识是否也遵循类似的知识螺旋模型?在众包、合作网络等现象越来越普遍的情境下,经典的知识管理模型是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都是未来知识管理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野中郁次郎经典的理论可能存在一些不全面之处,但仍然可以很好地指导实践——尤其是应对复杂动态性的环境,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价值仍旧格外重要,知识资源已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而如何更好地实现知识管理,仍旧值得全世界的管理者共同学习。
其他文献
1968年-1976年之间,盖茨、格鲁夫和乔布斯三个人分别创办了三家重新定义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微软、英特尔和苹果。这三家企业不仅创造了亿万级的财富,同时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如何实现如此令人惊叹的成就的?  三位创始人之间的人格特质迥异:格鲁夫是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拥有博士学位,是一个卓越的问题解决高手。作为年轻一代,乔布斯沉浸在19世纪60年代末的反主流文化,并力图打破现状。他有时被人认为具
期刊
6月份的上海,天气已开始闷热。走进位于上海嘉定区工业园区沪宜公路5931号的上海中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吉机械”)宽敞明亮的车间中,丝毫感觉不到闷热。车间规划有序,工人们正在调试一个长达15米的聚氨酯夹芯板一体化生产设备,这是为意大利的一个客户定制的產品,中吉机械与这个客户已经合作多年。产品调试完成后,中吉机械再将这一套设备分拆、打包,海运至意大利,负责售后服务的员工再为客户提供安装、调
期刊
我从小喜欢绘画,那是我梦想的初心。我想用我的一种创意,使人人都能够走进艺术、接触到艺术,去感受这个超越现实的世界中传达出来的那种更美好、更阳光的力量,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快乐,这就是魔漫相机的价值。  ——魔漫相机联合创始人任晓倩  魔漫相机一直在做完全创新的事情,这是支撑我创业和坚持这份事业的源动力。  ——魔漫相机联合创始人黄光明  2016年4月,初春的硅谷迎来Facebook年度F8开发者大会
期刊
金雞报晓、新故相替。当今商业,不仅希望造就更多美好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获得利润,更要关注贫困、战乱、疾病和灾害的克服。一个成功商业的企业的愿景,是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和信息。尽管多位专家预言:数据将成为新的能量,大数据也一再成为管理的新热点。然而,知识和智慧仍然是商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每一个组织的动态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每一
期刊
雇佣关系一直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管理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的方向。不论是管理者,还是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雇佣关系。除了法律方面的保障以及有效制度的规范之外,容易被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是了解雇员如何应对雇佣关系及其改变。如果员工不能理性面对,而管理者也忽视对此的有效应对,那么后果很可能是难以想象的。  员工自杀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发生在知名企业,时不时就会受到媒体的
期刊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从“深圳速度“到”雄安质量”,意味着新的发展模式的诞生。运用先进的数字科技,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提高区域发展的水平与质量,是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为此,本刊特意刊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劲课题组对中国智慧城市的专题研究和陈煜波课题组对数字人才的专题研究。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运用智能制造的新范式,不断优化制造
期刊
重新发现微软的灵魂  TBR:几十年前,比尔·盖茨创办微软时,愿景是“让PC进入每一个家庭,进入办公桌”。而现在,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今天,微软在“刷新” 之后,新使命是“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结合微软的历史沿革以及当今的时代变迁,请带领我们更清晰地读懂微软的新的企业愿景。  庄海欧:微软的根、微软最初存在的理由,就是“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这是我们最初的使命。
期刊
传统战略理论已经过时  修过企业战略理论的都知道,这些理论的发明,远则三、四十年前,近则十多年前。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有其背景,当情形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理论的可行性。  在诸多战略理论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可能最经典且广为人们所接受。波特认为,一家企业要取得持续成功,必须在所处行业中寻找到最有利的地位,這样,你的竞争对手就不会战胜你了。波特的理论
期刊
看清蓝海  把握核心概念  TBR:蓝海战略的本质是什么?您将价值创新作为蓝海战略里的核心要素?它和产品创新有什么区别?  W.钱·金:简而言之,蓝海战略是一种市场开创战略,旨在打破既定的市场边界并摆脱竞争,开创新的需求。蓝海战略的核心是价值创新,即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传统的竞争战略在市场结构给定的前提下,要求企业做出战略选择,或是以更高的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即差异化;或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尚好
期刊
零点有数董事长、飞马旅创始人袁岳博士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一带一路国家做了全面深入的商业考察。本刊专访袁岳博士,请他用亲历告诉我们一个深层次的“一带一路”。  你不知道的一带一路  TBR: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您对一带一路国家集中进行了考察,去了49个国家,这样的考察经历非常特别。总体而言,您整个考察过程中对一带一路比较深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袁岳:我们国内有不少人去过一带一路国家旅游,但从商业、
期刊